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篇

2015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2015年,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电子政务按照“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网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示,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展要求,以及国家启动的“互联网+”、大数据等行动计划的战略安排,坚持以创新驱动政务信息化、以政务信息化驱动治国理政现代化的主线,在创新驱动提升政务治理信息化能力、创新驱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能力、创新驱动提升共享开放和协同共治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诸多成功案例,为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的圆满收官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持续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角度,对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共享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较高价值的建议。

一 创新驱动提升政务治理信息化能力

2015年,中央纪委和监察部、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编办、全国人大机关、财政部、水利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电子政务在创新驱动提升政务治理信息化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模式,提升反腐败斗争信息化能力

中央纪委和监察部按照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网站信息公开、移动客户端、“反 ‘四风’一键通”等纪检监察工作的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反腐败斗争的信息化能力。


【成功案例】 强化中央纪委监察部互联网网站的信息公开,权威发布党中央和中央纪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重大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发布重大案件查处信息,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设置与网民互动专题,邀请权威人士做客在线访谈,增强了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5年1月,开通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移动客户端,以新媒体方式打造舆论宣传、网上举报、民众监督新平台;2015年6月,开通“反 ‘四风’一键通”,方便人民群众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对“四风”问题进行监督,充分发挥群众“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形成了全民反腐败的新格局。


2.创新电子文件标准,规范政务服务基础性支撑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组织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全面推广电子文件标准规范,取得重大成效。电子文件标准是指通过对文件形成、捕获、登记、分类、存储和保管、利用、跟踪、处置、传输、归档等全过程的规范化,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该标准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信息及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支持信息规范有效的基础性标准。


【成功案例】 2009年,中办在组织电子文件标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的基础上,印发《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并在全国选择20多家国家部委、中央和省市企业作为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到2015年,各试点单位取得重大成效:国土资源部“宗地电子文件”实现每块土地的唯一代码和土地资源变迁的完整记录,初步形成了国家地籍数据库基础框架,实现了全国“地籍一张图”;海关总署实现了船舶吨税征管业务的执照申请、审批申请、税单核准、执照签发等各环节的“电子记账”;卫计委利用电子文件标准实现了跨省就医报销的公共服务改革;国家电网公司完成了全系统12种核心业务、868种电子文件规范工作。


3.创新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新常态,提升机构编制服务能力

2015年,中央编办按照《全国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主动适应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新常态,加大创新力度,有效提升了机构编制信息化服务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全国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新常态。制定《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四级互联,确保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覆盖全球的中文域名系统平台,新建网站审核、标识管理、访问检测系统,稳步推进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紧紧把握“域名管理”和“网站挂标”两条主线,积极打造“网上身份识别系统”,逐步扩大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在域名和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推动网上名称管理取得新的突破。二是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工作。利用中国机构编制网平台和权责清单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宣传行政审批改革制度,发布简政放权、权力清单建设等工作信息,并对职责关联、机构履职、权责清单和行政审批开展情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动态监测和监督,同时开展网民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4.创新信息化履职方式,提升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2015年,全国人大机关通过人大履职的制度性完善、人大履职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创新,提升了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的信息化履职能力。


【成功案例】 全国人大机关为提升人大立法程序和法律案审议、审查批准重大事项的决策支持能力,建设完善了人大职能支撑平台、人大立法信息支持与决策服务系统、人大法规备案审查管理系统、人大代表议案分析系统、人大信息安全多级监管系统5个业务应用系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提升人大机关信息化履职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为提升人大代表的信息化履职能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要求,制定了《关于通过网络平台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实施意见》,完善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运用,有效提升了人大代表履职提案的信息化能力。


5.创新财政预测分析模式,有效提升财政信息化能力

2015年,财政部紧紧围绕服务财政改革大局,加强了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和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了财政信息化能力。


【成功案例】 组织开展财政经济景气预测与分析,包括财政收支分析预测、财政监测预警、政策分析模拟、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景气与监测,为科学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合理控制债务规模,科学规划财政预算编制、支出管理和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整合已有系统,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国库支付管理、非税收缴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初步形成财政一体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促进财政管理改革提供信息化支撑。


6.创新“1+7”综合治水信息化模式,驱动水利现代化

多年来,水利部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创建了部和所辖七大流域机构的“1 +7”综合治水信息化模式,初步形成了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的格局。


