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民族关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最复杂、最深层的关系之一。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有着极强的区域性、时代性,在中国这样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演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民族关系研究也成为中国民族学、民族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中国历史上特定区域的民族关系,不仅对促进该地区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对加强地区民族团结及维护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甘宁青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扼西北版图之重心、内地通达边防之孔道,自古至今发生了无数次的民族迁徙、纷争与融合。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裕固、保安、东乡、维吾尔、哈萨克等数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于这个区域。历史上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西北地区的政治安定与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整个中国的稳定与民族关系。而近代(1840~1949)这百余年的历史则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和动荡的时期。伴随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这对新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间的矛盾一并成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社会矛盾的变化也带来了民族关系的变化,使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不再局限于国内民族之间,首先转变为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的问题上来。同时,中国历史发展也进入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速过渡和转变的时期,传统社会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逐渐走向全面瓦解,新的社会正在萌生却又尚未有效摆脱旧制度、旧传统的影响。处在中国社会这一转型、过渡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异常复杂,各种矛盾与斗争也异常激烈,既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又体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这些都使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自20世纪初即出现了零星的文章开始关注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30年来更是出版和发表了众多相关著作和论文,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近代某个时段、个别区域的个别民族关系或影响民族关系的某些重要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研讨,较为零散,对整个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尚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可以填补这一领域研究中的某些空白,以期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对于增进甘宁青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与工作方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 相关研究要素的界定
1.时间范围的界定
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为“近代”,并不是依照西方传统史学界以东罗马帝国的灭亡(1453)或三大运动的出现为开端,至20世纪前后截止的时间划分,而是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特点,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内忧外患,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迈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期。因而,这种划分方法也成为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近代”时间区隔划分方法。
2.空间范围的界定
本研究的空间范围为“甘宁青地区”,主要是以今天我国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为基本范围,但具体到近代不同的历史时段其所指区域又略有变化,是从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角度去看待这一地域范围。甘宁青地区地处我国西北腹地,内部相互毗邻且成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曾是一个共同的行政区域。清初,在甘宁青地区的建置基本沿袭明朝,设置卫所,隶属陕西布政使司(治今西安)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今张掖)。康熙三年(1664)始将陕甘分治,七年(1668)正式在甘肃设行省,辖地包括今甘肃全省、青海东部、宁夏大部及新疆部分地区,青海西部蒙藏牧区则由“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青海办事大臣”,雍正三年(1725)以后又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处于川青间的果洛还归属四川漳腊营节制。
进入民国以后,北洋政府于1913年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改为省、道、县三级建置。甘肃省辖区包括今甘肃全省、宁夏东南部及青海东北部,省会设皋兰,下辖7道76县。1914年,又将宁夏北部阿拉善厄鲁特旗、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等划归宁夏护军使(1921年改宁夏镇守使)节制。对青海蒙藏牧区,北洋政府首先改西宁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并另设青海蒙番宣慰使与之共管;1915年又裁撤青海办事长官,将权限并于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以宣慰使兼任镇守使之职,从而结束了青海农、牧分治的情况,为建省作了准备。
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在冯玉祥的提议下,国民政府也对西北建置进行了调整,将原甘肃省西宁道属7县及原青海办事长官所辖蒙古29旗、玉树25族、环海8族、果洛等地划为青海省,将原甘肃省宁夏道属8县和宁夏护军使辖地阿拉善、额济纳2旗划为宁夏省,次年元月宁、青正式建省,从而基本奠定了今天甘、宁、青三省区的行政区划范围。
3.民族关系含义的界定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关系”,关于其含义,学界学者们已从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各有特色的民族关系定义,不过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的界定。本书参考学者们的定义,结合所要研究的甘宁青这一特定区域,将民族关系的含义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主要表现是彼此间的和平交往、矛盾斗争以及相互融合。
三 学术界相关研究概况
(一)基本资料
1.地方志
