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提出。“一带”是传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今天提出来具有不同的时空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一带一路”中国必须搞;第二,中国有能力搞;第三,这个不好搞;第四,中国有信心能搞好。
一 “一带一路”必须搞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世界外部经济失衡的环境要求。
(一)中国的内在需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中,改革是指对内,开放是指对外。开放,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早期的开放,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出口钢铁等,20世纪80年代“大进大出”主要是面向发达国家。而现在,需要新形式的开放,因为中国缺乏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现在是人均GDP为8016美元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提升为高等收入经济体。世界银行根据二战以后100多个国家的情况看,只有十几个国家规避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了高收入国家。
(二)外部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失衡,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为世界做些什么?中国现在的国际环境不好,西方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的水平,这个是世界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做什么?这个问题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三个世界”,这个是世界上的大工程。这不是经济学,而是国际战略意义的表述。无论是国际的经济战略,还是中国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必须走“一带一路”。
“两条腿一个圈”。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外交格局基本形成了,可以看作“两条腿一个圈”。第一条腿是和美国,第二条腿是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核心就是周边国家,这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地缘环境非常复杂。美国的地缘环境非常简单,北边是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它们的经济非常依赖美国。而中国周边几十个国家,如何同它们更好地打交道,对中国而言有困难。这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大背景。
二 “一带一路”中国有能力搞
中国有能力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资本过剩,二是中国产能过剩,三是中国技术过关。
美国有三大负担。第一大负担就是美国要做世界警察,是要花钱的。第二就是美国要搞联盟,和日本、菲律宾,都有负担。第三个负担就是民主。中东的“秩序”,例如埃及和伊拉克。但美国建立起来的不是美国想要的民主秩序。以色列政府基本上不相信美国了。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要重返亚洲,它以什么样的东西回报亚洲?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世界最强。但今天的美国除了军事上还是最强大的以外,其他方面都没有。
黎巴嫩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资本走向何处?美国政府没有影响力,资本还是走向自己该去的地方。美国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调整,就是美国政府的TPP,当然中国不用担心。美国还是资本说了算,华尔街是不会听命于白宫的,这一点很明确。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资本主义的代理人”,现在跨国公司实际上是全球公司,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所以美国没有能力做,欧洲更没有能力做。
(一)资本过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资本高度短缺的国家,转变为现在资本过剩的国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资本过剩怎么办?肯定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是根本,政府只是支持力量,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资本才是最伟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也是资本推动的。
(二)产能过剩
中国的产能过剩。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完备了,东部和中部都建设得差不多了,西部还有一些空间可以发展。例如钢铁、水泥,这些过剩的产能去哪里?必须找到出路,这和西方以前一样,过剩的产能需要开辟新的市场,资本需要投资的空间。
(三)技术过关
“一带一路”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以外,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像新加坡等少数的富裕国家外,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困的国家。东南亚和中亚的国家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过剩的产能、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所以亚投行的成立,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的建设,西方没钱,欧洲没钱,但中国有钱。中国的银行里有很多钱,但是中国大部分的钱不叫“资本”,叫“现金”。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和日本也在进行,所以人民币的价值不取决于中国本身。如何应对?中国要把庞大的现金,转化为资本“走出去”。中国有能力。
三 “一带一路”不好搞:诸多挑战
这个项目不好做,有很多挑战。三类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表现出不同态度,有支持的(发展中国家),有反对的(既得利益国家),也有持怀疑态度的(如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
(一)反对派