【成功案例】 为确保水利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效益,水利部对部本级和所辖七大流域机构信息化,采用“平台同构搭建、应用统一开发”的技术路线、“应用集中开发、系统分别部署、内容个性化定制”的建设策略,统筹整合构建国家防汛抗旱、水资源实时监控、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核心业务信息化系统,初步形成了“1+7”并拓展到32个省(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综合治水信息化模式,为确保我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目标实现,发挥了政务信息化的有效支撑作用。


7.创新金融管控和民生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

2015年,人民银行按照金融管控架构原则,创新金融管控和民生服务模式,加强银行支付清算、国库收付、金融信用信息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开展基于网站、微博、微信的信息服务和在线业务办理,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


【成功案例】 人民银行为提升金融管控和国库收付服务能力,在全国推广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法人为单位的“一点清算”第二代支付系统,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的支付系统(一期)投入运行。2015年,现有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469.48亿笔,金额4383.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74%和29.34%;配合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综合服务的第二代国库信息处理系统完成全国省级层面部署并着手地市层面部署,实现与海关收入电子化缴库、税务部门收缴退库及免抵调业务的联网协同办理。2015年,共办理国库收入业务25.6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国库支出业务26.46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8.创新大数据审计方式,以审计信息化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5年,审计署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中“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规划构建国家审计大数据中心和模拟仿真分析系统,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方式和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成功案例】 2015年7月,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审计署首次利用电子数据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运用大数据思维对中小微企业做全景式多维度分析,较为精准地展现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发现当前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亮点、发展困境和突出矛盾,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提出审计建议。


9.创新国有资本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为适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转变”的需要,在整合完善委员会内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涵盖中央企业的领导人员、业绩考核、重大投资、薪酬、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党建、外事、纪检、境外项目监测管理等,为加强国资监管、创新管理机制、改进监管方式、提高业务协同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10.创建海关科技创新信息化模式,助力海关征管现代化

多年来,海关总署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推动力度,不断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为海关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一是升级完善H2010通关管理系统,全面保障全国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区域通关一体化已覆盖全部42个直属海关,实现了所有直属海关间的互联互通。二是依托电子口岸“共建、共管、共享”合作机制,通过口岸管理部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为进出口企业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口岸通关环境。三是建立跨境进出口商品“审核前置、运抵验放”模式,实现了低风险商品进出口的“零等待”。四是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开发了与试点监管模式相配套的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了口岸监管的前推后移、分类通关,以及全程无纸化通关管理。


【成功案例】 海关总署按照“遵循电子商务规律,发挥电子商务全程数据留痕、可追溯的特性,创新理念和方法,改革通关监管模式,支持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工作思路,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2015年,出口方面已有23个城市先后开展零售出口业务,验放清单约1.84亿份,出口金额约118.7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倍和4.9倍;进口方面,7个试点城市验放清单1.15亿份,进口金额约176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7倍和16倍。


11.创新“互联网+税务服务”模式,提升在线办税服务水平

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创建以总局为龙头、以省级为主体、以地市级为延伸的部省两级税务征管一体化模式,建设全国国地税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互联网+税务服务”新模式,围绕便民办税,拓展资

源共享,突出智慧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功案例】 国家税务总局积极探索实践“互联网+税务服务”新模式,建设网上办税系统,初步形成了“网上办税为主,上门办税为辅,自助办税终端补充”的多元化纳税服务体系,90%以上的省初步实现纳税人“足不出户”办理各项涉税事宜,配备自助办税终端系统近5000台,实现了申报、缴税、发票认证、验旧等业务的自助办理;吉林国税局通过大数据对纳税人网上办税行为和涉税诉求进行了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智能推送服务;大连地税局推出网上24小时在线咨询的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受理纳税人涉税咨询和投诉建议;深圳国地税、广州国税、苏州国税等单位积极推行网上领购发票、网上缴纳税款与网下速递票证相结合的“O2O”线上和线下一体化办税服务。