关于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情况,在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编纂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主要有清代邓承伟修,张价卿等纂,基生兰续纂修《西宁府续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等纂《甘肃全省新通志》(清宣统元年刻本);汪绎辰纂修,张钟和、许怀然校注《银川小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张庭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清宣统二年(1910)排印本];民国时期刘郁芬修,杨思等纂《甘肃通志稿》(甘肃省图书馆藏1931年原稿本),新中国成立以后编写的《大通县志》、《湟中县志》等。另外,在王昱主编的《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988年版)中,也收录了《西宁府新志》、《西宁府续志》、《甘肃新通志》、《河州志》、《青海记》、《贵德县志稿四卷》、《大通县志六卷》等大量方志,为研究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民族、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帮助。
2.档案、奏稿
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大量奏稿和档案中,也有许多涉及当时甘宁青地区民族及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如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撒拉族档案史料》(1981年内部发行),宋廷生校注《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季永海等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另外,还有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共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特别是《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共分五辑,计92册,5000余万字,书中会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档案,为民国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在政治、财政、农商、教育、文化、民众运动等各方面均广泛涉及甘宁青等西北民族地区的情况。
3.丛书及资料汇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为全面掌握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先后组织了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获得了大量关于当时少数民族历史、经济、语言、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陆续组织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合称“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丛书中许多书目直接而全面地反映了甘宁青地区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情况,如《东乡族简史》、《土族简史》、《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等。
另外,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陆续编纂发行的《甘肃文史资料选辑》、《宁夏文史资料》、《青海文史资料选辑》,内中也收录了大量晚清民国以来各类人士对其“亲历、亲见、亲闻”历史事件的描述、回忆,虽然其中难免会夹杂个人的主观偏向,但是作为当时人反映当时事,其可信度和参考价值仍然很高。此外,1984年、1986年由甘肃省图书馆编纂发行的《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青海、甘肃分册),主要将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报刊中有关西北民族和宗教的资料,按照性质划分为总论、民族分布、民族研究、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各类专题,用文摘的形式辑录出来,并注明了原文的出处和文章字数,为以后学者研究提供了方便,因此是一套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宗教及民族关系问题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其他此类汇编著作还有:李范文、余振贵主编的《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羽新主编的《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张羽新、张双志编纂的《民国藏事史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民国边事研究文献汇编》编委会主编的《民国边事研究文献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7年版),中共中央统战部编的《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委员会编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发行1990年版),杨建新主编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徐丽华、李德龙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版)等。
4.时人的游记、考察记、回忆录等
近代,随着国内外时势的变化,甘宁青地区已日渐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国内主要是一些进入甘宁青等西北地区任职、游历、考察和访问的政界、学界人士及记者;国外则主要是随殖民势力的深入而进入甘宁青等西北地区进行传教和考察的外国传教士、考察团及记者。这些国内外人士纷纷以个人或组织的名义而来,并就其所见所闻写下了各种游记、考察记和回忆录等,从而为今人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其中,国内学者的相关著作主要有:周希武的《玉树调查记》上下卷(附《宁海纪行》一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铅印本),该书详细记录了青海玉树地区的部落、山脉、水道、地形、政治、宗教、风俗、实业等情况,为澄清川甘玉树之争提供了事实依据,并对沿途见闻与史地沿革情况做了详细记述。另外,青海建省前,甘肃省教育厅厅长马鹤天也来青考察,著有《西北考察记·青海篇》(正中书局1936年版),该书资料丰富翔实,对青海之沿革、地理、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也给出了详细的考察记录。此外,还有马鹤天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胡大浚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顾颉刚的《西北考察日记》(达浚、张科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宣侠父的《西北远征记》(达浚、宗华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林鹏侠的《西北行》(王福成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陈赓雅的《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林竞的《蒙新甘宁考察记》(刘满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杨希荛的《青海风土记》(新亚细亚书店1931年版)、张文郁的《拉卜楞视察记》(新陇日报社1935年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等,这些著作写作基本以时间和考察游历路线为线索,研究涉及陕、甘、宁、青、新等西北各省,详细介绍了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的道路交通、气候物产、城乡风光、民情习俗、政治变迁、宗教、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情况与面貌,为今天研究包括甘宁青地区在内的西北近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主要有:俄国考察家彼·库·科兹洛夫的《死城之旅》(陈贵星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荒原的召唤》(王嘎、张友华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Robert B. Ekvall)的《甘肃藏区边境文化关系》(Cultural Relations on the Kansu-Tibetan Bord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9),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著作虽然带有某些主观上的偏见或歧视,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甘宁青等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特点,为研究这一时期甘宁青地区各民族的情况以及民族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5.民国报刊资料