美国、日本这样的既得利益者是反对中国的,它们认为中国对既得利益国家造成了威胁。中国改革开放基本上走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请进来”,中国开放国门和外面的世界基本上不冲突,把市场开放给国际资本。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讲接轨”,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改变自身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也不会产生冲突。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走出去”意味着冲突和碰撞,无论是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还是美国及西方国家,“走进去”无疑要与其产生冲突,包括“一带一路”和亚投行。
(二)支持派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反对者,是比较支持中国的,因为它们需要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现在西方的资本也不少,为什么不能去呢?原因就在于西方的政治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很多限制,例如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宗教等;西方在早期发展的时候从来不附加条件,在发展后期开始设置条件。这是鸡和蛋的关系,没有发展,何谈人权和自由?附加条件的设置使很多资本进入不了这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特别希望能获得中国的资本。虽然中国也并不是毫无条件的,但不像西方那样有过分政治化的条件,所以它们非常支持中国。
(三)怀疑派
部分中间国家是抱怀疑态度的。一种是受到美国的压力,像韩国,其经济体与中国非常整合,但它也不好公开表态,因为美国是它的战略同盟。澳大利亚也是受美国的压力。而另一种,像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并不清楚中国的意图,抱有怀疑态度。当然这和中国做的工作不够也有关系,“一带一路”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具体方案也不明确。
这是三个类型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其他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安全问题。中国的“一带一路”有很多考量,现在是决策细节不够。“一带一路”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很多国家而言是比较麻烦的。同越南协商修建云南到新加坡的高铁,越南质疑途经该国的真实目的。这不是一个经济规划的问题,而是国家安全的问题。像菲律宾、越南和中国有领土主权纠纷问题,当中国修建基础设施时,它们会怀疑中国是否对其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包括斯里兰卡也是,科伦坡的港口让新加坡管理没有顾虑,因为新加坡国家小不会对其产生国家安全的问题,印度也不担心,但是中国一接手,情况就不同了。缅甸也是一样,大规模的项目,都用环保不合格来评估,所以建议发展绿色经济。
支持派国家的限制性因素。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欠发达,但是它们的政治比较不复杂。这些发展中国家,寻求不到政治上的支持力量。只有两种力量是国家性的力量,一种是宗教性力量,另一种就是军队。但是宗教力量统治国家没有合法性,所以埃及失败了。对这些国家来说,最有效的统治就是军人领导。泰国也是一样,好多政党政治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的整合力量,但现在也不行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面临分化国家的威胁。也有些发达国家在倡导市民社会、非政府组织,但非政府组织比政党更分化,根本找不到哪一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能主导国家的政治。
尽管这些国家经济不发达,政治也不民主,但它们的非政府组织很发达,即使反对党没有公开,实际上也是存在的。既然如此,西方就很容易影响这些国家,包括柬埔寨,洪森是很专制很集权的,但他的反对力量还在。
下一次颜色革命。越南也是一样,越南也是共产党统治,中国方面要借鉴越南的党内民主。下一次亚洲如果要发生颜色革命,是不是就是越南?越南是很麻烦的一个国家,因为它的高层是“四驾马车”:总书记、总理、国会、国家主席。它们背后是不同的经济寡头,有些是“亲美国”的,有些是“亲中国”的。越南海外的反对派力量很强,国内反对派力量也强,领导人又不团结。
所以总体上,发展中国家是希望参与“一带一路”的,但真正落实起来也很麻烦。西方制度比较健全,是透明的体制,西方以国家安全为名,不让中国“出去”,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制度化程度非常低,并不透明。
四 有信心,“一带一路”能搞好
即使面临诸多问题,“一带一路”战略还是可以成功的。为什么有信心呢?首先是客观需要。世界是要发展的,发展还是主题,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东南亚国家。新加坡是个富裕国家,但是总感觉很不安全,因为邻国都是贫穷国家。现在只有中国能帮助它们。中国是最强大的金砖国家,其他“四块砖”加起来,也没有中国“这一块砖”重。所以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才能这样做。
(一)自由贸易的“朝贡体系”
对于中国而言,应当探索新型的国际合作道路,中国提出了很多漂亮的口号,例如“睦邻共同体”。中国未来10年、20年会怎么样?中国的未来就要看中国的历史。中国以前比较成功的就是“朝贡体系”,应该给它平反。从梁启超先生开始,对它批评过多。但是“朝贡体系”实际上是一个自由贸易体系。英国打开中国大门靠的是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在朝贡经济之下,小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是要叩头的。那么大的国家,叩几个头就好了。英国人来了以后,主权国家觉得有失身份,其他国家都没有感觉叩几个头丢脸。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那么短时间内能做好,就是类似“朝贡体系”,是给东盟带来很大好处的。比如新加坡本身富裕起来了,如果邻国不富裕,它就没有安全感。中国要可持续发展的话,“富邻”是很重要的。中国富裕起来,其他国家没富裕,那谁购买中国的商品呢?只有当其他国家也富裕起来,可以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中国才有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性的,这让中国更加自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非常开放的,中国是主体,“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且要比它做得更好。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对复苏欧洲经济非常重要,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经济不会那么快复苏。但它是排他性的,不向东欧国家开放,才形成了后来的美苏冷战。所以中国的“一带一路”要做得非常开放,越开放越好。技术上如何安排,又要主导,又要人家来参与,这并不难。因为这是中国所需要的,并且开放还可以降低成本。