12.创新“三通、两直”模式,提升质检信息化能力

国家质检总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质检系统“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2015年在创新全国质检“三通、两直”(“通报、通检、通放”“出口直放、进口直通”)一体化系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成功案例】 质检总局的一体化工作得到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质检总局的做法值得肯定,希望看到各部门拿出更多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的措施。”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方案》的要求,2015年1月提出构建“通报、通检、通放,出口直放、进口直通”一体化新模式,同年11月全国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系统全面上线,形成由点到面、由辖区到区域、由区域到全国、由国内到国外的检验检疫通关“三通、两直”一体化高速公路。据质检总局通关司介绍,全国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系统启动以来,共办理“两直”一体化业务171486批次,每批出口货物、进口货物通关放行时间分别平均节省0.5天和1天以上,分别节约成本100元和300元。


13.创新弘扬主旋律网络空间,提升新闻出版信息化能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指示要求,坚持网络空间正能量引导、扫黄打非“两手抓”的政策,以信息化提升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功案例】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创新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重要指示,一手抓网络空间正能量引导。构建全民阅读权威网络发布指导平台,制作发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4·23全民阅读”“剑网2015专项行动”“第四届版权金奖”等各类专题活动,网站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手抓网络空间“扫黄打非”。2013年底启动的“网监一期”至今积累关键词约8000个、语义规则约4000条、词频达2万次,违规语义样本约6000个,累计监测的出版网站(或频道)达到6.5万个,疑似违禁网络出版物预警12万个,涉及文字总量约14.3亿字;作为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成员单位参与组织2015年“扫黄打非护苗2015”“净网2015”“秋风2015”等系列活动,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500余万件,查处各类案件7200多起,关闭非法和传播有害信息网站2.8万个。


14.创新国家统计联网直报机制,提升国家统计信息化能力

2015年,国家统计局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统计预测的形势需求,创新国家统计联网直报模式,拓展联网直报平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业务范围,组织全国人口抽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全国企业创新等统计调查的联网直报业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的统计信息化支撑。


【成功案例】 2015年,国家统计局为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服务以适应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需要,创新国家统计联网直报模式,构建并完善国家统计局政府网站、联网直报平台,开发“数据浙江”“数据安徽”“数据重庆”等一批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建立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调查、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全国规模以下工业及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踪调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三农普查、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民意调查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等16项统计直报指标,规范直报业务流畅和数据流程,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实时、准确、有效的统计数据支撑。

二 创新驱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能力

2015年,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电子政务,在创新驱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创新“互联网+公安服务”模式,群众办事效率提高4倍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开展“四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信息化引领警务实战和服务社会公众,创建公安便民服务新模式,采用“互联网+”模式,提供网站、手机App、短信、语音等多种服务方式,在户口、护照、证照办理、公安交通、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等方面,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使公安机关管理社会和服务群众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成功案例】 福建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全面推行“互联网+窗口办事”“先批后办”办事模式,即群众通过互联网提交申请、上传电子材料,待公安机关审核、审批通过后再一次性到窗口查验身份、交验原件、领取证照。通过“先批后办”,大大缩短窗口办理时间、审批周期。2014年下半年开始推广的治安户政“指尖办事、一趟完结”举措,已受理治安、户政类群众办事申请65614件,办结57287件,业务窗口办理时间由原来的平均26分钟缩短到目前的5分钟,群众同类业务办理周期由原来的平均20.8天缩短为目前的5.3天。


2.创新社会保障集约化管理模式,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2015年,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坚持部、省两级集中的集约化模式,强化社保业务跨区域协同能力,有效提升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能力。


【成功案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部、省两级社会保障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2015年全国已普遍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系统的省级集中;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已在4个直辖市和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区实现全险种(含养老、医疗)的省级集中;14个省份实现了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全业务的省级集中;11个省份实现了劳动关系全业务的省级集中。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省内跨区域业务协同工作,30个省建立了省内异地就医业务、异地就医结算的跨区域协同机制;2015年累计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业务82.5万笔,扩展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功能。


3.创新公积金服务模式,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多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加强和改进公积金服务为目标,不断改进信息化服务方式和能力,有效提升了住房公积金信息化服务水平。2011年启动了公积金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缴存职工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缴存和转移接续等多项服务。2015年,为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住房公积金综合服务平台的通知》,提升了建设住房公积金综合服务的效能。截至2015年底,全国342个城市中心里,316个开通了门户网站,开通率为92%; 301个开通了12329热线,开通率为88%; 125个开通了网上大厅,开通率为37%; 195个开通了自助终端,开通率为57%; 44个开通了手机App,开通率为13%; 149个开通了官方微信,开通率为44%;118个开通了官方微博,开通率为35%。浙江、河南、湖南、宁夏、青海五省份开通了12329省级短信平台;上海和天津开通了全部八种服务渠道。通过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缴存单位和缴存职工满意度明显提升。

