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会展业功能系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形成条件

要研究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形成条件,我们必须回顾一下起源于欧洲的国外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中探寻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形成条件和规律,对中国会展业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充分。而且,并不是有会展活动的存在,会展业作为产业就必然形成。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和发展现代会展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

一 国外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经济的率先发展,欧洲大陆首先因为商贸交流频繁而形成了展览会。德国于1165年建立了莱比锡博览会,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览会。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各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密切起来,国际市场由此出现。展览会也伴随着经济的交流跨出欧洲大陆,国外的会展产业得以形成。

(1)每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的出现,都促使经济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让会展业的面貌也焕然一新。1851年的“万国工业大展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Industries of All Nations),被认为是现代展览会的开始。

17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市场特殊交换形式的会展业得以极大发展。在此后的大约两个世纪里,会展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50年,德国莱比锡在展览会中建立了工业产品样品库,以便商人看样订货,并改革了展览方式,以国家和专业划分展台,单纯的商品展览会逐渐向样品展览会发展。由于各国竞相争办类似的展览会,它从整体上影响和促进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生活。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举办了世界规模的“万国工业大展览会”,展览会分为原料区、机器区、产品区和工艺区,展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展出产品10万件,展览时间141天,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参展商达1.7万人,参观者高达604万人。不管从性质、形式还是规模上看,这都是一个全新的展览会(后被称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并被认为是现代展览会的开始,是会展业历史上的里程碑。

会展业为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为新成果在国际领域的传播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展出了美国人贝尔的新发明——电话机,通讯工业得以迅猛发展。同是在这次博览会上,世界第一台升降机问世,它解决了高层建筑的人员与货物的运行问题,为建筑业带来了深刻变革。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综合性的贸易博览会获得了很大发展,成为展览的主导形式。而且,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的效益和作用得到经济生活的证实,它们不仅具有流通的功能,还能够帮助国家和企业界了解工业的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

1919年至1924年,德国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的数量从10个增加到112个,1924年欧洲共有214个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但过犹不及,当时由于欧洲各国纷纷涉足博览会,一哄而上的结果是博览会数量过多过杂,展出的水平和效益不断下降,会展业界称之为“博览会流行病”(fairs epidemic)。1931年政府性质的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巴黎成立,通过实施国际展览会公约,为世界博览会举办建立了正常的秩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展览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随着工业分工的细化,专业性质的贸易展览会成为会展的主导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批因战争而停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重整旗鼓,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活力。复苏中的各国抓紧时间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希冀尽快走出战争创伤。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技术更新迅速,工业分工越来越细,新产品不断问世。包罗万象的综合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很难全面、深入地反映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的体系,专业性质的贸易展览会应运而生,这与工业分工细化的趋势相匹配。

当时,展览会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世界著名的“米兰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巴黎博览会”被誉为连接各国贸易的三大桥梁。冷战期间,前民主德国每年与西方国家达成的贸易额中,30%来自莱比锡博览会。

(4)20世纪60年代,专业消费展览会从专业贸易展览会中剥离出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国际展览业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会展产业达到国际性的产业规模。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较低的“灰色时期”,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火车头同时出现熄火的现象,但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会展业对经济的波动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具有更强的承受力。美国《贸易展览周刊》(Trade Show Week)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球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贸易展览的发展速度仍大大快于GDP的增长,这也是会展业成为令人瞩目的产业的原因之一。按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生产总值30万亿美元的1%,若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获得的效益,则约占8%邹树梁:《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第28页。

二 中国现代会展业形成的外部因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会展业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探索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形成轨迹可以发现,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形成除了拥有国外会展业共同的规律外,还具备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因此,中国现代会展业形成的条件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梳理。外部因素包括宏观、中观层面的条件,内部条件即指微观层面的条件。

(一)宏观层面条件

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从长期研究和实践中曾做过精辟的总结,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地区或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平均水平中等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过半,外贸依存度接近或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业尤其是展览业就会在该地区或城市强势增长,并发挥重要作用。

1.经济条件

(1)经济制度效率高,并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经济制度实质上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内容的具体化,如果经济制度效率低下或者不以效率提高为追求目标,稀缺经济资源必然会浪费。由于会展业是充分利用、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推动市场要素的高效流动配置,从而使整个产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因此资源闲置和浪费都不利于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另外,虽然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如果经济制度不稳定,始终处于激烈的变动状态,必然会增加经济行为主体经济活动的制度成本和制度风险,使经济体系的秩序处于调控缺位状态,造成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过高。混乱和无序状态的出现,使得市场要素配置困难,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遭遇到困难。

