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步枪和卡宾枪
M1903手动步枪
M1903手动步枪是美军在一战及二战时的制式步枪,因其由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兵工厂研制而得名斯普林菲尔德步枪(Springfield Rifle),也称春田步枪。
研发与生产
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军认识到西班牙军队装备的毛瑟步枪性能比美军装备的克拉格-乔根森步枪更好,尤其是在圣胡安山战斗中美军付出的代价很大,伤亡极高,从而促使美军更新步枪装备,美军军械局将包括德国Gew98步枪在内的毛瑟步枪提供给春田兵工厂研究与参考。随后,春田兵工厂研制出M1903步枪,参考了毛瑟步枪的旋转后拉式枪机,经德国毛瑟厂特许生产。
1903年,M1903步枪定为美军制式步枪。除了春田兵工厂外,美军还指定岩岛兵工厂作为生产厂商。一战期间,当美国参战时,大约生产了84万支M1903步枪,但因为军队兵员急剧扩充,数量仍不足,美国将同样仿自德国毛瑟步枪枪机的一种英国恩菲尔德P14步枪更换口径,命名为“M1917步枪”作应急补充装备,甚至一度在前线美国军队使用的M1917比M1903数量还多。一战结束后,美国军队只保留M1903作为制式步枪,M1917全部撤装作为储备。岩岛兵工厂在1919年停产M1903步枪,春田兵工厂在1927年停产M1903步枪。
美国陆军新兵学习M1903步枪的射击技巧
1938年,取代M1903步枪的半自动M1加兰德步枪产量不足,因此,M1903步枪仍然是美国军队装备的主要步枪。在二战中,因为美国参战时候没有足够的M1加兰德步枪装备所有部队,美国军队仍然大量装备M1903步枪作为补充。由于春田兵工厂主要负责生产M1加兰德步枪,1941年,雷明顿公司被指定开始批量生产M1903步枪,使用从岩岛兵工厂封存的旧生产模具,为了简化生产,工艺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后来,史密斯-科罗纳公司也获得生产合同。M1903步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包括改成狙击步枪。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使用M1903步枪进行射击训练
构造与原理
尽管春田兵工厂的设计有所变更,但M1903步枪仍可以算是以毛瑟步枪为基础,结合美军7.62毫米弹药的变型枪。M1903步枪因为缩短了枪管,枪管长度610毫米,所以枪长度比当时的毛瑟Gew98步枪(枪管长度740毫米)短;拉机柄为向下弯曲,便于携行;由容量5发子弹的弹仓供弹,用5发分离式弹夹从机匣顶部的抛壳口一次性压入弹仓装弹。M1903步枪的机匣左侧面有个独特的单发供弹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射速。
早期的M1903步枪还配有杆式刺刀,1905年改用了匕首型刺刀,并改造带可收放标尺的新照门。M1903步枪最初配用M1903圆头枪弹,1906年采用M1906枪弹(7.62×63毫米),弹头形状改为尖头,是借鉴了毛瑟式无底缘枪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一战结束前生产的M1903步枪在发射M1906枪弹时易出现机匣损坏的情况,1918年引入新的热处理工艺,旧工艺生产的步枪在机匣上开有小孔释放部分火药气体压力。M1903步枪的狙击步枪版本加装了光学瞄准镜,具有精度上的优势,而为不妨碍瞄准镜的使用,所以拆除了机械瞄具。
M1903步枪及其弹药
性能与维护
M1903步枪具有加工精良,枪机动作平稳,供弹、抛壳和保险等机构动作可靠的特点,特别是有一个独特的单发供弹装置(弹夹阻断器),操作块两侧分别有“ON”“OFF”的标志,操作块向上扳,露出“ON”时为通常使用状态。操作块置于中间位置时为枪机解脱状态,可沿后方卸下枪机,往弹仓装弹。操作块向下扳,露出“OFF”时为弹仓供弹截断状态。在此状态下,每打一发需从抛壳孔供弹,以此保存弹仓内的枪弹。当与敌人遭遇时,射手将操作块置于上方“ON”位置,就得以实现快速射击。
美军士兵正在检修自己的M1903步枪
身背M1903步枪的美军士兵
装备与服役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M1903步枪都是美国军队的重要武器。二战期间,美国还经由《租借法案》大量援助同盟国,包括英国、法国等。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波兰、哥伦比亚、墨西哥、挪威、埃及、希腊、丹麦、巴西、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均曾采用M1903步枪。时至今日,M1903步枪仍然在美国军队中少量出现,供训练与检阅使用。美军仪仗用枪将枪身金属部件镀铬处理,配白色背带。
由于远距离射击时精确性较好,M1903步枪还成为一种流行的民用枪支。一战结束后,多种M1903运动型步枪应运而生,将枪托改成带小握把的缩小尺寸的运动枪托,可加装瞄准镜,其中包括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美国国家射击比赛步枪。20世纪50年代,1000支M1903A3步枪被挑选出来作为美国国家射击比赛用枪。
