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的工业产业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工业产业发展历程
一 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1.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概况
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带动了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从1978年至2011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89%,人均GDP增长率为8.77%。同期,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2.77%和11.34%,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88个和2.57个百分点;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2.60%和11.56%,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71个和2.79个百分点;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2.84%和11.56%,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95个和2.79个百分点;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3.43%和10.94%,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3.54个和2.17个百分点;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2.02%,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13个百分点。即使是经济增长相对较慢的北京、上海、天津和河北省,1978~2011年的GDP增长率也分别达到10.47%、10.17%、11.31%和10.76%,仍然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0.58个、0.28个、1.42个和0.87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则只有北京和上海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1%、7.69%,天津和河北省略高于全国,分别为9.31%和9.55%。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1年,东部地区十个省份除海南省外,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一万亿元,其中广东省超过了五万亿元,全部十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达到57.38%。2011年,东部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和海南等十个省份的人均GDP分别为50807元、59249元、62290元、82560元、47377元、81658元、85213元、47335元、33969元和28898元,除河北省和海南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181元外,其他八个省份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5倍、2.32倍和2.42倍。
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沿海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2011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30元、26341元、30971元、24907元和268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也分别达到15644元、10805元、13071元、8779元和9372元,远高于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和农村居民纯收入6977元。1980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53元、435元、428元、392元和47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323元、195元、192元、158元和222元;到2002年,五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提高到10464元、6042元、8713元、6632元和898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分别提高到5302元、2620元、3693元、2583元和2825元。而到2011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省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更是进一步提高到25102元、16781元、20437元、16661元和2025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分别提高到了11272元、7693元、9644元、6541元和6726元,均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15161元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5221元。
2.东部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源要素的制约,沿海地区主要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仍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技术水平的落后,只能从事简单的产品加工生产,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1980年,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依次为3.2%、75.7%和21.1%,北京市为4.4%、68.9%、26.7%,江苏省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9.5%、52.3%和18.2%,浙江省为36%、46.8%和17.2%,福建省为36.7%、40.98%和22.32%,广东省为33.2%、41.1%和25.7%。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增加,东部地区的三次产业比例有了明显的改善。2004年,上海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依次为1.0%、48.2%和50.8%,北京市为1.4%、30.8%、67.8%,江苏省为8.5%、56.5%和35%,浙江省为7.2%、53.8%和39%,福建省为13%、48.7%和38.3%,广东省为7.8%、55.4%和36.8%。到2011年,各省份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或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有较大幅度的升高。2011年,上海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进一步调整为0.7%、41.3%和58.0%,北京市为0.9%、24.0%和75.1%,江苏省为6.3%、51.3%和42.4%,浙江省为4.9%、51.2%和42.9%,福建省为9.2%、51.6%和39.2%,广东省为5.0%、49.7%和45.3%,进一步反映出各省份产业发展进程特点。
3.东部地区的工业化阶段判断
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霍夫曼指数、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陈佳贵等人的研究成果,各个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如表3-1所示。
表3-1 衡量指标与工业化阶段
注:表中A、S、I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
资料来源: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参照表3-1中对我国工业化进程衡量的各项指标,以2011年东部地区各省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东部各省份到2011年的各项指标及工业化阶段判断,如表3-2所示。整体上,北京和上海已经接近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的过渡阶段,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个省大致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山东和河北两省则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海南省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3-2 2011年东部地区各省份主要的工业化进程指标及所处工业化阶段
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相关数据计算。
二 东部地区工业产业发展概况
1.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内部结构
(1)工业总产值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东部十个省份中,除海南省外,工业总产值全部超过一万亿元,其中江苏省和广东省均超过了十万亿元,山东也接近十万亿元;工业增加值方面,广东、山东和江苏省工业增加值均超过两万亿元,并分别占各自GDP的46.3%、46.9%和45.4%;利税总额方面,山东和江苏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均超过一万亿元。如表3-3所示。
表3-3 2011年东部十省份主要工业经济指标
注:表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为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全部数据均来自各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
(2)工业内部结构
如表3-4所示,分工业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北京市的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均超过10%;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汽车及交通及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在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所占比例高达28.9%,而其他行业中除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外所占比例均不超过6%;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依次是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8%),专用设备制造业(14.7%),金属制品业(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4)和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3%),其他行业均低于6%;江苏工业行业中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9%),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8%)和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3.8%);浙江省、福建省和山东省的工业行业比例分布均相对分散,其中浙江省只有纺织业所占比重超过10%,福建省仅有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接近于10%(9.8%),山东省只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超过10%(10.1%);广东省的工业行业中,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22.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0.6%,二者合计约占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海南省的工业相对比较薄弱,而且主要集中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6.3%)及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6%)等少数工业行业。