(2)社会经济实力和总体规模有相当大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应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居民有相当大的购买能力和需求,才能推动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在1978年至2015年的38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逐步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时期的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见表1 -1)。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和居民收入增加,必然会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如果是供给约束型或饥饿型的经济体系,产品供不应求,也无须会展在流通领域中的要素配置作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会展产品的有效需求必将受到抑制。

表1-1 中国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览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数据整理。

(3)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内的竞争、价格、供求、风险等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功能发挥,特别是其中的供求矛盾,促使市场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当会展业自身的市场力量很弱小时,其有限的经济影响力,根本无法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供求矛盾运动产生引导作用,更达不到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目标。因此,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才能推动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并在流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会展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会展业蓬勃发展后,必然促使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效率的提高。

(4)产业的实际增长状况。会展业的形成、发展,与制造业、商业、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建筑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息息相关。例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与会展发展的关系很密切;服务业中,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业发达与否直接影响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相关会展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像饭店、餐饮市场、广告、旅行社、礼仪、礼品等行业的发展水平,都是会展业能否形成甚至兴旺发展的重要条件。

(5)社会经济体系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性。生产力越是发达的国家,其经济的开放程度越高。而会展业是生产力发展程度较高、商业高度发达、对外交流和开放达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任何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不管造成它封闭的原因是内部闭关自守,还是外部封锁所致,其结果都会严重阻碍和制约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从而影响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总体而言,在一个对外开放程度高、商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将比较迅速。而那些商业落后、闭关自守的国家或地区,要发展会展业的困难将非常大,阻力重重。

2.政治、法律条件

政治、法律条件是会展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安定,政令贯彻严明,政府行政效率要高。政府要能够运用税收、信贷、补助、支持开发等手段,对会展业的各类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要有高效合理的法律法规保障会展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运行秩序等。

(1)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这个朝阳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长远规划和具体举措,为会展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发展会展经济不再仅仅停留于政府领导的讲话上,而是体现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2006年全国制定“十一五”规划时,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27个将会展经济(或会展业)列入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这个比例高达87%。而全国“十一五”规划中也首次提到了会展业过聚荣主编《2006~2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34页。。全国“十二五”规划的情况也类似。这说明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获得正式认可,预示着会展业的运行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华北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龙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指出,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奋斗,将北京建设成为亚洲会展之都、全球国际会议五强举办地之一、亚洲排名领先的会奖旅游目的地、中国会展行业的引领者,力争实现会展业以高于全市GDP增长的倍增速度发展,2015年全市会展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就如何发展会展经济,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会展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均作了详细部署。《上海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远景蓝图是:“上海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一,打造成为亚太地区综合会展服务功能完善、法规制度基本健全、国际高端会展优势突出、国际化水平较高、专业性会展高度发展、市场运行机制较为成熟、展会场馆设施较为齐全的国际会展之都。”

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广东省决定在“十二五”时期,以“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为导向,以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为保障,以打造一批品牌展会和知名企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会展业产业体系,推动会展产业链协调发展,使广东省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区域。具体目标:一是会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展览面积达到1500万~2000万平方米,年举办5万平方米以上展会达到50~100个,举办大型活动达到50~100个;二是会展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本土会展企业达到10~15家,组建3~5家大中型会展集团公司;三是形成一批知名会展品牌,进入世界前列的品牌展会达到10~20个,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等国际机构认证的品牌展会达到30~40个;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增强,力争承接世界品牌的国际会议达到5~8个,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境外会展企业达到10~15家《印发广东省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012年6月26日,http://www.gdei.gov.cn/flxx/scfwy/hzzx/201206/t20120626_107856.html。。政府规划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方向,在各级政府会展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和规范下,相信会展业将会实现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2)会展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设立。要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会展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设立及发展不容忽视,它们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及推进知识产权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南京市政府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的“南京市会展经济领导小组”,公安、市容、工商、税务、卫生、商检、海关、贸促会等10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为小组成员,目的在于整合会展资源,指导和扶持会展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国内有45个城市设置了相关会展管理机构。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会展业的规范有序发展起着政府部门不能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共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了区域行业协会,但遗憾的是,中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权威管理机构,全国还没有一部会展法典,因此在会展业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各地会展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重等弊端,这也是中国会展业迅速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和具备的条件。