4.创新民政服务模式,提升民政服务信息化能力

民政部为了推进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成果,积极创建

互联网条件下民政工作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民政服务信息化能力。


【成功案例】 创建社区信息惠民服务模式,对96个社区公共服务试点单位、44个智慧社区试点单位、6个社区信息服务示范省份进行服务指导;组织北京、河北、江苏等7家养老机构开展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试点,将物联网技术用于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动监测、老人卧床监测等试点;建设养老、救助等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系统覆盖31个省,累计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5000多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8000多个,提升了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志愿服务资源供需对接。


5.创新“三农”服务信息化模式,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2015年,农业部坚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三农”服务效能,创新“三农”服务信息化模式,在信息开放、行政审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推进“三农”信息服务。农业部“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与省(区、市)对接,已覆盖全国98%的省(区、市),汇集大量知识库、案例库、专家库等数据资源,全年发送短信、彩信超过3000万条。二是推进“三农”行政审批服务。农业部“三农”行政审批服务平台自2003年上线运行以来,实现了行政审批全程电子化运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加了行政许可透明度,杜绝了“暗箱操作”,收集整理了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信息支持。

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015年,文化部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强基于信息资源标准的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文化政务信息和文化消费信息的开放力度,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成功案例】 文化部依照《文化部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标准》《文化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元数据标准》和《文化部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标准》等标准规范,收集、整理、汇编文化政务和文化消费信息的文化信息资源库,至2015年底已有7134个项目资源入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企业、投融资机构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至2015年共发布各类文化政务信息8000余条,组织各类新闻网上直播发布11场、同步访谈7次,各类宣传视频15个,“两会代表委员谈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十四节气”等热点专题4个。


7.创新商事制度改革,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能力

国家工商总局紧紧围绕商事制度改革,在推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改革信息化、运用大数据加强市场主体监管试点工作、国家法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进展和成效。


【成功案例】 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起草下发了《工商总局 关于“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信息化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工商总局 税务总局关于做好“三证合一”有关工作衔接的通知》,研究设计了赋码、信息交换、相关系统改造等技术方案,开发了供全系统使用的赋码校验程序,2015年10月1日顺利完成“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任务;同时,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完成了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建设技术方案和技术规范的修订,在9个试点单位完成了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建设和业务系统的联调工作,系统于2015年11月1日在全国正式上线运行。


8.创新安全生产监管途径,提升安监服务信息化能力

201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坚持“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的目标,通过完善监察执法、隐患排查、行政许可等安全监管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一方面,加大对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危险品生产行业的安全生产监察力度,在10个重点示范地区实现了隐患排查治理与总局的互联互通,提升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能力;另一方面,完善面向公众、面向企业的安全生产政策和信息的公共服务,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在线访谈等,实施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事故与事故调查处理等各类信息的社会开放,提升了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9.创新智慧林业服务模式,提升林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2015年,国家林业局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创新智慧林业服务模式,实施《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顶层设计确定的智慧林业民生服务工程,积极推进智慧林业的示范应用,有效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成功案例】 2015年,国家林业局积极实施智慧林业民生服务工程:一是开展物联网示范、国产卫星应用、自然空间信息库等智慧林业项目和示范建设,涌现出贵阳生态云计算平台、四川江油大数据动态监测等各类智慧林业应用示范;二是构建中国林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为公众提供18万条信息和各个类型、各个专题、各种形式的涉林数据民生服务;三是实施林业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国家林业局在2014年下放27项行政审批,2015年又下放9项,如2015年7月将上海自贸区内涉及国外引种林木种子、苗木检疫风险评估职能下放上海市林业局,并委托上海市林业局实施新一批野生动物行政许可事项。


10.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应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不断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扩建知识产权服务网站、充实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服务效应。


【成功案例】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扩建服务网站,形成包括总局和47个副省级地方在内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站体系;扩展服务栏目,形成文献服务、电子申请、学术交流、学术论坛,以及专利信息年会、知识产权宣传周、开放日等服务栏目体系;扩展服务形式,形成视频直播、在线访谈、图文直播等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扩展服务信息量和访问量,发布动态消息11118条、政务公开消息217条,年网站点击总数达25.9亿人次。