知识链接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美国经典战争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在法国前线作战的美军一支小分队深入敌后,寻找于前线参战的3个兄弟阵亡且生死未卜的士兵瑞恩的故事。影片中多次出现美军小分队狙击手丹尼尔·杰克逊(巴里·佩珀出演)使用M1903狙击步枪作战的片段。
一战期间使用M1903步枪作战的美军士兵
二战期间美军步兵手持M1903步枪与坦克协同作战
目前美军仍使用M1903步枪作为仪仗用枪
恩菲尔德M1917步枪
恩菲尔德M1917步枪(M1917 Enfield,又名P17、P1917或Pattern 1917)是1917~1918年间生产的7.62毫米口径手动步枪。
研发与生产
美国参加一战后,面临着步枪数量不足的问题,于是美国军械署提出采用由英国的.303口径改为.30-06口径弹药的P14步枪径,这样就无需对生产线做出大的调整,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枪支。恩菲尔德M1917步枪于1917年开始生产,正式名称是“美国.30口径M1917型步枪”(United States Rifle,cal .30, Model of 1917),也称为“恩菲尔德M1917”。
构造与原理
M1917与李-恩菲尔德步枪同由位于英国恩菲尔德的英国皇家轻兵器工厂生产,但它们所采用的弹药完全不一样,李-恩菲尔德步枪采用英国.303口径弹药,而M1917采用毛瑟98枪机及美国的.30-06弹药,由于.30-06弹药的直径较细,因此内置弹仓可放6发子弹,但弹夹仍然只有5发。
M1917步枪局部特写
性能与维护
和1903年的春田步枪一样,M1917也使用了基本的毛瑟M98螺栓动作设计,并保持了它的闭合功能,使用枪支时,加热有助于快速射击。但与其他步枪相比,M1917的重量在战斗中有些拖后腿,使得一些身材较小的士兵难以使用。
M1917所使用的毛瑟M98螺栓
装备与服役
恩菲尔德M1917步枪在一战时就作为美军的主要制式步枪,约有75%的美国远征军都装备了M1917,一战结束后,美军把M1917撤做储备装备,并在二战初期进行改造,用作士兵训练以及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给多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等。由于M1917步枪的精良设计与制作,它至今仍在服役中。
士兵正在接受M1917步枪使用指导
温彻斯特M70手动步枪
温彻斯特M70步枪(Winchester Model 70)是一支由美国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生产的手动枪机操作式运动步枪。从1936年推出以来,就赢得了“步枪兵的步枪”的绰号。
研发与生产
温彻斯特M70步枪的设计与毛瑟步枪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是较早期的温彻斯特M54步枪的发展型。1936~1963年之间生产的M70有着后来生产的改进型号所没有的毛瑟式约束式子弹供弹,切断上膛的设计特点。
温彻斯特M70步枪后膛
构造与原理
温彻斯特M70步枪配备了片状瞄准具以及钢制枪托底板、枪背带环和皮革制枪背带的格仔花纹枪托。
M70步枪的重要功能包括三位置式翼状保险,圆锥状后膛闭锁系统,该系统有助于防止子弹的弹鼻从弹匣装填上膛时受损。此外该枪还包括加工钢制扳机护圈和弹匣底板,一块式枪机结构,以及可调节扣力和超行程的扳机等特点。
配有瞄准镜和皮革枪托的M70步枪
装备与服役
1942年5月美国海军陆战队购买了373支M70步枪,大部分被使用在训练营和太平洋战争,据报道有一些这种步枪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期间配备了放大8倍的尤那托(Unertl)望远瞄准镜,并且有限而非官方地用作狙击武器。虽然该枪一直有优良的表现,但是自1964年以后,因为M70衍生型没有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所以美国海军陆战队逐渐用雷明顿700系列手动步枪取代了他们所有的温彻斯特M70步枪。
M70步枪侧视近照
博斯反坦克步枪
博斯反坦克步枪(Boys anti-tank rifle)是二战初期由英军研制的反坦克步枪,除英军使用外,美国也曾大量使用。博斯反坦克步枪采用手动枪机,机身上方有5发弹匣,发射使用能射穿在100米处的21毫米厚钢板的13.9×99毫米穿甲弹,由于威力很大,在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也很大,所以枪托具有缓冲器和很厚的护垫,枪口有减振的防火帽。
士兵使用博斯反坦克步枪训练
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M1加兰德(Garand)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服役的半自动步枪,在1936年取代了美军制式M1903春田步枪,也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步枪之一。