民国时期中央和西北地方出版了大量报纸、杂志,如《甘肃民国日报》、《青海民国日报》、《新西北》、《新青海》、《新甘肃》、《西北通讯》、《西北论衡》、《新亚细亚》、《西北问题季刊》、《东方杂志》等,其中刊载有文圣举、廖楷陶、马霄石、顾颉刚、吴景敖、李安宅等众多政界学界人士对甘宁青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文章,也为了解当时甘宁青地方的民族关系状况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二)相关研究述评
学术界对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关注与研究,自民国时期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近30年来更是出版了诸多相关著作和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为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这一论题,对其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十分必要。
1.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边疆危机日渐加深,甘宁青地区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中央政府“开发西北”、“建设西北”口号的号召之下,国内政界学界人士纷纷涌入甘宁青地区进行游历、考察或访问,并出版了大量游记、考察记和回忆录等(前文已述),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甘宁青地区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其中包含有对各地民族及民族关系的丰富论述,为后世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部关于甘宁青地区历史的巨著,即慕寿祺的《甘宁青史略》。该书分正编(32卷)和副编(5卷)两部分,其中正编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上起三皇,下至1929年甘宁青三省分治期间共4000余年的历史。内容涉及甘宁青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地理、物产、交通、民俗、方言等各个方面,堪称一部甘宁青地区的百科全书,系研究近代甘宁青地区历史的必备之书。另外,在青海省政府民政厅编的《最近之青海》(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科1934年发行),叶祖灏编纂的《宁夏纪要》(正论出版社1947年版),翦敦道等辑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1933—194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等著作中,也记录了有关近代民国时期青海、宁夏等地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资料。此外,徐尔灏著的《青康藏新西人考察史略》(重庆市沙坪坝消费合作社生产部印刷所1945年承印)一书,也详细汇总、介绍了近代外国人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探访、考察的情况,书中涉及大量有关近代西方考察家在我国甘宁青等地区的阴谋侵略行为,以及他们与所经地方各民族间的关系等内容的叙述。
2.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相关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民族史学界开始对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但受到阶级斗争思想和“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这一阶段对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多局限于回民起义和回汉关系方面。
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马霄石的《西北回族革命简史》(东方书社1951年版),白寿彝的《回回民族底新生》(东方书社1951年版)和《回民起义》(共4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林幹的《清代回民起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白寿彝、韩道仁、丁毅民的《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马长寿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初稿》(后于1993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等。其中,《西北回族革命简史》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历史,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观来研究回族历史,从而填补了回族反清斗争史的缺失,为回族群众和史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回民起义》则搜集了回族自己对起义的记述、汉族知识分子的私人见闻笔录以及一些官方、半官方文书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近代回民反清斗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另外,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们还发表了多篇有关回民起义及汉回关系的论文,为系统研究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进一步探讨19世纪中后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尤其是汉回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相关论文主要有:林幹的《太平天国末期陕甘宁青的回民革命》(《史学月刊》1953年第8期)、马长寿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序言—兼论陕西回民运动的性质》(《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陆芳的《西捻军抗清斗争及其与西北回军的关系》(《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2期)和《西捻军西北回民军联合抗清斗争》(《史学月刊》1959年第10期)、王文定的《1862—1873年甘肃回民起义期间汉回人民联合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历史教学与研究》1960年第2期)、吴万善的《1862—1873年的西北回民起义》(《历史教学》1963年第3期),马钊的《1862-1873年的西北回民起义的两个问题—与吴万善同志商榷》(《历史教学》1965年第6期)、余尧的《清代甘肃回民的三次起义》(《甘肃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等。
3.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开始复苏并走向繁荣,民族关系史研究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著文对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及民族关系问题进行探研,极大地充实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现择其要者分类述之。
