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与心理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宁新昌

一个民族的自信,不仅来自她的经济繁荣和军事强大,还来自她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自觉。只有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自觉的民族才会有其生存发展的底气和定力,那样的民族也就会像宋代理学家程颢所说的那样是“动亦定,静亦定”,沉着冷静,处事从容,即使遇有风吹浪打,也犹如闲庭信步一般。物来顺应,廓然大公,心普万物,情顺万事,没有机心,不徇私情,巍然屹立,伟岸挺拔。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品格,体现的是她的自信。

今天我们强调民族的自信,是因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复兴不仅是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更是文化的文明。

要实现文化的文明,传统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我们探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和中国历史上的心学思想,其意义也就在这里。

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关注国家建设,他有建国方略;而且关注人的心理建设,甚至把心理建设看作国家建设的基础。这心理实际上包括了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精神、毅力和信心等。“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政治的兴隆决定于人心的提振,政治的污败乃由于人心的颓靡,由此可见人心的重要。人有信心就可以移山填海,人无信心则不能反掌折枝。在人们迈向社会现代化的路途中,“心”的重要意义可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孙中山先生重视心理建设,知晓共识形成的艰难,故有知难行易之说,同时提倡博爱和互助这些具有近代意涵的社会理念,之于今天仍不乏重要的借鉴价值。反观今天的现实,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经实现,问题是这“一部分人”还能不能“带后富”,他们还愿意不愿意“带后富”,如果不能和不愿意,那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心”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里,为什么会出现人的心理失衡、底线失守、信仰缺席、官场腐败这些现象?当然,这除了体制之外,还有人“心”的问题。人“心”有了问题,就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今天提倡“不忘初心”,实际就是寻找丢失的良心。这“初心”实际就是“良知”,就是理想,就是信念。

在2016年举行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 ‘心理建设’与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上,有学者提出建立“共产党人的心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也非常有价值。对待这一严肃的学术问题,大家可千万不要用传统的惯性思维,认为这是在宣传唯心主义。如果不加分析地贴上这样一个标签,无异于扼杀人们的思想,窒息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这里,我要给大家简单提一下冯契先生的思路,也许对我们会有启发。冯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上他是个实践唯物主义者,他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就提出了自由个性本体论,他说自己的这个自由个性本体论是在价值领域之内。应该说,冯先生的观点既科学,又合理,也很符合实际。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方法,在价值领域去构建共产党人的心学,去构建现代人的心学。目的就是要重振民族的精神,重塑人们的灵魂。

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是陈、湛和阳明,陈、湛创立了岭南心学,阳明创立了阳明心学。当时他们可谓学术巨擘。不同于一般理学的是,他们重视“心”的价值。把“心”看作宇宙的本体,看作人类生活的价值源头。世间一切事物的价值都是由人“心”所赋予的。如果没有人,没有人“心”,这世间一切事物的价值就会消隐不现,也就是一切都处于“寂”的状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正因为“心”是本体,所以“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这个“我”就是“心”。不过,这里的“心”是具有超越意义的先验之心,它不取决于经验,也不受累于外物。它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它能“与万物为一体”,并且没有丝毫间隔。同时它是“自足”的,所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性”就是“心”。“心”是至善的,“至善者,心之本体”。任何时候都是质地善良,禀守纯洁。“心”是淡定的,“定者,心之本体”,任何时候都能淡定自若,自在自得。“知是心之本体”,它能辨别是非,从不昧于良心,也不颠倒黑白。“乐是心之本体”,即使遇有不幸,遭受坎坷,仍然乐观向上,从不灰心丧气。“洒落为吾心之体”,人生在世,不仅需要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而且需要洒落,需要自由。这就是“心”的本体。此“心”是强大的,也是自信的,更是有力量的。所以,人们需要推致此“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由于此“心”包贯万物(“心无所不包”, “心无所不贯”),故需要“随处体认天理”。这“随处”是随时随地,即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随感,随动、随静,随未发、随已发。“体认天理”不仅是“知”,而且是“行”,因为“知行”从来都是“并进”的。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和心学思想的原因。它们具有超越历史的普适价值,其中的普适价值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理解,去践行。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是我们的根,文化是我们的魂。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由于我们有历史。为此,我们需要反思历史,需要文化自觉,我们需要传承与弘扬心学,使之服务于当代的心理建设。

(作者:佛山科技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