3.社会文化条件

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包容、创新的文化传统,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文化是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产物,一个故步自封、不求新求变的文化体系是难以培育会展业形成和发展的。只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解放与进步,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才有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动力。

(1)具有包容开放的社会文化体系。文化上的包容性,能够允许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够吸收外来优秀文明,将异质文化的精髓部分嫁接、融合到本土文化之中,不仅为我所用,更激发、创造出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社会文化体系内部形成多彩多姿、生动活泼的局面,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从而使自身文化体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社会文化体系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才能为反映各种风格和不同文化传统的会展活动开展提供文化支撑条件,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

(2)具有创新进步的社会文化体系。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没有创新的文化,社会文化体系将无法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新文化、新知识和新观念的碰撞和传播,通过文化选择与创新促进思想文化的解放和发展。文化创新本身也包括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思,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一个社会文化体系不能进行文化创新、墨守成规,就会丧失鲜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社会文化体系必须创新才有发展,才能实现不断自我超越。会展业是注意力经济,如果社会文化体系保守、不思进取,会展业将很难形成。即使已经形成的会展业,也可能受到思想观念的禁锢而处于衰退中,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具有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文化体系。社会文化体系的创新与相对稳定并不矛盾,创新是要求文化体系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而文化体系的相对稳定,则是指社会要给文化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序稳定的空间,在社会动荡不安时,文化体系的正常发展都将遭受打击,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社会文化体系必须为会展业的活动提供稳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避免经济发展的大波动,从而降低会展业发展中的社会动荡风险。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为会展经济活动创造了稳定有序且不断创新的环境,使会展业顺利实现产业化。通过鼓励追求正当利润的文化观念体系,使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得到主流伦理道德观念的认可。

4.科技条件

科学技术制约着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个因素,是指自然科学以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所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科学技术以知识形态存在,只有和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实物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通过向其他要素渗透,为劳动者提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或者通过物化为劳动工具,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些与科学技术交流相关的会展活动,必须有充足的科学技术储备作保障。同时,举办会展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如安装展馆的通信系统、照明系统,建立人物分流的运送系统,通过网络报名参加会展,举办网络展览等,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就不可能举办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会展活动,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5.国际经济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无法脱离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会展业的形成发展不但会受到国内因素的制约,还必然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会展业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国际经济条件基础。国际经济体系必须是多元的、多中心的,且必须排除某些国家绝对垄断的控制,使公平竞争成为经济竞争的主导力量。目前,国际经济体系已形成北美、西欧、东亚三大经济增长中心以及许多次级区域增长中心,多元化、多格局的态势已经形成。如果国际上出现绝对经济垄断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将处于不利地位,任何会展活动都会受到垄断力量的干扰,要成长为产业将更加困难。

另外,会展业要顺利形成和发展,国际经济体系必须是开放的,能容纳不同类型的经济体。不仅举办会展业的国家要对外开放,加入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体系对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也同样重要。国际经济体系必须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贸易规则和制度安排,保证整个国际经济体系的有序运行。只有在公正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不同类型和经济制度的国家才能进行公平的协商和竞争,实现国际要素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唯有如此,才会促进会展活动的全球化和会展业的顺利形成和发展。

(二)中观层面条件

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均离不开它所依托的外部环境,会展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会展业的形成发展除了与国家的大环境甚至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外,还与举办地城市的相关基础条件息息相关,如城市的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政策环境等,都会决定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潜能,影响该座城市发展会展业的前景。

1.城市经济发展与设施建设

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被誉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它们对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并非任何一座城市均有适合举办会展、发展会展业的条件和土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会展业的形成。

(1)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会展业虽然具备极强的产业拉动作用,同时它的发展也需要很强的相关产业支撑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比如,中国会展业发展进程中,东部沿海地区的会展业总体而言欣欣向荣,中部地区的会展业步伐稍慢,会展业在西部地区则处于滞后状态,这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呈梯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会展业很难为经济实体在流通领域提供服务。换个角度说,会展业自身就很难发展起来,更谈不上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是齐头并进,因此,即使是东部地区的会展业,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文化融合性强的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而东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慢很多。