(1)全国性的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研究。这一时期,学术界出版了多部涉及近代甘宁青民族关系的通论性研究著作。如翁独健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系统论述了从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形成、内容、特点和变化,以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对待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重要的一部民族关系史学术专著。作者对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化、特点给出了总结,并按照不同时段对近代中国各主要区域的民族关系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对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也有论及。此外,还有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刘振中的《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杨策、彭武麟主编的《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学琛著的《清代民族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等。
(2)关于甘宁青及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专门对包括甘宁青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史进行研究的有杨建新、马曼丽主编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自先秦至清末分九个时期论述了西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迁徙与分布、历代中央政权的经营等,对晚清西北地区以回族为首的反清起义,以及近代初期西北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历史进行了论述。谢佐主编的《青海民族关系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采用纵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时间和空间上的民族关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对戎氐羌关系,吐谷浑立国,青海的汉族、回族、土族源流,唐蕃关系,蒙藏关系,撒回关系,青海民族关系的特质,历代中央政府的治青方略诸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析,是一部研究古代青海地方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著作。
另外有两部关于甘宁青地区古代和现代民族关系方面的学术著作。一部是秦永章著的《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基本框架,利用民族历史学的方法,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多视角对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形成、特点和规律等进行了探讨,为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另一部是徐黎丽著的《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主要是按地区探寻在当前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各地区存在和出现的民族关系问题,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解决和处理甘宁青地区的现实民族关系问题提供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著作还有周伟洲著的《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杨建新主编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共13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等。
相关研究论文有丁淑琴博士论文《清末民初甘青地区民族社会若干问题研究—以俄国人考察资料为主线》(兰州大学2006年),该论文以普尔热瓦尔斯基、波塔宁、科兹洛夫等的考察资料为主线,对清末民初甘青民族社会中的族际关系、社会经济、文化习俗、自然生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了纵向梳理,由于考察资料的原因,在族际关系分析中尤其侧重对蒙藏民族关系的探讨,指出人地关系紧张引起的经济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激化等是掌控蒙藏关系的主要因素,清末民初蒙藏牧区出现了新的民族融合,兼论及土、汉、回等族。另有宁夏大学杨佳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研究—以回族军阀的民族政策为中心》(2011)、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陈晓斌《河湟地区民族关系探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陈声柏、王志庆《一位外国传教士眼中的甘南族群关系—埃克瓦尔〈甘肃藏区边境文化关系〉评述》(《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在后文中作者系统论述了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以人类学视角对19世纪初甘南地区汉、回、藏牧、藏农四个族群之间的文化关系进行的研究。
(3)甘宁青及西北地区的地方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包括甘宁青在内的西北各省陆续出版了多部地方史研究著作。主要有丁焕章著《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著《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谷苞主编《西北通史》(共5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光华主编《甘肃通史》(共8卷,现已出版7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这些著作均按照纵向的时间线索系统梳理了历史上甘宁青等西北各省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近代甘宁青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等也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其中涉及重要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也有独到的见解。此类著作还有胡平生著《民国时期的宁夏省(1929—1949)》(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吴忠礼著《宁夏近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相关族别史研究。这一时期,除了国家民委组织出版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外,学术界还出版了多部有关甘宁青地区各民族的族别史著作。主要有黄奋生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芈一之著《撒拉族政治社会史》(黄河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黎宗华、李延恺合著《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陈光国著《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丹曲、谢建华著《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马通著《甘肃回族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丁国勇主编《宁夏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冯瑞著《哈萨克族民族过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等,为全面了解甘宁青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情况提供了参考,其中也不乏民族关系内容的论述。如《安多藏族史略》对安多藏族的来源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最后第七、第八章分别论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及马氏军阀对甘青藏族的统治,甘青藏族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其经济文化教育的缓慢发展等情况,为研究近代甘青民族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