11.创新智慧旅游服务模式,推动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5年,国家旅游局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智慧旅游服务模式,打造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旅游业动态监测和服务规范建设,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发挥了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用。


【成功案例】 2015年,国家旅游局不断创新智慧旅游服务模式:一方面,构建和完善国家旅游政府网站、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以各种旅游景点的文字、语音、图片等全媒体,实现政府、企业和游客的互动旅游服务,提供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审批事项服务的“办事指南”,为广大游客提供选择正规旅行社信息的“结果公示”等;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动态监测平台,宣传旅游政策制度和规范、受理游客投诉举报、监督旅游公司规范旅游服务等。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消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网上发布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了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2.创新防震减灾服务模式,提升防震减灾信息化能力

2015年,中国地震局围绕国家防震减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强化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地震信息和数据服务,不断创新防震减灾服务模式,提高各级地震部门管理水平和履职能力,取得防震减灾信息化工作的明显成效。


【成功案例】 2015年,中国地震局不断创新防震减灾服务模式:强化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北京、广州两中心互联的双星型网络,提升地震行业网络服务与容灾能力;构建和完善“中国地震资讯”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地震快讯”微信等自媒体服务,建设应急救援信息发布与汇总平台。上述防震减灾信息化举措,增强了测震数据的内外共享能力,为大震应急决策预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据网上信息披露,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该地震被云南昭通地震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为昭通市区和昆明分别提供10秒和57秒预警。


13.创新两级部署、四级应用的气象预报一体化体系

2015年,中国气象局围绕构建以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主体多元化、管理法治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创新打造“国省两级部署、国省地(市)县四级应用、统一架构支撑平台”的中国气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初步的建设和应用成效。


【成功案例】 截至2015年底,中国气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体思路,系统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局,实现气象预报核心业务的四级互联互通,利用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提供公共服务功能,其中气象行政审批功能于2016年1月上线。至5月底,平台用户注册2085个,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认定审批事项提交和办理886件,审批结果上报系统完成109305件审批事项的报送。


14.创建消费者权益保护银监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2015年,中国银监会围绕“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目标,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取得初步成效。


【成功案例】 2015年,中国银监会积极创建消费者权益保护银监新模式,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能力。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金融街15号”开展“普惠金融百问百答”活动,以“每日一问”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普惠金融知识及相关政策,有效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普惠金融政策及自身应该享有权益的认识,也为社会公众抵御金融风险、防范金融诈骗、保护自身权益提供了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部署运行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系统,整合实现银监会系统受理银行业消费者投诉件的登记、转办、查询、后续评价以及统计分析的一体化处理,为及时、准确地把握纠纷投诉热点、深入开展分析研判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提高了投诉处理工作的综合质效。


15.创新商业保险行政审批服务模式,提升保险监管信息化能力

2015年,中国保监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积极创建商业保险行政审批的前台申请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商业保险行政审批信息化能力。


【成功案例】 2015年,中国保监会积极创建商业保险行政审批新模式。一方面,通过网上在线服务大厅实现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名称、设立依据、审批机关、办理时限、申报材料目录和内容要求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对行政审批申请上传材料的完备性进行自动验证,减少申请人反复“跑腿”;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处理系统实现后台协同办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审查、决定和批复等,明确办理时限要求,超期事项自动提醒,从而进一步提高办理效率,避免办理超期。


16.加大能源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力度,提升能源公共服务能力

国家能源局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的部署,一方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2014年发布《国家能源局行政审批事项公开目录》,下放了分布式燃气发电、燃气热电及燃煤背压热电等能效高、污染少的火电项目等一批行政审批事项。2015年《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含金量,进一步简化能源项目审批程序。另一方面,构建全流程网上运行的行政审批在线办事系统,实现与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初步集成对接,有效规范和监督行使权利的主体、依据、程序、明确责任,形成了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

三 创新驱动提升共享开放和协同共治能力

2015年,全国政协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民委、环境保护部、国家档案局、中国证券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门的电子政务,在创新驱动提升共享开放和协同共治信息化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创新政协网络议政模式,提升政协信息的社会开放能力