表3-4 2011年东部十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各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
整体上,东部十个省份的工业行业分布中,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均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低于5%的只有河北(4.1%)和福建(4.5%),北京和天津超过10%,其他省份均在5%~8%。一些省份的工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比如北京市的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业,三者合计占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1%,接近一半;天津市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共占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2%;河北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8.9%)占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广东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合计占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其他如江苏省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海南省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均占有较高的比重。
2.工业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及其占全国的比例
分行业工业制造业数据来看,如表3-5所示,到2011年,东部十省份主要的工业行业中: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合计工业总产值约35000亿元,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7%左右,占全国该两个行业的80%以上;石油加工、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医药制造、化学纤维等化工行业,四个产业的合计产值近70000亿元,占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4%左右,占全国的比例也都接近或超过5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业总产值35571.7亿元,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7.2%,占全国该行业的55.5%;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合计产值超过9万亿元,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接近20%,并分别占全国上述行业的85.8%、57.5%、69.4%、50.9%;电器机械制造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占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8.4%,占全国该行业的81.0%;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接近5万亿元,占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0.0%,占全国该行业的77.8%。
表3-5 2011年东部十个省份工业制造业分行业总产值比例分布及占全国的比例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东部各省及全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
3.高技术产业
2011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72218.8亿元,占全国的比例尽管比2005年的89.5%下降了约8个百分点,但仍然达到81.7%;实现利税金额5970.1亿元,占全国的76.45%;出口交货值37625.1亿元,占全国的92.7%。分行业看,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20.8亿元(占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11.6%),占全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48.3%;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实现总产值895.5亿元(占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1.2%),占全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46.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38136.2亿元(占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52.8%)和出口交货值20818.2亿元,占全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87.5%和出口交货值的93.6%;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9316.2亿元(占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26.7%)和出口交货值14699.0亿元,占全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91.4%和出口交货值的92.6%;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66.7亿元(占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7.6%),分别占全国的79.4%和出口交货值的93.4%。
三 东部地区工业产业发展的特点
1.长三角三省
长三角三省的工业发展起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迅速成长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目前三省拥有15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发展水平最高的新现代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三省产业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资本密集型现代制造业外向度不断提高。长三角三省的资本密集型工业产业包括半导体、通信等高技术产业和汽车、钢铁、化学、纤维等制造业,而且这些产业发展的外向度不断提高。1991~2010年,三个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由5亿美元增长至439.1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1.4%提高到48.9%。在进出口方面,2011年长三角三省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35.3%、38.9%、31.4%,而2000年则分别只有27.0%、28.3%、25.6%,近十年间提高了6~10个百分点。
第二,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长三角三省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等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相对其他经济圈而言,长三角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2011年,长三角三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30231.6亿元,出口交货值17160.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4.2%和42.3%。分行业看,2011年,长三角三省的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为3109.6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10.3%),占全国的20.81%,出口交货值为472.5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2.8%),占全国的45.85%;长三角三省的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生产总值为252.1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0.8%),占全国的13.18%,出口交货值为90.1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0.5%),占全国的32.76%;长三角三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生产总值为14451.8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47.8%),占全国的33.2%,出口交货值为8277.3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48.2%),占全国的37.2%;长三角三省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生产总值为8939.1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29.6%),占全国的42.3%,出口交货值为7675.6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44.7%),占全国的48.3%;长三角三省的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生产总值为3479.0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20.3%),占全国的50.54%,出口交货值为645.3亿元(占三省全部高技术产业的3.8%),占全国的54.91%。
2.广东省
位于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早,市场化程度高。广东省原有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80年代通过“三来一补”和“三资”发展起来的工业,多是电子、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产业轻型化特点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跨国公司合作,发展了汽车、石化等产业,产业结构也由加工型逐渐转变为制造型,以通信、家电和IT制造为支柱,形成了多个制造业中心和优势产业群,现已被列入世界前20名的制造加工区。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特点主要有:
第一,产业外向度高。广东省产业外向度高主要体现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大且占全国的比例高,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低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高,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占全国的比例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和华侨之乡的人缘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979~2011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0.1%。