(5)甘宁青具体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学术界针对甘宁青地区具体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涉及蒙藏、回汉、回藏、回土等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
有关蒙藏民族关系的研究。蒙藏民族关系自元代以来就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民族关系,因而要研究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蒙藏民族关系不容忽视。其相关研究著作主要有王辅仁、陈庆英编著的《蒙藏民族关系史略(13—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该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论述了元明清时期蒙藏民族间在政治、经济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但由于写作时限的原因,没有涉及近代以来的蒙藏民族关系。樊保良的《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书中作者论述了18世纪以来甘青地区蒙藏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尤其强调了拉卜楞寺对安多地区各民族经济的联系与发展,以及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陈庆英、丁守璞主编的《蒙藏关系史大系》(共3卷,文化卷、宗教卷和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版),桑杰仁青、洲塔著《甘青蒙藏民族关系研究》(藏文版)(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等。相关论文主要有韩官却加的《明清时期青海牧区民族关系探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陈光国的《明清时期青海蒙藏关系和中央王朝对蒙藏的政策》(《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戴燕的《清朝统治青海蒙藏民族的政策及其演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贡保东知的硕士论文《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诸部的衰败及其历史原因》(2008)等。这些论著为研究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其研究多侧重对古代历史上甘青蒙藏民族关系的探讨,较少涉及对近代以来蒙藏民族关系的研究。
有关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由于晚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及回族的宗教歧视与民族压迫,以及近代以来诸马回族军阀的崛起,回汉民族关系成为近代影响甘宁青等西北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继“文革”前国内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论著。其中著作主要有李宗保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宁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是近年来研究回汉民族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作者使用了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回汉民族的历史关系精辟地归纳为“政治上的主导与从属关系;经济上的互助合作关系;文化上的求同存异关系”。此外,李范文、余振贵主编的《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冯增烈、李登第、张志杰编的《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邵宏谟、韩敏著的《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马进虎著的《两河之聚—文明激荡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等著作中也都涉及回汉民族关系的论述。相关论文主要有吴万善的《关于陕甘回民起义中回汉“联合”问题的商榷》(《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文中作者对近代陕甘回民起义的性质进行了阐释,认为在起义过程中回汉人民“联合”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杨永福、杨红伟的《试论同治年间甘肃回民起义前后的回汉民族关系》(《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该文认为由于诸多原因,甘肃回民起义前夕回汉民族关系日趋紧张,在起义初期回汉民族间普遍存在仇杀现象,虽然起义中回民军领导人有主观改善回汉关系的愿望,并付诸实施,但未能根本改变这一民族关系的逆向发展,加速了起义的失败。兰州大学王小英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甘肃的回汉民族关系—以政治和文化为中心》(2006),文中作者在简单回顾清末甘肃回汉民族关系状况后,分北洋军阀、国民军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对回汉之间政治与文化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回族军阀与普通回族民众、汉族统治者与广大汉族人民区别开来。另外还有丁明俊的《论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回族研究》2000年第2期)等。
有关回藏民族关系的研究。回藏民族关系也是近代甘宁青地区重要的民族关系之一。此类研究论文也有数篇,主要有张世海的《民国时期安多地区的回藏贸易》(《回族研究》1997年第2期),该文对民国时期安多地区回藏贸易的规模、品种及贸易方式作了详尽介绍,并指出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这一地区回藏两大民族关系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宁夏大学马红艳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甘肃—青海回藏民族关系》(2003),从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甘青回藏民族关系的转化、新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尤其是关于回族军阀在藏区的统治对回藏民族关系的影响,分析得细致深入,见解独到。中央民族大学勉卫忠的硕士论文《清末民初河湟回藏贸易变迁研究》(2006),详细论述了清末民初河湟回藏贸易出现的三个重要转型,即新的商业网络点的出现、回商的分化与商人结构的变化以及新的商业社区的出现,从经济角度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另外,还有勉卫忠的《清朝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等论文。这些论文多侧重对甘宁青地区不同时段局部地区回藏民族间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尚缺乏对整个近代甘宁青地区回藏民族关系系统全面的研究。
研究其他民族间关系的论文有贺卫光的《裕固族与藏族关系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何玲的《青海回、撒民族关系之我见》(《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马守平的《民国时期青海回族与土族的经济互动》(《中国土族》2004年第2期)等。
(6)其他相关专题研究。关于中央政府在甘宁青地区的民族政策研究。清朝与民国历任中央政府在甘宁青地区颁布实施的一些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教育等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这类研究著作有李国栋的《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历史阶段的演进嬗变为经线,客观系统地论述了民国历任政府实行的各项民族政策,其中包含有许多史料和重要观点可供参考。牛海桢的《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钱实甫的《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进的《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等。论文有郭胜利的《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王劲、黄明的《北洋军阀统治甘宁青历史概述》(《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周伟洲的《清代甘青藏区建制及社会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霍维洮的《近代甘青地区“土官”制度变迁简论》(《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等。
