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暨第六届西南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和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构想。2014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一带一路”倡议开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上有助于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化解潜在风险。据海关统计,早在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就达25.8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中国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也都面临挑战。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传统的贸易对象集中在发达国家,2013年欧、美、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这就造成对这些经济体的过度依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中国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新领域、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综合经济战略决策。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在外交上展示了中国的全球战略创新。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上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正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体现了友好和合作。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要继续秉承古代“丝绸之路”的友好理念,打造一条新路,强调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联系。借助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为我国周边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生命力,缓解紧张气氛。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强大的中国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友好的力量,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发展机遇,而不是构成威胁。

再次,“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有力举措。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地区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经济仍然落后,由此带来一系列国家安全、地区稳定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有效连接东部、中部和西部,形成合力,共同“走出去”。外部到中亚、西亚,再到非洲、欧洲,内部从上海到新疆,可形成一种合力来完成经济转型,从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30余年的经验表明,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巨大动力,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来说更是如此。自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继续推进西部开发战略,解决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务依旧紧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新理念和新部署表明,中央对西部开放高度重视,对开放成果寄予厚望。特别是近一段时间,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建设“一带一路”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对西南地区而言,把握国家战略布局新取向,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对该地区提升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将有重大意义。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实施开放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南地区彰显自身诸多优势的契机。为进一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西南边疆地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云南省尤其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经验,分析境内外各种因素对西南边疆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探讨西南边疆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如何处理好开放、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构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设想和建议,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于2015年10月11~13日在香格里拉县联合举办主题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西南边疆的稳定、开放与发展”的“第六届西南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稳定与治理”“‘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三大议题深入开展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进一步厘清了“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在“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影响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不少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对中国在21世纪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充分展示与会专家、学者在本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以及当前他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集共收录了24篇有代表性的参会论文,以飨读者。

林文勋 郑永年

二〇一六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