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带一路”发展建议
青岛国际城市建设所要打造的应是网络城市而不仅仅是“中心地”城市。换句话说,青岛在“一带一路”上不能仅仅是一个“支点”,亦应该是“枢纽”。
提升青岛在“一带一路”上的城市枢纽功能
一个全球性枢纽与一个便利的交通要塞是两码事。迪拜以其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向世人证明,一个全球性枢纽与一个便利的交通要塞是两码事。
这里“混合”是关键:迪拜已经成为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中心。迪拜的总体规划是一场吸引各类供应链及建设卓越中心的战略演练。任何一种全球流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的实体自由贸易区。媒体城汇聚各路卫星电视台,互联网城汇聚了网络公司,医疗城汇聚了医疗与制药企业,其他如纺织村、汽配城、地毯自由区、迪拜生物科技等亦如此。今日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经济特区超过200个,其中超过3/4都集中在阿联酋,尤其是迪拜。当一座城市累积了如此密集的经济、行政、商贸、物流、金融等特区与机构分层,这座城市也就成了王室掌控无形供应链系统之地。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连通性指数,通过对商品、服务、金融、人员以及数据流动的全面考核,可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全球只有六个城市可称为主要枢纽,即纽约、伦敦、香港、东京、新加坡以及最新的上榜者迪拜。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从贸易转口港发展为全球城市的,最初的经济特区可以变成一座多元的城市,而不仅仅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点。以上经验为青岛发展提供了借鉴。
建立与全球的无缝链接 提升城市枢纽功能,即青岛城市能级的提升不是朝着传统的“中心地”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节点城市与“中心地”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别。网络节点城市以承载基于网络空间的经济流动性,以全球连通性为基本特征,不能简单视为一个经济“中心地”,不应该过多地将它设想为一种贸易场所、港口、金融中心或工业重镇的角色,而是要将其作为资本等要素循环和积累的复杂网络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将发生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方面,由于经济网络的本质要求是互通、互联,特别是处于网络中重要节点,更需要有广泛的外部联系性,因此城市必须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从注重于自身内部发展转向与外部建立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城市作为经济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将更多地承担起各种资源要素在网络体系中流动的作用,从而越来越显示出城市平台经济与流量经济的发展模式。
迪拜是一种新型全球枢纽城市的先锋代表。除了在游乐园里全比例拷贝其他城市的重要古迹,迪拜并无意复制过往的任何伟大城市。相反,它正成为一座具有新型标识的城市,一个真正的全球节点,它的优点不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于无国界的世界主义和无缝的全球连接。
因此对于青岛来讲,能否进入全球网络,进入到何种程度,以及在这个网络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具有大规模可供配置的经济流量等,都是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加入全球人才供应链 人才流动是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争夺财富和人才而展开激烈竞争,公民身份的供给也趋于全球化。”
投资银行家、管理顾问、教授、运动员以及雇佣兵等就是这样的例子。作为移动的个体,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发展,而非属于哪个国家或者地域。尽管存在国家限制,但法律、医学甚至政治早已变成一种全球化的环路。
2016年年初,德勤(Deloitte)发布了一项分析结果:伦敦拥有170万高技能人才。得益于科技业的发展,这类人才仅在过去3年中就增加了23.5万人。伦敦的高技能工作岗位比纽约多55万。许多高技能人才来自海外。每3个伦敦人就有一个是在海外出生的,每10个伦敦人里就有1个来自欧盟其他国家。在一个依靠创新、知识和文化驱动的经济中,金钱是随着人才走的。伦敦必须不计一切代价留住人才。
为此,青岛应超前规划,申请国家特别签证计划,首先推动人才在青岛与东亚城市间自由流动。效仿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Charlotte)这样的移民门户城市,让没有正式获得中国国籍的人也能共享青岛的公共服务。
与此相配套的是,青岛应该致力于打造多语言城市,如日语、韩语、英语、德语、俄语,在这座城市里都应该被使用。
提升在互联网世界的地位 连通性基础设施企业正在扩张成为数字帝国。许多人很自然地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无形基础设施,但是实际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连接正带来越来越复杂的连锁反应。互联网催生了各种社会与经济资本形式,连接性财富的扩张能够为全球产业链贡献价值。
“最初,互联网是我们的目的地,如今,互联网就是我们所在之处。”
信息技术产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部门,而青岛在移动互联时代尚未发展出有影响力的企业。新经济离不开旧经济,数字服务的发展需要依仗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只有把经改善的基础设施同电子商务相结合,才能构建一个实体和虚拟的混合市场,使商品、服务、支付以及投递等服务日益无缝衔接。
增加城市发展韧性
国际城市要达到高标准 从一个中国城市变身为国际化的大都市,青岛应该有世界顶级的基础建设,有活力的经济,多元的人口和文化,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众多顶级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多所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以及其他优势。以此标准衡量,无论是青岛老城区,还是建设中的新区,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多元化的产业和投资 发展是硬道理。人口和经济实力会赋予城市更大的决策影响力,也可让城市有更高的自主性,并增加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在全球网络中,城市按照其影响力排名,而不是取决于土地面积大小。全球化城市能吸引资金和技术,城市内部多元开放,也可实现与其他重要城市的无缝链接。开明的战略通常都是多维度的,贸易、金融、能源、军事、政府治理等其他领域都是施展实力的舞台。