关于诸马军阀的研究。学术界对诸马军阀势力的崛起、在甘宁青地区的统治、与中央政府间的势力角逐以及走向覆灭等情况逐一进行了分析论证,无论是在史料的挖掘与辨析方面,还是在其性质、特点与规律的总结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资料和论述都涉及甘宁青民族关系。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有《青海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吴忠礼、刘钦斌著《西北五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默利尔·亨斯博格著、崔永红译《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杨效平著《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许宪隆著《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此类相关研究论文更是数不胜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关于甘宁青地区近代经济的研究。经济是民族交往的主要动力,是影响民族关系的基础性因素。在近代,甘宁青地区的经济受到当时整个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其农牧业、工矿业、商业、金融业等均呈现了程度不同的近代化倾向。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对羊毛需求的刺激之下,甘宁青地区更是形成了以羊毛贸易为核心的经贸交易网络,成为影响这一时期地区民族交往和联系的重要内容。此类研究著作与论文主要有周伟洲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舜卿《陕甘近代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徐安伦、杨旭东《宁夏经济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李清凌《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厦门大学李晓英的博士论文《文化·网络与羊毛贸易:近代甘宁青回族商人(1894—1937年)》(2007),华中师范大学裴庚辛的博士论文《1933—1945年甘肃经济建设研究》(2008),西北大学何平的硕士论文《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地区商业问题研究》(2004),周伟洲《甘青地区藏族及其对当地的经济开发》(《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第4期)等。
关于甘宁青地区宗教问题的研究。甘宁青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与多宗教并行的地区,宗教与各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宗教问题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论题。这类研究著作有甘肃省民研所编《西北伊斯兰教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蒲文成著《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相关论文有中央民族大学马莉的博士论文《民国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2007),中央民族大学白建灵的博士论文《从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探讨甘宁青地区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2009),房建昌《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中的传教活动及有关文献概述—兼论近代西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教活动及有关文献》(《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等。
关于甘宁青地区民族教育方面的研究。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留存、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这一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民族教育有利于改善民族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共同进步。此类著作主要有朱解琳著《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对从古至今甘宁青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填补了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的空白,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书中对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教育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教育体制与教育机构的设置、沿革,以及具体兴办教育的情况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了解近代甘宁青地区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及对地区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有韩达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共三卷)(云南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联合出版)。相关研究论文有西北大学王曙明的博士论文《宁夏近代教育研究》(2009),西北民族大学田旺杰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青海新式教育的变迁》(2005),西北师范大学唐艳丽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甘青藏族教育研究》(2007),李臣玲《马步芳对河湟教育的控制及教育的军事化》(《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李臣玲、贾伟《试论青海近代社会结构特征及其对近代民族教育的影响》(《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李晓英《简析民国时期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现代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等。
综合上述各个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自近代以来学术界对于甘宁青地区的民族与民族关系问题就十分关注,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研究视角多且新颖,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缺乏区域系统整体性研究。学术界有关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著作与论文虽多,但从研究区域来看,或将甘宁青地区作为整个西北地区的一部分来综合论述,或将甘宁青三地各自分开或甘青连为一体分区域进行探析,而真正将甘宁青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研究的论著仍很缺乏;从研究时限来看,学者们多将侧重点放在古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以及现当代,研究近代的也多将其划分为不同时段进行研究,将整个近代百年历史作为研究时限的著作则尚无;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近代回族军阀势力的上升,对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多侧重回族与汉、藏、土等单一民族间关系的研究,缺乏对整个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