(三)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中国可以向英国学习很多经验。中国改革开放“走出去”也就是十几年,所以要学习大国的经验,中国这方面大大欠缺,要谦虚,要开放。有些政府主导的资本,不仅仅向国外的企业开放,也要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开放。中国的民营经济“走出去”非常快,很成规模。所以,政府如何搭台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走出去”很重要。资本的构成也非常重要。
此外,中国要学习西方失败的教训,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不仅应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经济项目,更应当使其成为一个国际治理的项目,或者至少是一个区域治理的项目。现在的国际秩序,都是现代西方发展的结果。东亚的秩序,尤其是东南亚的秩序,完全是美国地缘政治延伸的产物,西方的秩序延伸到东亚。随着美国的衰落,其地缘政治影响力有所下降。中国崛起,影响力大了。
台湾曾探讨过国际空间的问题,欲寻求排除中国之外的国际空间。当今世界哪能找到除中国之外的国际空间呢?到处都有中国。所以台湾的生存发展,一定要看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前台湾看美国,那是冷战的地缘政治延伸的结果。现在中国崛起了,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的一部分。新加坡就很聪明,把中国的国际空间看作自己的国际空间,寻求共赢。在中国,地缘政治的扩张,主要是以资本为前提。首先要考虑中国的区域秩序,甚至国际秩序,这个很重要,不是要实行帝国主义。国家成长起来,自然而然会成为秩序。首先是资本秩序,政治、战略的秩序紧随其后。这不是中国要实行帝国主义,如果自己“走出去”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其他的利益就建立不起来。中国实际上很聪明,并不反对这个秩序,而是加入这个秩序,顺着这个秩序往上爬……中国也不是要从现在的秩序中退出来,还是要和西方交往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同时也不要忽视自己的秩序。
国际关系里面有一个定律,如果不去追求利益,不把国家利益最大化,最后就会受到惩罚。中国要追求这样的道理。在中国,区域秩序做好了,对世界的国际秩序有很大贡献。“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秩序,“另一条腿”对发达国家也会硬起来。
硬力量才是硬道理。李光耀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你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只有你成功了,别人才向你叩头,世界才认可你。某种程度上,硬力量的软用就叫软力量。美国的航空母舰是软力量吗?所以软力量必须建立在硬力量之上。中国已经达到了大量的资本过剩的境况,要“走出去”,要建立资本秩序,国家必须有所作为。
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威胁。中国如果真正对这些国家有威胁,反而就没有威胁了。美国到处去威胁他国,其他国家认为美国有威胁吗?中国还是要看看现实主义,为什么国际上不相信中国而相信美国?美国是行动主义导向的,有时候做错事,有时候做正确的事,有时候打胜仗,有时候打败仗,美国是敢说敢做,经过多次“考试”的。而中国却一次“考试”都没参加过,例如与越南的冲突,小冲突没问题。邓小平先生早就指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如果中国早30年开发,就什么威胁都没有了。
行动胜于言辞。中国共产党不能成为一个话语党,光说话不干事,而是应该成为行动党。有时候说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即便口号非常漂亮,但实际上找不到内容。随着资本出去了,国家也必须“走出去”。现在的结构有待改善,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资本、日本的资本,有什么区别呢?资本就是资本。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国就加入了。道理很简单:对什么都可以生气,但是不要对“钱”生气。只要自己有信心,就是可以做好的。中国总是不自信,钱就用得不好。
建立统一的领导架构。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认为,日本、韩国比较注重礼节;但是广西、云南(出访)要会见该国总理、部长,对象国很恼火,拿中国的钱,却不领情。所以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应该马上启动,中国的外交角色太多,国防部、外交部、商务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行政级别都差不多,谁也不听谁的,就稀里糊涂地出去了。所以国务院必须有一个领导架构负责“一带一路”计划。美国有一个国际发展署,中国必须由一个国内的领导架构来整合,否则国家利益出去就回不来。
而且中国的资本,一方面,要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在海外赚的钱,如何让中国人民获益呢,这非常重要。尤其是国有企业,其内部很复杂,国企负责人到国外成立自己的公司,赚了钱就放在该公司,亏了钱就放在国有企业。企业“走出去”,要学习国外企业的税收制度,中国的“一带一路”要借鉴经验。
(四)呼吁有“智”的智库
现在智库都还没有超过习总书记的“五通”,都在论证习总书记的“五通”多么高明,但“一带一路”是远远超越“五通”的,是非常复杂的对象。当前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例如,中国研究土耳其的文章只搜到两篇,还是关于19世纪土耳其现代化构成的文章。以前在北大求学,西语系是国家小语种人群,现在完全市场化了,没有人学小语种了,85%的人都研究中美关系,因为觉得有利可图。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那么大的国家,其高校应该培养一些人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小语种的学生对东南亚了解吗?根本不了解,光靠几个外交官是不够的,好多外交官都是“屁股指挥脑袋”,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官,整天在大使馆里不出去。
美国不一样,尽管没有那么多智库,但美国各个大学都在研究小国,美国的企业在研究小国,他们的企业整天到新加坡了解情况。中国的企业刚刚开始,国有企业认为反正是国家的钱,输了就输了,无所谓;民营企业还处在土豪阶段的建设,它也不关心。企业不研究,大学不研究,政府官员不研究,那谁研究?研究非洲的,一辈子去两三次非洲就不错了。英国研究非洲的学者,至少一年有三个月在非洲泡着。
为什么要成立智库?因为中国的政策知识,远远赶不上中国的客观需要。中国30多年的实践发展太快了,制度建设远远跟不上实际的变化。制度建设的前提是知识先跟得上。所以年轻一代不要只盯着欧美大国,以后是亚太的世纪,要从中国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出发,选择以后的出路。知识先行,知行合一,知识是最重要的。目前所学的东西远远达不到现实的要求,现在全中国已有2500多个智库了,但是有“库”没“智”。建个“库”很容易,一百万、两百万马上建一个,但“智”太难了。要让“智”来引导“库”。媒体上都在大肆吹嘘中国智库怎么样,这个很不好。
国际政治是现实的,要了解这个世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很大,资本扩张得很厉害,中国现在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扩张得很厉害,这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