研发与生产
1920年,约翰·加兰德在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1929年,样枪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被选中。其间,美国军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中选后又因会导致后勤混乱的理由遭到军方否决,又被要求改用7.62毫米口径。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M1步枪,常加上设计师姓氏称为M1加兰德步枪。1937年,M1步枪开始批量生产并成为美国军队制式步枪,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步枪。
约翰·加兰德向美军高层介绍M1半自动步枪
M1步枪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二战,M1步枪的产量猛增。二战结束时,春田兵工厂生产了约353万支M1步枪,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生产了约51万支M1步枪。二战后,春田兵工厂于1952年恢复生产M1步枪,另外还有两家私有公司也生产了相当数量的M1步枪。
构造与原理
M1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
M1半自动步枪及其弹药
M1的枪机较重,但它并没承受很大的应力,而且额外的重量也能在发生弹壳破裂等类似的危险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M1步枪的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弹匣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匣会自动弹出并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不过,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匣在子弹打光之前并不容易再装填子弹,造成极大的不方便,而在潮湿的环境时,弹匣也有卡死的可能性。M1步枪的枪口还可安装M7枪榴弹发射器,经由巧妙的设计,使气体气缸可以泄出部分气体,避免在发射榴弹时因高压导致机械元件受损。此外,M1步枪还配备了一些不同样式的刺刀。
知识链接
尽管弹匣退出时的声音可以提醒士兵重新装弹,但同样也会让敌人知道美军士兵子弹已空,并趁机攻击,这造成美军在巷战中大量伤亡。后来,美军也曾运用空抛弹匣的方式诱骗敌人。
陈列展出的M1半自动步枪
性能与维护
与同时代的手动步枪相比,M1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并有着不错的射击精度,在战场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压制作用。此外,该枪可靠性高,经久耐用,易于分解和清洁,在丛林、岛屿和沙漠等战场上都有出色的表现,被公认为是二战中最好的步枪之一。
美军士兵非常喜爱M1步枪,部队报告称:“M1步枪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不仅来自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名将乔治·巴顿还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使用M1半自动步枪作战的美军士兵
装备与服役
M1步枪是美国军队在二战和20世纪5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一直到1957年,M14自动步枪列装后,M1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M1步枪的特色。
与M1903步枪一样,M1步枪在二战期间也曾根据《租借法案》大量提供给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作战的同盟国军队。二战后,M1步枪仍被很多国家的军队采用,包括巴西、阿根廷、柬埔寨、丹麦、希腊、以色列、伊朗、印度尼西亚、约旦、老挝、菲律宾、挪威、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直至今天仍可发现这种步枪的踪影。
知识链接
在很多反映二战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M1加兰德步枪的身影。电影《珍珠港》中,有美国人向日本飞机射击的镜头,他们使用的就是这种步枪。
美军士兵使用M1半自动步枪在太平洋作战
手持M1半自动步枪的美军士兵
M1941约翰逊半自动步枪