其次,许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一些领域尚需进一步细化与深入研究。例如,如何看待19世纪中后期甘宁青及西北地区数次回民起义的性质、如何认识回民起义过程中的回汉民族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在学术界早已争论多年,但至今仍无定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史料进行客观分析与论证。对自元明以来甘青地区产生重要影响的蒙藏民族关系至近代以后的发展,以及近代甘宁青地区各民族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等情况也有待深入研究。
四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有关甘宁青地区各民族及其民族关系的情况,前人已经做了大量认真而有意义的工作,产生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项目以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为大背景,通过对各种档案、史志、报刊、游记、考察记及相关研究论著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将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划分为晚清(1840~1911)、北洋政府(1911~1927)、国民政府(1928~1949)三个历史时间段进行详细而系统的纵向梳理。对各个历史时段内影响民族关系的中央政府及地方军政统治者们制定实施的民族政策进行认真、细致的论述分析,对历史上甘宁青地区各民族之间,及与内地和边疆诸省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情况也进行客观、翔实的整理探析,以此来阐释出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及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特点,为今天我国对待、处理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研究方法
由于甘宁青地区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因此要研究近代历史上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就必须涉及对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关系的概述和分析,这就必须借助于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才能够实现。
本研究注意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从实事求是、民族平等的原则出发,来进行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论题的分析、论证工作。在具体研究中,主要以历史学的文献研究方法为基础,将所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认真梳理、归纳和考证,从中理出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脉络轮廓,形成以纵向的时间线索作为论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然后,综合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史论结合,对近代不同时段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种军政力量在甘宁青地区颁行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深入辩证的分析;对各个时段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起因、过程和结果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细致的探讨,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去揭示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关联及其对地区民族、民族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近代甘宁青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情况进行详细的论述。
五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难点之一是从历史上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就异常纷繁复杂,而近代以来受到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其民族关系的境况变得更加复杂,如何能在项目研究中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脉络厘清,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难点之二是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归纳。正如前面研究现状中所述,要弄清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需要翻阅大量方志、档案、报刊、游记和考察记,还要广泛了解、掌握学术界在该论题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只有在最大可能占有资料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项目研究的构思与写作,而这也加大了项目的研究难度。
难点之三是如何正确把握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的问题。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线索较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既有各种频繁发生的起义事件和政治冲突,又有各民族间长期的经济与文化间的交流和联系。如何能够透过这一民族关系网络,揭示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仍然是“各民族的相互接近,互相融合,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问题,也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难点之四则主要是来自写作者的自身限制。由于笔者长期生活工作于内地,没有在民族地区生活的经历和体会,且为初涉甘宁青这一民族地区的研究,加之个人理论分析水平较弱,也都给项目的研究与写作增加了难度。
2.创新之处
本书将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分为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在论述中,不仅侧重对甘宁青各民族间政治关系的分析,也关注到各民族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而且突出了对近代在抗击外国列强的入侵中,甘宁青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意识增强的分析。通过论述,揭示了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其观点有:①在近代,中央政权与地方军政势力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成为影响其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②随着诸马回族军阀势力的崛起、上升与发展,马氏军阀逐渐成为影响其民族关系的核心角色;③回、汉、藏、蒙等民族间的关系取代蒙藏民族关系构成其民族关系新的基本格局;④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之下,甘宁青各族人民表现出鲜明的内向性,这也是民族关系呈现的又一特点;⑤阶级矛盾、宗教问题与民族关系间的相互交织,更加剧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⑥虽然在近代风云变幻中,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表现时好时坏,但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各民族间的彼此接近、相互依存与共同发展。
以上这些论述和结论,为今天我国处理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也都是本书所得出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