全国政协机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网络议政的指示,以及俞正声主席关于开展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的要求,加强政协网站的多功能建设,组织开展各类专题的网络议政,有效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网络议政、协商共治的能力。


【成功案例】 全国政协机关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网络议政新模式,加强了政协网站、网络视频直播和信息互动功能建设,2015年由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9个专门委员会分别承办的20次双周座谈会实现了以实况录播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2015年底的“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治”双周协商座谈会实况在全国政协门户网站、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和人民政协网等网站视频播放,实现了全国政协历史上高规格、高频度的会议实况录播,有效地提升了政协网络议政、协商共治的信息化能力。


2.创新“互联网+”法院,提升阳光下运行的司法信息化能力

最高人民法院多年来坚持司法信息化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创新网络法院、阳光法院、智能法院,打造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司法公开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互联网+”诉讼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人民群众在司法公开、透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成功案例】 全国法院机关通过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司法公开平台,创建了司法公开新局面。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2014年8月投入运行,至2016年4月26日,已公开案件信息30.3万条,推送短信28192条,网站访问量90.2万余次。中国裁判文书网2013年7月开通,至2016年4月26日,全国3500多家法院在网上公开裁判文书1690万份,日均访问量达到500万,总访问量达到7.1亿人次。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2013年建成,至2016年4月26日,累计公布执行信息3667万条,提供执行案件信息查询4525万人次。


3.创新“互联网+检察”,提升检务共享共治信息化能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全面提升全国检务信息化能力,构建“互联网+检察”工作模式,探索共建共治检务工作机制。一方面,建设和完善检务公开平台、检察门户网站、12309举报平台、案件信息公开系统等,初步形成“两微一端”的检察新媒体矩阵,检察宣传和服务群众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为推动建立健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预防信息系统,与工商、税务、电信、金融、审计、海关、国土、房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行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等部门协查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成功案例】 全国检察机关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依托检察案件信息公开平台,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3583个检察院发布法律文书62万余份、案件程序性信息235万余条、重要案件信息85958条,受理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申请5122件,提供社会查询1120万人次、申请查询29671人次,单日最高访问量近21万次。


4.创新民族信息资源建设,强化民族政策执行信息化能力

国家民委坚持民族工作信息化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信息资源基础建设入手,探索民族工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为提升民族政策执行信息化能力奠定基础。


【成功案例】 2015年,国家民委组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研究课题”研究,首次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分类,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研究报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项分类》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汇总》三大成果,建设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目录库,同时更新了民族事务管理信息资源库,增设了“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学与思”“民族研究”等数据库,建设了“五种丛书”“统计资料”“参考书目”“民族工作研究”“民族翻译”以及十个地方民委工作刊物数据库,为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民族政策执行能力奠定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基础。


5.创新驱动环境保护信息公开,营造全民环保新局面

2015年,环境保护部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环境保护信息公开、营造全民环保新局面为重点,加大政府网站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宣传和环境保护信息开放力度,有效提升了环境保护的信息化能力。


【成功案例】 2015年,环境保护部利用政府网站开展国家环保政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等多类主题宣传,支持和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公共事务进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年内部网站新增中文文章11000余篇、专题栏目7个,利用新建的水质周报GIS发布系统发布包括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小时报等各类新增数据312万条,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城市由2014年的174个扩大到367个。环境保护政策和各类信息的开放,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营造出全民环保共治的新局面。


6.创新国家档案共享开放服务模式,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2015年,国家档案局积极探索档案共享开放服务新模式,构建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发布共享为重点的国家综合档案共享开放平台,培植了浙江省丽水市档案局“1 +9 +N”档案电子政务系统的典型案例,有效推进了档案信息共享开放和档案行业电子政务纵向发展。


【成功案例】 浙江省丽水市是个下辖9个县(市、区)的地级市城市,地处经济欠发达山区,在电子档案建设方面基础差、底子薄。该市依托国家综合档案共享开放平台,构建“1+9+N”的“云档案”体系,目前全市已有800余个市、县、乡镇级机关单位在统一平台上进行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和移交工作,共享电子文件290多万件,实现了档案室的一站式服务和一键式检索,提升了档案服务民生的能力与水平。