M1941约翰逊步枪由美国海军陆战队预备役上尉梅尔文·约翰逊设计,在二战期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选作制式武器,另外还装备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
研发与生产
1936年,美国海军陆战队预备役上尉梅尔文·约翰逊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用以与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竞争。其设计思想是:M1步枪这样的导气式步枪,需要配备与枪管平行的活塞筒和开闭锁杠杆,因此不容易变换枪管,而且质量较大。与此相反,枪管短后坐式步枪,无需活塞筒和开闭锁杠杆,容易实现轻型化和变换枪管。约翰逊完成新枪的基本设计后,于1938年辞去海军火器公司的工作,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独自设立公司,进一步设计约翰逊步枪。
梅尔文·约翰逊和他设计的M1941半自动步枪
1940年12月,美国陆军对约翰逊试制的半自动步枪进行试验,试验后做出以下评价:“约翰逊半自动步枪,无论结构、功能或从生产容易程度看,均不具备替换M1步枪的条件”。然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对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发生兴趣。当时M1步枪尚未大批量生产,并且优先配发陆军,因此海军陆战队的自动火力严重不足(甚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大量装备M1903),不得不另外寻找一种半自动步枪代替。1941年,M1941半自动步枪开始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二战中后期,随着M1步枪的大批量生产,M1941半自动步枪的产量也就逐渐减少,在1944年停止生产。
美军高层正在审查M1941半自动步枪
构造与原理
M1941半自动步枪采用军用步枪中少见的枪管后坐式原理的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采用弧形表尺。该枪发射M1906斯普林菲尔德.30-06步枪弹(7.62×63毫米),枪管在子弹击发后因后坐力而后退,应用这个所传递的能量来完成开锁、退壳、闭锁及上膛的动作。
M1941约翰逊半自动步枪机械瞄准具特写
M1941半自动步枪的弹仓比较独特,由10发鼓形弹仓供弹,弹仓为半圆形,弹容量可达10发。枪管的后半截有套筒,套筒上布满了圆孔,拉机柄在枪的右侧,其枪弹也从右侧装入弹仓。M1941半自动步枪的枪管可轻易拆解,这使它颇受伞兵和特种部队欢迎。
M1941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后方视角
性能与维护
与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的M1加兰德步枪相比,M1941半自动步枪因为没有活塞导气系统,其结构比较简单,质量较轻,携行方便。但这种自动方式较易出现故障,整个设计不够坚固耐用,容易损坏,加挂刺刀时更甚。该枪的另一独特之处是采用了弹容量为10发的旋转弹仓供弹,使该枪的横向尺寸较小,便于携带,但这种弹仓再装填比较费时,不如可拆卸式弹匣方便。
装备与服役
在二战期间,M1941半自动步枪的主要用户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方面,由于并非制式武器,一般部队都没有装备,但执行空降等特种作战任务的美国陆军第1特种作战部队特别重视该枪的便携性。M1941半自动步枪可分解成小件捆绑包装,这在战争时期是很重要的优点。美国曾经向德占区及日占区的地下抵抗组织空投过不少M1941半自动步枪。另外,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也采用了该枪。
虽然没有得到美国陆军的赏识,但是M1941半自动步枪依然获得了不少的国际订单。1940年,荷兰政府为了改变陆军轻武器的落后状态,进行了制式轻武器选型试验,约翰逊设计的半自动步枪是候选型号之一。1941年5月,荷兰在即将被德国入侵前选定M1941半自动步枪为陆军制式兵器,并向美国订货70000支。不过,很快荷兰就被德军占领,所以这批武器并未交付。法国被德国占领后,美国政府也向流亡于英国的自由法国出售了M1941半自动步枪。
手持M1941半自动步枪的荷兰士兵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简称BAR)由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设计,虽名为自动步枪,但往往作为轻机枪使用。
研发与生产