如图3-1所示,广东历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及其占全国比例演变趋势中,广东省自1995年起,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超过了100亿美元。而在1994年后,除1997年、2004年、2005年、2010年和2011年外,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例均超过20%,最高的2003年达到了27.8%。2011年广东省国有企业仅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7%,“三资”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1.9%。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9134.7亿美元,占全国的25.1%;其中出口总额达到5319.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0%;进口总额3815.4亿美元,占全国的21.9%;外贸依存度达到113.1%,远远高于全国其他省。
图3-1 1985~2011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相关数据计算并绘制。
第二,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广东省的工业产业发展重点逐渐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表3-6所示,20世纪90年代初,食品饮料及烟草加工业(含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木材家具造纸文教用品等轻工业所占比例合计达到了36.3%,但到了2000年下降到22.7%,2005年和2011年则进一步分别下降为19.7%和20.2%;而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含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及电器机械与器材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在1990年为46.7%,2000年降到41.9%,2005年和2011年分别为41.0%、48.1%。广东省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快速发展,不仅工业总产值从148.05亿元上升到3490.78亿元,而且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9.2%上升到2000年的28.4%,提高了3倍多。2000年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虽有所降低(到2011年降为22.6%),但产值超过了两万亿元,而且仍是广东省工业行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
表3-6 1990~2011年广东省主要工业行业大类所占比例分布情况
注:2005年数据为依据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的结果,其他年份为依据工业总产值数据计算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
第三,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3576.3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6.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15112.4亿元,出口交货值8365.1亿元,分别占全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的34.7%、37.6%;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总产值6883.7亿元,出口交货值5576.2亿元,分别占全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的32.6%、35.1%;二者合计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93.3%,出口交货值的97.7%。
3.环渤海两省两市工业发展概况
计划经济时期,环渤海湾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一直滞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环渤海尤其是京津地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环渤海地区两省两市制造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有:
第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有较大比重。环渤海经济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等省份属于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因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来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相对较高。2011年,北京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3%,比2004年的53.7%还有所提高;天津市201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0.0%,也比2004年的33.5%提高了6.5个百分点;河北省201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0%,略高于全国的26.2%;山东省201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9.6%,比2004年的25%有所降低。
第二,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等省份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微电子等IT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天津、河北、山东三省的钢材产量就达到31455.9万吨,占全国钢材产量的35.5%;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的汽车产量达到422.1万辆,占全国的22.9%。在工业总产值中,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等四个省份分别占全国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2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22.1%,橡胶和塑料制品的22.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32.2%,金属制品业的27.7%,通用设备制造业的20.2%,专用设备制造业的21.9%。
第三,外资对产业发展作用增强。1996年,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0.8亿美元,2011年四个省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59.5亿美元,是1996年的5倍多。四个省份中除北京市外,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山东省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111.6亿美元,其中62.8%为制造业所利用;河北省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6.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为33.3亿美元,约占71.2%。天津市到2011年底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为800.9亿美元,其中412.7亿美元为制造业利用,约占51.5%。
4.福建省
福建省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部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台湾相望,其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省的产业发展起步晚且水平低。1978年,福建省工业总产值只有63.14亿元,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均为东部十个省份中除海南省外的最低值,且均不及广东的1/3、山东的1/4、江苏的1/5,与浙江相比,也只有其一半左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福建省工业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到2011年,福建省实现工业总产值30330.6亿元和工业增加值7675.0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35.9%提升到43.7%。与除海南省外的东部其他省份相比,尽管仍然只有江苏、山东、广东的1/3左右,但已经超过了北京和天津,接近于河北和上海,与浙江的差距也有所缩小(相当于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约54%)。
福建省工业产业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和泉州,2011年三个地区的工业增加值4549.1亿元,占福建省工业增加值的59.3%。而且,福州、厦门和泉州三个地区工业产业侧重点各有不同,厦门市工业产业中最重要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35.0%),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6.5%)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5.7%)。福州市工业产业中,尽管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也最高(14.0%),但相比于厦门,单一产业的重要性要小很多;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0%)、纺织业(9.3%)、农副食品加工业(7.1%)等行业均在福州工业产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泉州市的工业产业则主要集中在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和机械制造等五类产业,2011年该五类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146.3亿元,占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5%。而在上述五类产业中,纺织鞋服就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0亿元,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除以上五类产业化,石油化工是泉州市最重要的新兴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93.8亿元,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也超过了10%。
5.海南省
海南省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产业发展起步晚且发展慢。1988年海南建省时,其工业总产值只有31.2亿元。即使经过之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到2011年,海南省的工业总产值也只有1724.2亿元,是所有东部十个省份中最低的,只有其他九个省份中工业总产值最低的北京市的10%左右。石油加工业目前是海南省的第一大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其他的工业产业的规模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