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成果。整体上看,国内研究相对于国外研究,更多的是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促进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即以分析个别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而涉及沿边地区与腹地关系的研究时,则缺乏专门的论述。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地区发展的现实数据和材料,解释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同时,也包含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对我国沿边地区的基本状况进行理论界定和总结梳理。总之,国内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理论的研究在路径上往往直接从实际问题出发,着眼于政策需要,重在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而对沿边地区和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则较少。
1.对“联动发展”内涵、特征的研究
国内对“联动”的相关研究似乎从未停止过,但整体进展相对缓慢。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相关研究开始活跃并不断深入。慈廷光(1996)认为,区域经济横向联合包括“联合体”及“经济联系”两部分,不同区域在平等互利原则下,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章程等组织起来,建立经济联合体和相应的制度联系。王由礼(2003)通过对区域“联动”和区域“互动”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区域“联动”是以行政经济为基础的,主要依靠行政外力推动的区域经济交互系统;区域“互动”是区域“联动”的进一步演进,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实现。邓正琦、李碧宏(2009)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区域联动是“地域相连的不同区域之间包括居民、企业、社会中介、政府等,为满足相互需求,依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共享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等”,以实现互动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有关“联动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是在对国内相关区域的实证研究中,但针对东北地区联动发展的研究仍然偏少。
2.对沿边口岸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总结
杨清震(2005)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边境贸易理论中的基础理论,认为边境城市特指在我国实行沿边开放的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口岸城市,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界定,提出其经济功能基本表现在商品集散、生产加工、经济互补、区域极化等方面。王燕祥、张丽君(2002)论证了西部边境城市对中国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价值,认为边境城市的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特殊功能是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出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包括资源系统、人文系统和城镇人居生态环境系统等有机子系统的理论,这是边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对沿边口岸经济发展的研究始终重视口岸地区与区域经济整体的关系,认为沿边口岸的经济发展对内部区域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研究还没有进一步提升到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程度。
3.沿边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罗淳、梁双陆(2008)分析了口岸城镇建设依托边贸经济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及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充分发挥边贸经济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边境口岸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韩玉玫、牛德林(2003)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沿边口岸展开研究,认为包括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内,口岸城镇在东北沿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口岸群,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既有利于加快沿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发挥“兴边、富民、安邦、睦邻”的作用,对东北亚地区的融合与发展意义重大。王丽明(2000)进一步指出口岸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东北地区陆路口岸资源的开发大大推动了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城市化建设以及欧亚大陆桥建设。总之,沿边地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沿边地区与腹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沿边地区和腹地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4.边境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
边境贸易理论是开展沿边地区研究的必要内容,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沿边地区发展的动力不仅来自内部腹地的推动和支持,而且来自外部经济发展的间接带动。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变化。迟庆林(2001)系统梳理了边境贸易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边境贸易开始谈起,继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贸易的新特点和新内容。于国政(2008)对中俄边境口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中俄边境口岸经济区建设势在必行,并探讨了构建边境口岸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目前对边境贸易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不同国家展开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研究,在此不再举例说明。东北地区有着绵长的陆路边境线,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沿边地区的对外经贸往来职能将得到强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边境贸易是加强沿边地区与腹地联系的纽带,这种观点也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肯定。
5.促进沿边地区与腹地发展的政策研究
有关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具体某一个地区或沿边口岸而展开的,这种研究倾向于分析现实的问题和障碍,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各类沿边地区都展开了很多类似的研究。金昭(2000)认为,以边境贸易为主的沿边开放格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为此提出了“满洲里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主张进一步强化满洲里作为沿边开放口岸的功能定位。马伊双(2007)肯定了边境贸易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认为目前新疆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对外贸易水平的政策建议。李靖宇、于潇(2007)分析了“东边道”经济带对东北经济区的意义,提出了完整的政策规划和制度安排。这种类型的研究成果很多,对东北地区的研究也非常多。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为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其中很多对策建议都有很大的可行性。这些研究成果有丰富的“联动发展”内涵,从中可以得出很多关于联动发展的启示。
6.沿边地区与腹地关系问题的研究
沿边地区与腹地关系问题的研究很早便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但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和总结的很少。近年来,这种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沿边开发开放研究中。杨家文、周一星(2001)提出“虚拟腹地”的概念,通过分析进出口商品流向,定量描述口岸对内影响力,确定口岸相对地位,分析了沿边口岸群与腹地的经济联系特征。吴昊(2010)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研究中,提出探索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明确提出通过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两市一州的一体化开发,探索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并将这种联动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到省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动协调上。这种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肯定,表现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这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李刚(2010)从理论的层面进一步提出了沿边地区与腹地互动发展的概念,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系统论为基础,初步分析了互动合作的机制,并建议通过建立政府间互动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以及推进沿边口岸与沿海口岸互补等措施,促进沿边地区与腹地的整体发展。虽然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思路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但理论方面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仍相对匮乏。
7.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在论文的相关理论梳理部分做了详细介绍。与国内相比,国外相关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更多,理论系统更加成熟。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产物。虽然区域“联动发展”的理念相对较新,目前关于区域“联动发展”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但还是能够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丛林”里找到一些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联动发展”理念的理解。国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有区域分工协作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通过对这些理论中相关内容的梳理,可以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提供众多宝贵的理论支撑。尤其是区域分工协作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极化理论和扩散理论等。系统论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在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中也将运用到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