在一战期间,美国军队参战后发现,在欧洲大陆环境恶劣的堑壕战中,他们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约翰·勃朗宁设计的一种可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的步枪很快被军方选中,迅速投产,并被军方正式命名编号为M1918。因研制太晚,在一战结束时只有少量勃朗宁自动步枪服役,但它仍以其高可靠性受到前线士兵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勃朗宁自动步枪在欧洲仿制生产,作为轻机枪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
二战中,美国军队的步兵班将勃朗宁自动步枪作为班用自动步枪,每排3支,用来构建火力压制点,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步兵对这种自动步枪十分信任。战争期间,约有20万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交付军队。20世纪50年代,勃朗宁自动步枪恢复生产,约生产了6万支。20世纪50年代末,发射7.62×51毫米枪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列装美国军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逐渐退役。
知识链接
约翰·勃朗宁(John Browning)是美国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于1855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奥格登镇。其一生研制的各种枪械多达37种,其中包括著名的M1911手枪、M1918自动步枪和M2重机枪等。
约翰·勃朗宁(左)和他设计的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
约翰·勃朗宁的儿子瓦尔·勃朗宁在法国演示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
构造与原理
勃朗宁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方式射击。枪弹击发之后,一部分火药燃气经导气孔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活塞连杆及枪机框后退,枪闩离开闭锁槽,整个机体后退,实现枪机开锁。开锁后的枪机框带动枪机后退,并压缩复进簧,而拉壳钩将空弹壳从弹膛内抽出,弹壳底部碰撞退壳板而将弹壳抛出,直到枪机框与缓冲器相撞,后退完全停止。如扣住扳机不放,复进簧带动枪机框及枪机前进,枪机的推弹突笋从弹匣内推出一发枪弹进入弹膛,枪机复进到位,枪机框继续前进,枪机后部上抬进入机匣内的闭锁槽完成闭锁,当闭锁时,枪机框继续前进而撞击击针击发。继续扣住扳机,又开始下一个循环。
勃朗宁自动步枪所有金属部件均经过蓝化工艺处理,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枪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枪管上端印有制造厂的首写字母及生产年月,型号标志、制造厂及枪号则印刻在机匣顶部。枪托和刻有格子花纹的下护木由胡桃木制成。
美国士兵试射勃朗宁自动步枪
性能与维护
勃朗宁自动步枪构造简单,分解结合方便。二战期间,勃朗宁自动步枪的射速及可靠性受到了战斗部队的高度评价。不过,勃朗宁自动步枪也存在一些缺点。虽然原来设计是作为单兵自动步枪,可由单兵携行于行进间射击,进行突击作战,压制敌方火力,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但勃朗宁自动步枪较重(7.25千克),并不方便携行,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后坐力也使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度。勃朗宁自动步枪曾被用作执行轻机枪的火力压制任务,然而20发弹匣容量限制了火力持续性,持续射击会烧灼枪管,且枪管无法快速更换,这些因素妨碍了它扮演真正轻机枪的角色。
手持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抓捕德军俘虏的美军士兵
装备与服役
勃朗宁自动步枪是美国军队在二战和20世纪5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的主要步兵装备之一。除美国外,还有多个国家的军队采用勃朗宁自动步枪,包括奥地利、波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柬埔寨、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埃及、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希腊、以色列、老挝、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巴基斯坦和巴拿马等数十个国家。
波兰士兵使用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作战
M1卡宾枪
