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论道:何亚非谈变化中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八国集团土崩瓦解看大国关系演变

2014年3月24日西方七国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期间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出席原定于6月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并商定夏季在布鲁塞尔直接举行七国集团峰会。这一决定虽然没有直接把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实际上表明八国集团已经名存实亡,土崩瓦解。美俄关系、俄欧关系也因此更加复杂,大国博弈将趋于激烈。美俄虽不会重演冷战,但两国对峙和“凉战”将持续一段时间。

八国/七国/二十国集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七国集团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霸主。它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应对接踵而来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危机”,法国、美国、英国、西德、意大利和日本在1975年举行峰会,次年又邀请加拿大参加,共商稳定全球经济、金融之策。在以后的岁月里,七国集团确实为世界经济、金融政策的宏观协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发生结构性、历史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尤其是中国连续30几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也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西方七国经济总量目前只占世界经济的40%,估计到2030年将下降到30%。

2008年金融危机更是敲响了长期占据世界经济“道义和理论制高点”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丧钟,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出现了制度性危机。经过反复博弈,七国集团不得不将协调全球经济金融的职责让位于代表性更强、更能反映全球经济现实的二十国集团。2009年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领导人宣言明确宣告,从今往后二十国集团将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七国集团作为西方“富人俱乐部”开始走下坡路。

八国集团从一开始就是名义上的“集团”,是西方国家基于地缘政治的因素,为了拉拢俄罗斯在1998年而扩大的。其实俄罗斯在八国集团中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在八国集团讨论全球重大经济和金融问题时俄罗斯并没有发言权,而且西方七国也没有真正认同过俄罗斯的平等地位。这次因为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危机,西方作为制裁措施之一,将俄罗斯踢出八国集团,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效果。乌克兰驻欧盟大使称之为“蚊子叮了一下”。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对此不屑一顾,面对记者说,不参加也罢。

冷战乎,凉战乎?

21世纪初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又到如今“乌克兰之乱”,地缘政治动荡不已的局面让许多人想起冷战时期,乃至19世纪的混乱局面,令人迷茫,更令人担忧这个世界会走向哪里,冷战是否会历史重演。

其实要看清世界的走向也不难,历史不是割裂的,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不外乎国内经济长期恶化、强人政治根基动摇、社交媒体日益普及、西方势力推波助澜所致。而围绕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危机,美俄对峙和俄欧冲突也不是空穴来风的突发事件。从北约东扩到欧盟新成员不断增加,从乌克兰“橙色革命”到前不久的街头革命,都集中反映了近20年来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谁当俄罗斯的领袖也不会对西方咄咄逼人的进攻置之不理。何况这次是逼到了家门口,还攸关黑海舰队的去留和俄罗斯的出海口等战略利益。俄罗斯不进行“绝地反击”那才怪呢!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从此会天下大乱。美俄也不会因此走向军事对抗,再次进行冷战,因为时代变了,全球化深入发展,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经济上“老死不相往来”,根本没什么联系,今非昔比。现在双方冷战的代价太大,可能性不大。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战略反击,而不是俄罗斯对西方发动全球攻势的信号,俄也无意这么做。普京总统与奥巴马总统已经就美俄关系和乌克兰危机通了四次电话,每次都要谈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商谈转圜之策。况且还有德国等欧洲大国在发挥斡旋和调解作用。双方都很清楚,制裁俄罗斯不会成功,俄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拨拉、孤立无援的小国。

正如美国学者布莱默在《纽约时报》撰文所言,关键是奥巴马政府无意承担“一个积极进取的外交战略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一点从美国处理叙利亚化武危机和伊朗核问题中可见一斑。况且奥巴马总统的支持率已经跌至40%以下,民主党还要考虑总统选举问题。相反,普京的国内支持率却因为果断处理克里米亚问题而狂飙至82%以上。

“解铃还须系铃人”。西方对目前出现的紧张局面需要作深刻的反思。要实现真正有效、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避免世界局势的大起大落,大国之间战略利益的平衡以及相互协调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