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文献回顾

国外对产业安全的研究主要从属于国际贸易领域,主要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外商投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但对物流产业的安全问题研究较少,并且我国的物流产业安全有其独有的特征,其安全问题涉及诸多因素。

从现有文献看,我国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及维护产业安全的政策方面,也有学者侧重于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还有的学者构建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度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但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安全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产业分类来看,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制造业和重工业,而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产业,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李孟刚(2007)较早地界定了物流产业安全的概念,阐述了现代物流产业安全的特殊性,并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给出了评价模型。蒋志敏等(2008)提出物流产业发展安全就是物流产业价值或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物流产业的赶超不受威胁的状态。荆林波和吕萍(2008)认为物流产业安全不能仅仅从投资规模的角度来考虑,还要从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乃至国民产业权益等不同角度来衡量。蔡进(2008)认为“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物流作为服务业在该行业的发展已经占据一定地位,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外资进入我国物流行业都需要我国尽快调整策略,积极应对。袁平红和杨静(2010)从物流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层面出发,将物流产业安全定义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国有物流企业和民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企业,能够持久有效地和国际物流企业进行竞争,持续稳定地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刘伯超(2014)认为物流产业安全由产业生存安全、发展安全和占领安全构成,并总结了物流产业的独有特征,基于以上界定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物流产业安全的建议。

然而,目前关于产业安全体系的研究相对较丰富,但对物流产业安全评价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既有评价方法的指标过于理论化,没有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目前学者对物流产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更偏重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了理论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实现对现有物流产业安全给出一个可衡量的指标,而现有的指标体系基本没有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二是既有评价结果没有考虑指数化的需要。指数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将各指标进行合成,生成一个整体数据。②连续性。目前的物流产业安全评价方法多是系统的评价体系,包含多个层面的多种因素,体系本身十分庞大复杂,体系的可操作性非常弱,很难利用体系得出一个结论,同时得出的计算结果是一组数据,每个数据反映一项指标的情况,无法对产业安全的整体进行评价。此外,目前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的评价方法是,某一年的评价结果需要之前几年的数据,每一次评价都要对之前的数据进行更改,不能实现评价的连续性。③没有考虑指标的主观性评价标准。目前的评价体系都是根据数据本身进行标准值的设定,将最高的指标定为标准值的满分,最低的定为标准值的零分,如果进行一次性评价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进行指数化就会出现问题。随着时间的变化,峰值也会变化,因此只能将标准重新更改,这样会严重影响指数的严肃性,而要想更好地实现产业安全的评价与预警,就必须将评价结果进行指数化。

三是既有研究集中于产业安全评价,缺少产业安全预警。目前学者对物流产业安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安全的评价上,通过对评价结果追溯不安全因素,进而做出调整,属于被动调整。但是对于产业安全而言,如果要保证产业的安全,就应该提前对产业的走势进行预警,从而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做到主动控制,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