总之,会展业作为“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它不仅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其发展空间也必须依托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2)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一座城市能否形成会展业,并与其他城市在会展业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关系密切。会展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必须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比如,城市的交通运输条件、城市道路、城市供水、供热设施、城市燃气管道、防洪、绿化等园林工程、路牌和标志系统等所有市政项目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需要大量投资才能完成,并能体现城市的形象和自然风情。一般而言,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也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其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慕尼黑、汉堡、纽约、巴黎、伦敦、新加坡、东京、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无不如此。

会展举办城市的会展接待设施与功能,也离不开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如果经济发达的城市无法提供适合的会展场地和会议场所,就难以成为会展胜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兴建了国际展览中心、世贸商城、农展中心等新馆,但展览面积均在3万平方米以下,且布局分散,加上原有的上海展览中心,全市展览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而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和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建设,迅速改善了会展接待水平,提升了上海的会展地形象。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由上海陆家嘴展览发展有限公司与德国展览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成员包括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 德国杜塞尔多夫博览会有限公司/ 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造。2007年3月起,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五期”工程正式动工,场馆面积再次扩容。至2015年10月,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共拥有17个单层无柱式展厅,室内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会议室共37个,总面积5862平方米,容量3616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官网,http://www.sniec.net/cn/Index.php。。会展基础设施是城市会展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会展业继续深入发展的坚强后盾。

2.城市区位条件和交通状况

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一般都具有区位优势,区位条件包括经济区位、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地理区位指的是会展举办地在全球、全国或某个区域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位置,区位优势常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而城市是否有区位优势则体现在它的交通便利程度上。

(1)地理区位条件。地理区位是会展举办地先天的自然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独特区位。这也决定了地理区位有优势的国家或城市,其会展业的形成发展便多了优胜的筹码。意大利能够成为国际著名的展览国,与其良好的地理区位分不开。意大利有非常长的海岸线,大部分地区位于沿海,南端的西西里与北非的突尼斯隔海相望,其中最短距离只有140公里。因此,意大利与北非各国来往便利,并可通过这些国家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通,这样的地理区位条件,使得意大利在会展业的发展上具有优势。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开展国际化会展活动,有2.5亿人口活动在以新加坡为中心的3小时飞行距离的半径圈,新加坡每年仅中转旅客就达250万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其会展业经济也是可圈可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位居沿海,并且靠近香港这个会展业发达的自由港。珠江三角洲充分挖掘区位优势,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厦门、泉州、漳州这个闽南金三角的经济和会展业快速发展,也与其位居沿海且靠近台湾的地理区位优势分不开,该地区优先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得经济发展风气之先。

(2)经济区位条件。会展业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区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与集聚因素有关。经济区位好的举办地,会对周边地区形成经济辐射力,并且在城市内部也具有很强的经济集聚力。一般而言,在一个国家的沿海区域、首都或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对外开放度高,对国际参展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适合举办大型的国际展览,如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等。什么是集聚(cluster)呢?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它们之间构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集合。

集聚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如可更经济地获得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可增强企业间的互补性,能以低成本获得公共产品等。因此在经济区位条件好、集聚度高的地区和城市,会展业具备优越的形成和发展条件。福建省近年来利用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打造“海峡特色”,会展业发展迅猛。福建具有鲜明“海峡特色”的展会越办越多,有力地推动了两岸经贸交流。比如,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已成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盛会,其他规模较大的“海峡”展会还有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等。

(3)交通区位条件。交通区位也是会展举办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厦门空港是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开通126条国内外航线,与70多个国内外城市直达通航。厦门海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进入世界集装箱港口30强行列。厦门铁路、高速公路发达。厦门依托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会展业得到迅猛发展。《厦门市会展业统计分析报告(2014年)》显示,2014年厦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会200场,同比增加16场;展览会总面积达173.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3万平方米。根据厦门及周边产业发展以及市场培育的需要,策划筹办了13场新的经贸专业展览。2014年展览会共吸引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7402名客商,国内283554名客商,观众总人数达4860446人次。会展规模和境内外参展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品牌展会的虹吸效应和孵化能力不断增强。厦门会议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2014年共接待50人以上的商业会议4177场,其中国际性会议49场,占会议总数的1.2%,同比增长53.1%《厦门会展去年实现经济效益276亿》, 2015年3月17日,http://fujian.hexun.com/2015 -03-17/174117568.html。。厦门市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会展业务的公司达240多家。十几年来,厦门会展业通过各种会展活动达成的投资、贸易总成交额高达上千亿美元,培育了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博会)等知名综合性展会,以及包括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石材展)、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台交会)、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佛事展)、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厦门人居环境与住宅产业展示交易会等一批专业展览。中国的几个重要会展,如北京的国际车展、国际家具展和国际航空展,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深圳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昆明的中国—南亚商务论坛(昆交会),上海的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海国际主题乐园产业展览会和“世博会”等等,它们落户的城市多数都在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几乎都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或交通枢纽。