跟不上时代变化的单一产业城镇必将衰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底特律。那些人口在300万至800万之间的产业多元化城市应对冲击的能力要远远强过底特律这样单一产业的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韧性源自其庞大规模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在这些城市里可实现产业升级并催生新的职业。
建设21世纪世界一流的公共无线基础设施 在移动互联时代,首先需要建设高速公共无线基础设施网络,提供全球最快、最稳定的公共Wi-Fi网络,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举措,将惠及青岛的每一位市民、访客,使青岛成为高速免费无线上网的全球领导者。公共无线基础设施网络是现代城市的一项核心公共事业,与供水、供电、供气、供暖一样,是现代社区一项必要的基础设施。高速公共无线基础设施网络将塑造21世纪的城市街景,也是增加青岛就业、创业吸引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将极大地促进青岛在全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居于领导者地位。
精致的文化之外,体现和谐与包容 美国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在谈到杭州时曾说:“杭州毫无疑问是一个精致文化的代表,但精致的文化之外,如何体现和谐和包容,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适合青岛。
与周边区域联动共生
城市进行商业的自我开拓,然后成为其内陆地区的首选门户,跨越山河边界与其他的城市和势力相互结盟形成连接。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些发展上的不平衡肯定是存在的。西部的省份没有沿海、沿江的省份那样繁荣。靠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不可能完全被超越。
与山东其他地市携手发展 2015年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关于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由国家直辖的有关报告引起热议。实际上,直辖未必最有利于青岛发展。青岛空间狭窄,需要山东作为腹地,山东需要青岛作为发展龙头,目前的计划单列市体制,就较好地解决了青岛市与山东省的关系。有分有合,既保证了青岛发展能得到国家资源的直接支持,又未割断其与山东省的行政纽带。
市委书记李群对此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青岛要有胸怀,要更多地融入山东,对接胶东半岛城市群及整个山东区域发展。同时,青岛要继续西向,将中原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及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纳入合作视野。为此,李群率青岛党政考察团先后赴宁夏银川、青海西宁、西藏拉萨等地进行考察,推动合作。
“一带一路”可以平衡青岛内部的发展差异,同时也可以带动山东其他地区的发展。从地域视角看,大城市的发展变化均具有地域联动性。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两对城市之间,其他如广东的深圳(香港)—广州、福建的厦门—福州、江苏的苏州—南京、辽宁的大连—沈阳也是如此,它们的命运相连,繁荣与萧条几乎是同步的。这实际就是“沿海”与“腹地”的区别与相互依赖。“合则两利,斗则两败”,同样适用于城市关系。
整合新亚欧大陆桥资源 对于一个港口城市而言,其港口所能辐射的范围越大,腹地越大,港口竞争力越强。以鹿特丹为例,鹿特丹是欧洲莱茵河的出海口,而莱茵河流经了世界上大部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且流域广阔,所以鹿特丹成了世界大港,可以以其港口腹地经济发展增强港口竞争力。上海港之所以成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也是与其长江流域的出海口地位分不开的。对于青岛而言,整合亚欧大陆桥资源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青岛需要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的合作,提高新亚欧大陆桥的承载能力和通畅程度,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同时要加强产业互动、经贸合作和配套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提高新亚欧大陆桥对沿线城市经济的互动与促进作用。青岛桥头堡的地位、发达的海洋产业体系、国际大港地位和日益完善的港口综合集疏体系与配套服务等,都成为整合沿线资源的优势保障。
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青岛港航运业、贸易产业、滨海旅游业、金融服务业、跨文化交流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将带动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对青岛陆海统筹、军民融合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港区物流与临港工业产业等六大产业将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机遇 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提出,牢牢把握实施“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立足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以主要城市群为依托,以重要交通轴带为支撑,坚持以点带轴、以轴促面,推进形成内优外拓、协调互动的合作发展新格局。山东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统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加强与中原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联系,推动对日、韩等国开放合作;将山东半岛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开放门户,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示范区,不断提升对环渤海东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应该看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成长,山东半岛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华东六省一市的经济布局的一部分,而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前锋。因此,未来青岛经济发展在向东、向西的既定战略基础上,还应当确立“北上”路线,与环渤海省市一起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经济的环渤海引擎。为此,青岛应积极推动打通烟台到大连的跨海隧道,建设环渤海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释放环渤海经济圈的潜能;加强环渤海经济圈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融合;通过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最终实现“一带一路”陆海枢纽的青岛愿景。
