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没规矩,孩子缺乏自控力
所谓自控力,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社会现实能接受的方式、规范等去行为处事的能力。自控力又常常被称为意志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它是一种可贵的意志品质,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大人,都至关重要。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实现一些既定目标,必须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反应、控制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的智力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为什么学习成绩上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差在自控力上了。
孩子自控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建立适当的规矩。前一节我们说到趁早立规矩,使孩子从小就树立规则意识,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养成很多良好的习惯,一直遵循下去,这会让他(她)受益终身。
在孩子学龄前阶段,一般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他们总是在随心所欲地生活。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建立规则意识,让他们逐渐明白什么是界限。
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好爱和规矩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家长如果不能尽早地把规则意识有效地传递给孩子,那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没规矩的人。如果规矩立得太晚,孩子的坏习惯都已经养成了,到那个时候再想引导和改变孩子的行为,已经很难。所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的行为有原则。
在给孩子立规矩说“不”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站在对立面,给孩子设立很多的条条框框,看似孩子很听话,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了,但其实多半是假象,因为强制的规矩并未内化到孩子心里,孩子之所以听从其实是种“屈服”,一旦失去父母监督,孩子立刻会扔掉那些套在自己身上的“规矩”,自控力全无。
马上要吃饭了,孩子饿了,要吃零食,家长怎么办呢?吃零食对身体不好,也会影响接下来的正餐,断然拒绝吗?孩子肯定不能接受,产生了负面情绪,同样会影响正餐。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个时限,如果5分钟后饭还没好,可以吃一块饼干;如果10分钟后饭还没好,可以再吃一块饼干……
对于孩子的行为或需求,父母不直接否定和阻止,而是给孩子做“参谋”,让孩子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家长不让他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这样就避免了跟孩子起正面冲突,还顺便教会孩子学习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立规矩的时候不要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在训练孩子自控力的时候,必须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就算是必须要坚持的规矩,也没必要一旦涉及需要“控制自我”“立规矩”的事儿,就一定要黑着一张脸,或者大声训斥。
父母要明白,规矩要清楚明确,不要凡事都立规矩。规矩太多,等于没规矩,因为肯定执行不好。管得太多,只会损伤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没法活得自在!
(2)父母要学会抓大放小,帮孩子把握大方向,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才会印象深刻。
还拿吃饭来说,让小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安安静静地吃完一顿饭,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儿。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比如家中开着的电视机,突然敲门送来了快递,或者妈妈起身去厨房或冰箱里拿来需要的餐具或食物……孩子常常一边吃一边玩儿,或者吃了几口就跑开了。这时候,可以先提醒孩子,如果他(她)不听,不要啰唆讲道理,只要跟孩子确认、是不是吃饱了,孩子确认后,父母就可以收起饭,只不过同时要记得告诉孩子,要饿了的话,就只能等到下一顿饭了。
整个过程,父母没有批评,孩子自己选择,并承担了自己选择的后果。通过体验,孩子会更容易理解“专心吃饭”的重要性。
来自国外的育儿书一般都会说到让孩子早点和妈妈分床或分房睡觉,许多年轻的父母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建议,看起来既培养了孩子的自理和自立性,又给予了父母空间,的确是好事儿。于是他们坚持让孩子睡自己的小床、自己的房间,不能去哄,怕给孩子惯坏了。
我却不这样认为。书上说的不能直接搬来就用,要先看看是否适合。比如外国人没有“坐月子”的概念,看起来身体也都棒棒的,可我们中国人要“坐月子”,做不好还会有后遗症,这也有很多实例。
对于孩子也是这样。源源小时候,我从没有刻意要求与她分床。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提出不想再和我睡一张床了,于是我立刻从好朋友家里借来了一张儿童床,当晚,源源就高兴地睡在上面,没有反复,没有纠结,水到渠成。
从这件事上,我意识到,请不要着急,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不是照着书成长的,到了自己的时间节点,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儿童心理学博士罗静在《读懂孩子敏感期》一书中讲了什么是孩子的敏感期和敏感期的重要性,父母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抓紧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才会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自控力,得到自己能力下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