7.创新证券监管信息开放模式,提升资本市场监管能力

2015年,中国证券会以推进证券期货监管信息共享开放为重点,推进资本市场中央监管信息平台应用,组织多种方式的监管信息共享开放,有效提升了资本市场信息化监管能力。一是利用互联网站主动公开各类信息。2008年以来,主动公开证监机构职责、证券期货政策、行政许可事项、交易上市品种、监管对象名录等各类监管信息7万余条。二是2015年3月建设的行政审批系统将实现网上预受理、预审查、在线审批、数据报送等功能。三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引导正向舆论。2015年共直播新闻发布会46场、发布微博2018条、微信122期、信息316条,转发国务院常务会议48场、微博192条。在有效维护公众和市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证券监管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8.创新测绘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提升共享协同能力

2015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强化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的要求,创新测绘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有效提高了测绘地理信息的共享协同能力。一是强化创新测绘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建设。完善《数据交换技术规范》《数据信息管理办法》等规范,建成国家与行业基础代码、数据字典、行政区划等标准数据库,2015年测绘地理信息等数据存储容量增加到87TB,同比增长93%。二是编制发布《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技术大纲》,突出“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建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统一对外服务门户,为办事人员提供“一站式”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和信息服务窗口。

四 持续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建议

2015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坚持创新驱动信息化、信息化驱动政务治理现代化,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为持续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央和国家机关在2015年电子政务发展报告中,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体制研究和法规标准建设、共享协同的统筹指导、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完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大数据应用平台、电子文件标准推广、网络安全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政府购买服务和绩效考核评估11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国家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

公安部、财政部、全国政协提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组织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提出电子政务发展理念、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全面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

2.加强电子政务体制研究、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

财政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银监会、国家档案局、全国政协提出: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加强电子政务领域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形成电子政务的领导体制合力和统筹协调能力;要加强电子政务共享开放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安全保密、共享协同等方面;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目录体系等的标准规范建设,从国家立法、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层面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3.加强对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协同的统筹指导

公安部、财政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政协提出:当前共享协同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统筹规划、统一组织领导作用,要给予共建工程牵头部门更大的权限以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部门间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要制定信息共享法律或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基础设施,明确信息共享部门责任,保障共享信息安全;要加强存量资源的整合和增量资源的利用,强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用;要明确政务部门向企业采集相关数据的职责,一次采集、多部门使用,避免多部门向企业重复采集数据。

4.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流程,促进公共服务发展

民政部、国家旅游局、全国政协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流程,推进行政审批等服务事项的标准化,推进实体大厅服务向网上办理服务延伸;在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助力政府治理的同时,要积极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方向发展,提高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5.加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既要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共享平台的中央部门间的横向共享,也要加强中央和地方的纵向共享,以满足不同政务部门的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的需要;进一步加大现有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网络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

6.构建国家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大数据应用

国家民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提出:建议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牵头、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统一规划建设国家大数据应用平台、各部门的大数据应用业务迁移统一平台,为中央国家机关大数据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当前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分布式、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能够灵活支撑大数据应用的、可弹性扩展的基础设施平台,加强政务部门大数据的获取、汇聚和挖掘分析能力,为电子政务的加速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7.加大电子文件标准的推广应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编办、水利部、国家旅游局提出:电子文件标准已经过课题研究和应用试点检验,具备了推广应用的条件,要推进电子文件标准在内部办公、电子档案、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信息化建设中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建设。

8.加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建设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建立国家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从标准、技术、网络、设备和人员等方面加强管理,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积极研究探索国产化基础软硬件,逐步实现网络、安全等硬件设备的国产化应用;要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信息安全系统与电子政务主体工程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安全可控水平,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机制。

9.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

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局、中国气象局、银监会、全国政协提出:为适应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需要注重培养既懂业务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运用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形成一支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团队,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0.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保障和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提出: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稳定的建设和运维资金,以保障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要求,在电子政务咨询、规划、设计、建设及标准制定等方面充分向社会专业力量购买服务。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委托代建、公私合作(PPP)新模式。

11.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考核评估

海关总署、国家能源局提出:进一步规范信息化建设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工作绩效考核、重要工作的通报等制度,督导各项重大工程的建设应用,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岗,扎实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本评述对本报告收录的中央和国家机关38个政务部门的年度发展报告进行的摘录和点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肯定存在不周全甚至谬误之处,敬请指教。

(电子政务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 周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