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落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起了马克思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还有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其实,在两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里,“革命”“改革”强调的核心内容都是创新和变革。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重温这两句话,无疑能给人更多的警醒和启示。
联想到前不久参加的一次调研,发现插上互联网技术的翅膀后,目前的基层社会治理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不仅网络化治理的内容大大丰富,社保、计生、养老等事项的办理可以不用走出村庄和社区,就连货物的买卖也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就地解决。即使政府治理也可以通过市、县、乡三级共享的指挥平台便捷实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扁平化,有些地方乡镇、街道一级的服务职能逐步弱化,村/社区支部书记走向专职化,村民/居民更加自主化等。
考察历史可知,我国有变革的传统,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变革史。为人们所熟知的改革有:春秋时期子产在郑国的改革和管仲变法、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商鞅变法、西汉的汉武帝改革和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唐代的两税法和永贞革新、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雍正改革、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其他小一点的改革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虽然这些改革败多胜少,不过从大历史的角度观之,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凭着这种不甘平庸落后,积极求变图强的精神和气质,中华民族才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奋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改革时间”。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真刀真枪、大刀阔斧,涉险滩、动“奶酪”,出台的改革举措数量之多、力度之大、频次之密前所未有,破解了一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的老大难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改革的信心。
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身处变革的时代,真正地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笔者以为,以下四个方面值得仔细探究。
(1)关于理想信念的作用。改革从来就是破旧立新的大事,既要流汗,也要流血流泪。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只要触动了灵魂就能触动利益。否则,新生事物永远不可能成长壮大,改革也永远不可能成功。关于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80年前的红军长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研究发现,在那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远征中,红军将士并不完全是想象中的充满了悲情和苦难,而是因为有了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的指引,饱含了乐观的因子,蕴藏了希望的种子。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伴随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并最终走向成功。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长征”,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80年前,要取得胜利,同样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感召。可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激发更多的人,特别是既得利益群体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忽视的长期课题。
(2)关于各种人才的使用。事在人为,事以人成,人才是保证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武帝为了聚集更多的人才支持改革大业,下诏命令州郡举荐贤才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什么叫“负俗之累”,就是性格、行事、作风等有缺点,遭受常人诽议的能人、“怪才”。对于这样的不寻常人才,汉武帝也要用,渴才求才之心,溢于言表,跃于纸上。客观而论,今天人才的成长空间已经大为宽松,改革派实干家有了更大的创业舞台,但就改革伟业的迫切需要来说,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干部选用政策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检验现实中是否重视人才的重要标准,就看“负俗之累”的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就看知识分子提出的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个别意见,能否得到包涵和宽容。
(3)关于倒逼力量的运用。人有惰性,国家也一样,常常在退无可退时才绝地反击,奋起直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真正让倒逼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创举。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提高“含金量”;安排任务要充分考虑基层承受能力,留出“自由度”,避免改革任务成为“跳起来都摘不到的桃子”。执行上要重履践诺,强化改革协同度、落实力,对无故落实不到位的坚决问责。成效上要着力体制机制构建,注重形成制度性成果,加大推广力度,减少各地对于共性问题的探索成本。最关键的是,一定要促使问题倒逼、任务倒逼转化为发展倒逼,激发基层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非如此,即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只有基层有了一种“不得不改”的内在需要、“我要来改”的行动自觉、“改了真好”的思想共识,才不用担心困难解决不好、改革推而不动、问题逼而无功。
(4)关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套用一句俗话,成功的改革是相似的,失败的改革各有各的原因。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考察中国改革史可知,改革失败有主导者权威不够的,有决心不大朝令夕改的,有权力继承出现问题而中断的,有策略运用不当的,有“歪嘴和尚把经念歪”的,也有没有章法乱改的,等等。其中,王莽改制极具反面价值。如果说,其禁止买卖奴婢还有点历史进步意义的话,那么施行“王田制”,推行土地国有化,废除土地私有制,则是“脚步向前走,眼睛向后看”(柏杨语),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还算有点理想主义色彩,那么七年进行了四次币值改革,大幅改变官制和地名,则近乎有点乱来了。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笔者以为,今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做到“三个符合”: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大一统文化传统。做到了这“三个符合”,就不会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决不能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就以学术为职志的研究者来说,思想当为天下苍生点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员干部来说,激情当为亿兆斯民点燃。如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怕是微小的贡献,于己而言,就是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都必须努力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或许并不遥远,中华民族也将再次登上世界民族之巅。但无论我们如何强大,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叮嘱:“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教训已经多次让“后人”扼腕叹息,长叹息而掩涕!变能启盛,唯变不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核心命题,再也不能让治乱循环的逻辑上演,一定要跳出历史的周期律,真正从根本上改写历史!
史海威
2016年12月28日初稿于长沙
2017年3月17日修订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