3.城市生态环境条件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环境是个系统工程,本论著仅就自然环境与卫生环境对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作简要分析。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是一个区域发展会展业的重要条件,会展举办地多数同时是旅游胜地,这是不争的事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优势,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博鳌亚洲论坛当年选择在名不见经传的海南小镇博鳌举行,除了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小镇风光秀丽,不仅拥有江、河、湖、海、山、岛,还能享受椰林、沙滩、温泉、田园风光带来的独特的南海风情。许多国际性会议和一些非强制性的协会类会议主办方,往往愿意将会议举办地安排在景色旖旎的地方,让参会人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这种环境下开会的效率尤其高。

城市生态环境中有一项主要内容是卫生环境,这是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类似松花江水污染导致哈尔滨全市停水的环境事件提醒世人,中国有的大城市正在为生态恶化付出沉重代价。这种生态环境着实不利于会展业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各大城市今后在发展经济时须重点关注的后果。事实上,一些卫生安全事件已经对会展业造成影响。例如,非典肆虐时,中国会展业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一些知名展会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当年广交会的客商参加数只有原计划的20%,缩水八成;上海国际汽车展由原定的6天缩至3天,参展人员由原计划的50万人左右降为不到10万人。而其他一些闻名国际的展览会,如香港的家具用品展、玩具礼品展和专利授权产品展,由于受非典影响参展商参与人数严重“缩水”,最后不得不改成“三合一”,三展一起举办。

良好的卫生环境,是会展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在2008年奥运会到来之前,北京制定了详细的治理环境举措,以防治大气污染、保护饮用水源为中心,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优质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农业,构筑良好的首都生态基础。这些措施的执行,为北京顺利举办奥运会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4.城市政策环境条件

政策环境也是会展举办地的比较优势,不少国家和地区均把会展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发展计划,并采取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给予鼓励与支持。北京、上海、广州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时将会展业列为重要产业,并推出具体举措,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反过来也拉动当地会展业的发展。北京市政府把展览业和国际性展览会分别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2003年1月,北京市政府率先建立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调研数据将为北京市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编制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以及会展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今后几年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于2002年4月成立,起草了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广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强广州市会展业管理的意见》,从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建立会展业申报审核制度和建立听证制度等方面规范广州市会展业的发展。这三座城市目前也是中国会展业最发达的城市,走在全国会展业的前列。

实践证明,政府的政策方针不仅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会展供给的总量有宏观调控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会展供给的方向和质量。

5.城市治安环境条件

当会展举办时,举办地客商云集,在短时间集聚大量观众,城市治安环境及治安防范工作尤为重要,必须抑制或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9 ·11”后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当时安保问题世人瞩目。为防万一,希腊投入共约12亿欧元、7万名警员,比悉尼多了4倍。北京奥运会在安保方面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世界经济论坛选择瑞士小镇达沃斯作为举办地,不仅因为当地风光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好瑞士中立国的立场。而且达沃斯不遗余力的防恐措施和治安投入,也为其他会展城市树立了榜样。

目前,中国财政部已落实3亿元的城市反恐经费,根据反恐进程,还将及时添加经费,这无疑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也树立了中国城市安全的形象,增加了中国城市举办会展的比较优势。

三 中国现代会展业形成的内部条件

影响中国现代会展业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内部条件。内部条件实质上是微观层面的条件,包括展馆自身的规模及设施、饭店的接待水平和能力及专业会展人才。

(一)展馆自身的规模及设施

会展业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举办地首先得有展览场馆,展馆的规模、设施和服务也将影响会展业的发展。设施完善的大型展馆一般会按布局功能进行分区,包括展览展示区、观众服务区、仓库服务区、仓库储存区、加工制作区、会议研讨区、行政办公区、中心广场及绿化设施等8个主要功能区,还包括辅助会展供给,如展馆的给水排水、供电、空调、电梯、照明、消防、通信及网络、消防、公共广播等。唯有基础设施好、服务周全的展馆才能吸引到品牌展会,而品牌展会举办的同时也将提高展馆的知名度,提高它的招商能力。

