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文言文
名师精讲
第一节 考纲要求
1.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识记 A。
2.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理解 B。
a.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c.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d.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a. 筛选文中的信息。
b.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二节 历年真题总结归纳
历年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统计与归纳
第三节 技巧点拨
一、文言文断句
1.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口诀】
首尾虚词要相识
名词代词语法分
对话引文曰云问
常见修辞要辨清
常见句式要熟知
固定词汇莫分开
(1)首尾虚词要相识
典型例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解析】
第一步:圈出首尾虚词。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第二步:断句(句首虚词在前画,句末虚词在后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名词代词语法分 名词、代词在句子中多充当主语或宾语成分(包括人名、地名、官名、帝名、书名)。
典型例题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之共论群臣微观其意。
【解析】
第一步:圈出名词代词。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之共论群臣微观其意。
第二步:断句(判断名词、代词的主宾成分,主语在前画,宾语在后画)。
如果没有原文上下文语境,此题可有两种断句方法。
①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之共论/群臣微观其意。
(湖阳公主刚刚成了寡妇,皇帝跟她讨论,群臣仔细揣摩他们的心意。)
②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之共论群臣/微观其意。
(湖阳公主刚刚成了寡妇,皇帝跟她讨论群臣,仔细揣摩公主的心意。)
根据上下文易知,第②种断句更符合原文意思。
[练习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3)对话引文“曰”“云”“问”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问”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的全称,后文再次出现时就有可能省略而只用一个字或全部省略。
典型例题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解析】
第一步:圈出“曰”“云”“问”。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第二步:断句(曰云问后面断,主语前面断,省略主语断其前)。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第三步:断句(结合句意,进一步完成断句)。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练习2]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4)常见修辞要辨清
①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相同的词语,第一个在前一句作宾语,第二个在后一句作主语。
典型例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解析】
第一步:圈出关键词。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第二步:断句(相同的词语,从中断开)。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第三步:断句(根据句意,进一步完成断句)。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练习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②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典型例题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析】 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练习4]
a.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b.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5)常见句式要熟知 记住文言文的一些常见句式,如:“何……之有”(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6)固定词汇莫分开 固定词汇不能断开(包括成语、常见词组、地名等)。
【练习题答案】
[练习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练习2]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练习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练习4]
a.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b.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 真题提分训练
(1)(2010北京卷)
1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2)(2011北京卷)
10.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3)(2012北京卷)
12.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必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知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4)(2013北京卷)
11.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5)(2014北京卷)
8.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夫 虑 熟 谋 审 力 不 劳 而 功 倍 作 事 可 以 为 后 法 一 宜 书 不 苟 一 时 之 誉 思 为 利 于 无 穷 而 告 来 者 不 以 废 二 宜 书 岳 之 民 人 与 湖 中 之 往 来 者 皆 欲 为 滕 侯 纪 三 宜 书 以 三 宜 书 不 可 以 不 书,乃 为 之 书。
(取材于《欧阳文忠文集》)
【答案】
(1)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 /其一中者 /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 /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 /目不存鹄 /十发十中矣。
(2)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 //为词章 //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 //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 //深思而问辨之。
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3)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4)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 /为恶者不得祸 /变数也 /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5)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二、古文实词翻译技巧
1. 语境分析法
【解读】
词本无义,义由境生,理解字词意思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
典型例题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试题]根据上下文,请回答“相”“爱”分别是什么意思。
[解析]
“相”的前面是人名,后面是国君的名字,此处的“相”应为动词,意即“季文子怎么样鲁宣公和鲁成公”。根据文意大概可知,季文子是个权位很高的鲁国上卿(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因此“相”在此作动词,译为“辅佐”更合适。
“爱”字所在句的语意大概是,季文子作为堂堂鲁国上卿,辅佐两代国君,自己的老婆不穿华丽的衣服,马儿不吃好的粮食,人们认为他很吝啬。由此可推知,爱即为吝啬之意。当然,如果古文基础好,“爱”字也是120实词必须掌握的,“爱”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为“爱惜”,本义上加以引申,“过分的爱惜”即为“吝惜、吝啬”。
[练习5]
(2014重庆卷)解释画线字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
D. 间:间或
[答案]D项翻译错误。
[解析]D 项“间”此处为副词,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通过上文说当时县里强盗很多,乞丐暗地里侦查打探。
2. 语法分析法
【解读】结合词性、成分推测。
典型例题
(2012福建卷)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D. 履苍莽中 履:鞋子
[答案]翻译错误。
[解析]“履”在句中应为“动词”,而翻译的“鞋子”为名词,词性都翻译错了。原文中“履”作动词应译为“踏”。
[练习6]
(1)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选自《乌有先生历险记》)
[试题]文段中“履”是什么含义?
