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之路:危机传播视域中的政府与媒体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内涵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民主分权、权力话语分享等特征以及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高时效性、开放性、全球化和低成本性等特征,必然会冲击和削弱过去传统传播体制中的信息控制和舆论垄断的行为。舆论的和谐将推进社会走向一个更加开放、更为民主的历史进程。而在危机传播中如何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的前提,则是必须搞清楚相关的基本概念。要搞清和谐社会中舆论的基本内涵,就必须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和把握。

一、舆论的内涵解读

对于舆论,古今中外的解释并不一致。中国到了三国时期,“舆论”一词才被明确使用。曹魏谏臣王朗上书文帝的奏折中首次出现“舆论”。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20.在西方,对舆论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有学者认为“卢梭是西方近代研究舆论的第一人,提出人民的意见有众意和公意两种,公意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众意的最大公约数,而众意则是人们的相同意志和不同意志的总和”。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到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社会舆论与公众》一书,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关于舆论研究的专门书籍。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8.塔尔德指出,公众在交往中首先运用个人交谈的方式加强思想意识的一致,而报纸把这些一致的意志无限扩大化,形成了某种集体精神,即舆论。从卢梭到塔尔德,对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并解释了社会集体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为舆论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给舆论下的定义是:外部世界的这些特征,我们简单地称作公共事务。这些特征当然与他人的表现相关,只要他人的表现与我们的表现相抵触,就会受到我们的左右,或者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专题报告中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是同人的社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舆论既不是暂时无变化的,也不是从地理角度上构成一个整体的。廖永亮.舆论调控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9.

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舆论进行不同的界定和分析,但其共同点包括:第一,都强调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第二,都强调舆论是相对一致的意见;第三,都强调舆论是公开表达的意见。而社会舆论环境,是指在大致相对集中的时空内,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众多具体社会舆论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

新媒体条件下的话语平权模式具有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优势。一是低成本的无障碍舆论传播。传播的全球覆盖和触点延伸实现了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二是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传播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极度多元化,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信息空间,使得封闭式舆论传播模式向开放式传播模式转变。三是舆论传播方式中的主体已不再拥有固定的控制权。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中心话语权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带来了决策结构由垂直性向交互式的发展,为社会公众开辟了更为广阔的信息通道,特别是为社会弱势人群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

二、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解析

在界定舆论的概念之后,我们需要对社会舆论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当然,不同国家或社会对此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社会舆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发挥重要作用的丰富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社会舆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书将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构成状况:一种是按照舆论产生的空间划分,将社会舆论环境划分为国际舆论环境和国内舆论环境;另外一种是按照舆论主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划分,将社会舆论环境划分为三大舆论种群——官方舆论场、媒介舆论场、公众舆论场。

官方舆论场由执政党或政府自上而下地层层发起,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秩序性和制度化特点。它反映着国家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观、政治观与思想体系。媒介舆论场的主体是媒介从业人员,以及通过媒介进行意见表达的活跃人群。媒介舆论的客体是经过筛选的各种新闻议题和社会热点。来自各报社、电台、电视台和新媒体的言论共同构成了媒介舆论。公众舆论场通常是公众个人或者小群体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意见,它具有自发性,并呈现一种无序的分散的状态。当然,上述三种分类中时有交叉重叠的现象,比如,党和政府的舆论一般通过大众媒体传至社会公众,而有较大影响的公众舆论则借助媒介扩大其影响范围,于是媒介舆论场中交织着官方舆论场和部分的公众舆论场。

众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社会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意见复合系统,不断作用于社会机体。和谐的舆论环境可以使得对立因素不断减少,和谐因素不断增长,并最终达到某种动态均衡。我们以为,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其一,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是一种既有主流舆论加以引导,又融合了多元诉求的舆论环境。它既彰显主流话语,又强调公众意见的表达,尊重各类非主流舆论,兼容不同的社会思潮。可以这样说,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是一个多声部的大合唱。

其二,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是一种既相对稳定有序,又同时富有动感和弹性的舆论环境。它既能使公众意见从原发的无序状态转化为均衡有序的状态,又能具有适度的弹性和张力。和谐社会的舆论平和而不偏激,有序而不紊乱,鲜活而不呆板,发展而不僵化。可以这样说,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是涓涓细流,而不是惊涛骇浪的状态。

其三,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是一种充分体现着人文精神,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舆论环境。它能够以人为本,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关心人、帮助人。可以这样说,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是春天般的舆论氛围,是一种温暖人、凝聚人,有益于全要素和谐的氛围。

三、舆论环境的和谐关键在于话语权的合理分配

无论是官方舆论、公众舆论还是媒介舆论,舆论作为一种对社会各界具有广泛而巨大影响的社会资源,与各个社会阶层有着天然的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传播学的社会分类理论认为,“特定团体或集合体的成员身份会以或多或少统一的方式回应媒介刺激”[美]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4.。也就是说,在人们接触和解释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时,或多或少会带有各自所在阶层的属性。

对媒介而言,这就意味着媒介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受众开始出现分化,最初表现为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也因此揭开了大众媒介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的序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媒逐渐从市场细分走向受众分层,构建和谐舆论环境的关键在于话语权的合理分配。

其一,要协调阶层代言与社会公器的关系。当前受众阶层化的差异日益明显,多样化需求体现在现实利益、社会态度、价值观念等不同方面。因此,受众需要媒介作为自身利益的代言人行使表达的权利。“阶层代言”这种潜在的割裂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正好与“社会塑成性”媒介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文化认同”相互对立。“阶层代言”与“社会公器”随着阶层的日益分明而进行着潜在的较量。这种博弈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媒体的责任意识的强烈召唤,要求媒体真正履行“社会公器”的职责:以其正义的立场、强大的权威性、客观的报道态度、健康的主流文化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大众立场,充当社会各个阶层交流的信息平台,协调各阶层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有力地整合社会,维系主体文化,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转与发展。

其二,要防止阶层依附与话语失衡的出现。一般而言,古往今来的所有媒介都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社会上有权有势的集团或阶层。现实中的媒介往往与社会阶层中的精英阶层结盟,依附其资源,真正关注弱势群体的媒介寥寥可数。即使是现有的一些面向弱势群体的媒介,也大多是以低俗、肤浅的娱乐消费内容为主,而不是为其提供积极有用的信息,致使弱势群体“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几乎无法得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段京肃.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21.。因此,要防止由于市场和权力两大因素对媒介的制约,在精英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出现严重的话语失衡。

其三,要重视与中间阶层的互动与合作。真正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橄榄型的结构,拥有较多经济资源的中间阶层既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的主要价值生产者。他们同媒体建立密切关系并通过媒介将其价值观和生活理念推销给受众,以引导社会的主流趋势。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之一是应做一个为之鼓与呼的心声传达者与利益捍卫者,承载与传播中间阶层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以有效地发挥社会稳定器的社会功能。

对于“出生”就需要自力更生的新媒体来说,依靠自身的“造血”机制吸引受众,才能更好地生存。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层环境中的新兴媒体,既要遵循社会效益原则,又要谋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需要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