与天津、大连开展良性竞合 在国家战略推动下,近年来天津、大连也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战略与规划。青岛与天津、大连共为东北亚重要城市,应该能够开展良性竞合。首先,三城应携手促进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互联互通,打通东北、华北、华东之间的沿海大通道,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共同合作,促进东北亚城市外交,扩大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互信,发挥集聚效应,共筑发展高地。最后,天津、大连力推的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走廊,一旦建成,也将大大促进青岛的物流北进;而青岛力推的新亚欧大陆桥,一旦贯通,也将促进天津、大连的物流西向。
从竞争角度看,青岛港与天津港腹地有一部分交叉,与大连港交叉不多。京津冀一体化的溢出效应,天津港大爆炸的长期影响,渤海治污使沿海重化工等污染企业关闭,这都将使天津港承担的任务发生变化,部分运输任务会转移到周边港口。此外,加之环渤海铁路运输设施的改善,这些都将大大强化青岛港地位。
承担社会责任 构建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商业文明
“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追逐企业利益,还必须履行社会责任。有些国家“聪明”地要求中国企业雇用更多的本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技术转让并尽量让制造业留在当地。这些国家希望供应链的增值环节能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带出国内。
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 青岛企业“走出去”,应首先学会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加强与当地的产业合作,给所在国增加经济附加值;促进当地就业,以更高标准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实施更高标准的环保政策;打击腐败;加强国际合作,增强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平衡企业利益和中国国家利益 平衡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也是“走出去”企业的基本担当。平衡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就是平衡企业商业运营价值与政府的政策目标。平衡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国有企业独具的职责。国有企业是主要由政府出资组建的,在某种条件下承担着实现政府职能的责任,因此其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国有企业又是具有独立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其他的企业组织一样,具有经济属性和企业属性。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清晰定位某项投资行为的属性。如果投资项目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友谊”,那么实现国家利益就是首要目标。如果纯粹是企业行为,企业就应该有完全的自主权,去谋求自身的商业利益。“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它所带来的区域间经济融合,将提升中国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构建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商业文明 市场经济从来不是纯粹“自发扩展、自发调节”的,而是“内嵌”在各种既定的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之中的。现代商业文明最基本的核心是契约精神和诚信原则,而实现商业文明的基础保障是法制。法制不健全,商业文明无从谈起。因此,青岛应积极行动,在法制基础上构建透明的、公平的商业规则,让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跳出传统“红顶商人”之政商关系陷阱,让普通的创业者创造不凡的业绩。
加强海洋经济、海洋法以及文化、社会研究 目前青岛的海洋科技研发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对海洋经济以及文化、社会的研究严重滞后。创新的科学理论研究将成为青岛海洋经济乃至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海洋经济研究着眼于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等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并对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科教兴海、海陆一体化、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海洋开发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解答。海洋文化、社会研究以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等研究为主,既面向过去,探寻我国海洋发展历史轨迹,又以史为鉴,发掘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促进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学术支持。此外,文化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弘扬光大。目前,青岛已经拥有的中国海洋大学可以为上述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伴随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建成,山东大学拥有的人才也将向青岛转移,青岛应充分利用山东大学的人文社科优势,推动青岛海洋经济和文化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