M1卡宾枪(M1 Carbine)是美国在二战时期装备的一种短管半自动步枪,是美军在二战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武器之一。
研发与生产
M1卡宾枪原本是美国陆军要为二线部队提供的一种用于替代制式手枪的自卫武器,该要求最早于1938年提出,其设想的是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枪的肩射武器,它将使用中等威力的弹药,并拥有比手枪更远的有效射程,且比M1加兰德步枪更方便携带和使用。该要求被搁置了一段时间后,于1940年重新提出。当时美国陆军军械部提出的具体战术技术指标包括:枪支重量小于2.5千克,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射击,能取代手枪和冲锋枪作为军士、炮手、基层军官或机枪手、通信兵及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
1940年6月,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部长正式批准了轻型自卫武器的研制工作。同年11月中旬,美国陆军委托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研制威力介于步枪弹和手枪弹之间的新型弹药,而新枪的研制则有11家公司竞争。但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正忙着调整M1加兰德步枪的生产线,因此在1941年5月进行的第一次对比试验中未能及时提交自己的产品。在经过5月份的初步射击试验后,美国陆军放弃了对连发射击的技术要求。到1941年9月进行第二次对比试验前,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提交了他们研制的半自动轻型步枪。此后,选型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提交的样枪最为出色。于是,新枪在10月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1卡宾枪。
配备M1卡宾枪的美军士兵
背着M1卡宾枪的美军士兵
构造与原理
M1卡宾枪采用短行程活塞的导气自动原理,导气孔位于枪管中部,距弹膛前端面约115毫米,活塞在枪管的下方,后坐距离仅3.5毫米。在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导气室并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枪机框,使其后坐。
早期M1卡宾枪上的保险是横推式的开关,但在持续射击时保险按钮很快会变得过热,从而影响更换弹匣,因此后来改为回转式的杠杆开关。早期M1卡宾枪采用翻转式L形表尺,照门的大觇孔射程设定在137米,小觇孔为274米。之后表尺改为滑动式,距离从100~300米内可调,并可以调整风偏。早期M1卡宾枪上并不能配刺刀,后来根据部队提出的要求,在1943年10月开始试验M1卡宾枪的刺刀,最后在1944年5月选定了T8试制型刺刀,并正式命名为M4刺刀,同时在枪管下方增加了方形的刺刀座。
M1卡宾枪配有草绿色的帆布枪带,在枪托上可以附加2个弹匣袋,以便在枪身上携带2个备用弹匣。此外,M1可安装M8枪榴弹发射筒,以发射枪榴弹。
性能与维护
与M1加兰德步枪相比,M1卡宾枪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弹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强。因此,在二战期间,M1卡宾枪及其变型枪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在欧洲战场,这种武器和其改进型M1A1卡宾枪大量装备给士官、侦察兵和空降部队。而在太平洋战场几乎遍地都是,几乎完全取代了M1加兰德步枪。
在20世纪5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M1卡宾枪在严寒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表现得很差,而且据说甚至不能有效射穿厚棉衣。不过在越南战争初期,又轻又短的M1卡宾枪又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丛林战步枪而受到欢迎,直到M16A1的出现。
美军士兵使用M1卡宾枪作战
装备与服役
二战期间,M1卡宾枪被美国军队广泛使用。直至现在,以色列仍拥有大量M1卡宾枪及其弹药,但由于过于老旧以及只能单发射击,以色列决定以保留原枪机部件的方式进行改进,设计出两种新式步枪。除此之外,英国、奥地利、阿根廷、缅甸、柬埔寨、古巴、丹麦、埃及、埃塞俄比亚、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老挝、利比亚、墨西哥等数十个国家均有采用。
硫磺岛战役中手持M1卡宾枪的美军士兵
手持M1卡宾枪严阵以待的美军士兵
装备M1卡宾枪准备冲锋的美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