厦门展览业发展迅猛,与厦门拥有一流的会展场馆分不开。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一座集展览、会议、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化会展中心,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展厅内可设2200个国际标准展位,拥有20多间高中档会议室和一个可容纳1500人以上的多功能厅,馆内设有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机构,对境外展品通关开辟绿色通道,对参展展品实行现场监管。室外面积47万平方米,可开展各种庆典、晚宴、晚会等配套活动。配套的厦门国际会展酒店(四星级),可向参展参会嘉宾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精美宴席以及各种服务。经过三期建设,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已达到34.6万平方米。2015年3月,厦门市政府开始建设四期工程,新增建筑面积76649平方米,投资8亿元《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四期今年动工》, 2015年3月15日,http://news.xmnn.cn/a/wybb/201503/t20150315_4393829.htm。。届时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总建筑面积超过42万平方米,必将为厦门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但是,并非所有的会展中心都能像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一样,建设前作周密规划。由于会展业对经济的强效拉动作用获得共识和推崇,短时间内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兴建大型会展中心。仓促上马的结果是有的展馆外形美观大方,而其内部设施却难以满足会展的需求。国外大型展览中心的建设一般须经长时间论证和规划,如德国慕尼黑展览中心前期论证时间长达13年,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的兴建用了整整7年时间。中国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展览中心时,盲目追求速度,缺乏前瞻性规划,没有预留发展空间,要扩建时只能向高层发展,导致货物进出不便;展馆位于闹市区,每逢有展览,展馆周围人车交织,塞车严重;部分展览中心的层高不够,有的每隔10多米就有一根柱子,影响展览效果。

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会展业时,不能光凭热情和冲动办事。必须进行前景规划,在展馆建设时考虑周全,充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例如,展馆内部规划中,要注重完善人车分流的场内交通系统,应设有独立的卸货区,货物从专用通道运。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问世并被大量应用到展览中心建设上来,如大跨度无柱展馆结构和展馆顶部轻型材料的应用等,现代化展馆的建筑科技含量将越来越高,更能满足参展商、观众和物业使用者的需求。

(二)饭店的接待水平和能力

除展馆自身的规模和设施很重要外,在选择举办城市时还会考虑到会展举办地的饭店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比如,饭店所在的地段如何,服务质量和设施情况,是否举办过相关国际会议,希望饭店能提供舒适的环境、精美的食物和良好的服务,这些都将是会展策划者所要考虑的内容。具体而言,会展组织者对于饭店客房总数、住房条件和管理水平、人性化服务比较关注。另外,由于会展活动的封闭性,参会人员多数在饭店内部的餐厅用餐,因此承办单位饭店的餐饮风格,也是会展组织者非常关注的。

美国旅馆业的一份调查显示,88%的协会会议组织、64%的公司会议组织者认为,在选择饭店时会重点考虑饭店会议厅的数量、大小、质量。展厅是展览能否顺利举行的前提条件,当然,一般饭店经常接待的是团体会议,承办的展览规模不会太大。因此,在承办小型展览活动时,很多饭店需要有灵活机动性,将会议场地临时转换成展览场地,或者饭店的公共空间也可以作为场地。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视听设备成为现代会展中非常重要的设施,如多媒体设备、同声传译设备、同声传播和表决系统等,特别是高级会议和国际会议,对视听设备的要求更高,这时饭店往往需要请专业人员来协助规划。

(三)专业会展人才

快速发展的会展业离不开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特别是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也离不开与会展水平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水平。会展人才中,专业性最强、需求量最大的部分包括会展、语言、公关、会展营运服务等人才;会展辅助人才,包括广告、法律咨询、物流、宣传等人才;会展支援人才,包括工程技术、贸易、金融投资等人才。这些人才都是会展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

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且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国内会展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从展览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人才的缺乏拖了会展业的后腿,制约会展业的发展步伐。

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全上海市未必能找到100个复合型会展人才。而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80~90名专业人才,上海如今每周要举办5.5个展览,因此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上海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 ArticleID =265930。。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数据,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达到了1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会展人才已成为上海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具有系统思维和系统筹划能力的大师级策划者,经营过上亿美元的金融策划师、公关专家以及项目经理,是目前上海会展业最稀缺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