[答案]“履”作动词应译为“踏”。
[解析]根据前后文易知,与之并列的词组都为动宾短语,在此句中“履”也作动词,译为“踏”。
3. 结合教材法
【解读】结合教材所学推测。
会一“会”
教材名篇《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会:恰逢、适逢。)
考题中的“会”:
(2012上海)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2010全国Ⅰ)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010全国Ⅱ)C. 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2009山东)B. 会天疾风 会:适逢
(2009江苏)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009全国Ⅰ)B. 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2005江西)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典型例题
(2012湖北卷)
C. 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答案]C项翻译错误,应译为“靠近”。
[解析]“就”为动词,靠近、接近。关联教材内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荆轲刺秦王》“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练习7]
(1)(2008四川卷)
A.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答案]A项翻译错误,完:保全。
[解析]关联教材:“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2)(2014山东卷)
C. 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答案]C项翻译错误。
[解析]关联教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 结合成语法(结合成语字意推测)
【解读】成语多来源于古代,可跟古代实词参照记忆。
例如:
(1)诚能速之来 (《乌有先生历险记》)/不速之客 (速:邀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久假不归/假手于人/狐假虎威(假:借)
典型例题
(2012山东卷)
A. 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答案]A项翻译错误。躬:亲自。
[解析]关联成语:事必躬亲
[练习8]
(2014福建卷)
A. 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答案]A项翻译有误。绳:规范,约束。
[解析]关联成语:绳之以法
【2014江苏卷】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B. 责:指责
[答案]B项翻译有误。责:要求。
[解析]关联成语:求全责备
5. 代入分析法
【解读】是否通顺,越接近现代汉语的越容易为错误选项。
典型例题
(2012北京卷)
B. 景淳竟死 竟:居然
[答案]B项翻译有误。竟:最终。
[解析]代入“居然”“竟然”之意,句意与原文完全不符合。
[练习9]
(2014安徽卷)
D.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答案]D项翻译有误。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解析]代入“周到”之意,语意如何周到?自然翻译有误,与上下文也不符。
6. 古今异义
【解读】越接近现代汉语越有可能为错;古以单音节词居多。
常见古今异义词
典型例题
(2012江西卷)
B. 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答案]B项翻译错误。劳:犒劳。
[练习10]
(2014广东卷)
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
B. 将论囚 论:讨论
[答案]B项翻译有误。论:论处,判决。
7. 字形联想推测
【解读】
造字推测(偏旁部首)
典型例题
解释划画字的意思。
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缒,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解析】“纟”这一偏旁部首与绸子、绳子、线相关,结合语境,可译为“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练习11](2014湖南卷)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A. 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答案]造,拜访。
8. 对应关系
【解读】通过对应词语的同义、反义关系即可推测相对应的另一字词的意思。
典型例题
解释以下画线字的意思。
(1)化险为夷(反义)
(2)求全责备(同义)
(3)彼竭我盈,故克之(反义)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同义)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同义)
(6)通五经,贯六艺(同义)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反义)
[练习12](2014北京卷)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B. 覆溺之虞 虞:料想
[答案]B项翻译有误。虞:担忧。
[解析]“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恐”和“虞”同义,可译为“担忧”。
三、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1. 答题原则
先读末题知大意
速读动词随笔记
官名地名请放弃
故事读罢分层级
2. 常考主题
文能冒死进谏
武能安邦定国
3. 相关链接
4. 典型真题详解
马文升传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解说】快速阅读时,忽略官名地名,并不影响文章大意的了解,以下是删去文中官名地名后的文段。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解说】忽略掉官名地名后,我们来快速过一遍文章,大意还在即可:
马文升,被授予(某个官职),安抚饥民,大败敌寇。升任(某个官职),上书言事,都被采纳。皇帝亲自耕种时,(有人)进献杂技,文升严肃地说:“你们这是要做什么?”(来演戏的人)立即被赶走。第二年,任(某官职)时,(某地)太平很久了,兵政松散,西北敌人常来入侵。文升考核(官员),罢免(不称职的官)。奸人恨他,(有的)晚上想暗杀他,有的写信射入长安门内(恶意举报)。在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多次上书陈说应办的事。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名师解读】故事读罢分层级,还可以帮我们积累与众不同的作文素材。以下为示范内容。
考试试题
4.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 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 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 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3分)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解析】
4. 答案为A。“登景泰二年进士”是一个动宾短语,去掉年号不影响其结构,“登进士”,判断难度就下降了,再用代入法,“升职为进士”自然是不对的,有悖常理,进士应该是考中的。因此,“登”在此应翻译为“考中”“考上”。
5. 答案为B。此类信息文本筛选题,需注意叙述对象和叙述角度。针对此类题,排除法是最快的解题方法。此题中叙述对象“马文升”,叙述角度“劝谏皇上修身爱民”。②③④都属于叙述角度不对,与“劝谏皇上修身爱民”无关。
6. 答案为D。阅读古文时应先读此题,即使此题中有一项错误,也多为细节错误,不影响我们对整体文章大意的把握。D项中“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这一细节与文中不符,原文表述为“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原文中只说,大盗避开了文升的家乡,并未说“各处骚扰”。
7. (1)在朝廷大臣中最为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其他大臣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的。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时事政治,总是皱着眉头不答话。
【解析】翻译为避免不必要的失分,逐字翻译是最好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对于常考的字词要进行总结归纳,比如(2)题中“及”“辄”这一类的高频字词。
(1)题的翻译难点在于“班列”一词同学们是否能结合前后文推测出译为“朝廷”,这个词基本只能靠推测。“耆硕”指的是年老德高,分开推测也不难知,“耆”意即年老,“硕”在古文中多指学识渊博、品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