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相关问题说明
一 关于墓号的说明
丰镐地区的西周墓葬经历了大大小小若干次发掘,有的是发掘年份重合,有的是发掘地点重合。而笔者在综合所有发表的墓葬进行全面研究之前,需要对这些墓葬在墓号上加以区分,以免混乱。本书对于墓号的区分原则是:凡是原报告或简报中在墓号前已经加上年份等标识,并且很容易与其他墓葬相区别的,本书将沿用原有墓号;原报告或简报中在墓号前未加年份等标识的墓葬,则以尽量简洁的方式冠以年份、发掘地点或报告名称的头字,以示区分。
本书添加标识的墓号如下所示:
《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75]中报道的墓葬,本文在原有墓号前加上“84”,如M1,本文称之为“84M1”。
《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76]中报道的墓葬,为示区别,本文在原有墓号前加上“84普”,如M1,本文称之为“84普M1”。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的发掘》[77]中报道的墓葬,由于是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5年在张家坡发掘的,本文在原有墓号前加上“55”,如M2,本文称之为“55M2”。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78]中报道了一座墓葬,没有墓号,由于其发掘年份为1964年,本文称之为“64年清理的墓葬”。
《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79]中报道有28件西周铜器出土于沣西马王村车站以东的1座墓葬中,没有墓号,由于其发现年份为1963年,本文称之为“63年清理的墓葬”。
《西安丰镐遗址发现的车马坑及青铜器》[80]中报道的车马坑,简报中未写明编号,本文称之为“72~75年车马坑”。
《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81]中报道的2座墓,本文分别称之为“普渡村第一号墓”和“普渡村第二号墓”。
《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82]中报道的墓葬,出土了著名的“长囟盉”,本文称这座墓为“长囟墓”。
《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83]中报道的墓葬,本文在墓号前冠以“花园村”,如M2,本文称之为“花园村M2”。
《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84]中报道的墓葬,本文在原有墓号前加上“60”,如M101,本文称之为“60M101”。
《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85]中报道的墓葬,本文在原有墓号前加上“61”,如M106,本文称之为“61M106”。
《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86]中报道的墓葬,本文在原有墓号前加上“87”,如M1,本文称之为“87M1”。
《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87]中报道的墓葬,本文在原有墓号前加上“92”,如M1,本文称之为“92M1”。
《张家坡西周墓地》[88]中报道的墓葬,本文在墓号前加上“张”字,以示区分,如报告中的M1,本文称之为“张M1”。
其余简报或报告中的墓葬,原简报或报告已在墓号前加上时间、地点等标识,本文沿用之。
二 关于丰镐地区先周墓葬的说明
已有发现和研究表明,丰镐地区存在先周时期的墓葬。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先周墓葬有83SCKM1、83沣毛M1、67SCCM89等[89]。雷兴山以商式簋、粗把豆、直领小口罐、殉人、腰坑和殉牲等特征作为丰镐地区商末与周初遗存的区分标准,对以往学者归为先周时期的23座墓葬重新进行了判定[90]。实际上,从文王迁丰至武王克商仅有十三年的时间[91],以陶器的变化呈现出的阶段性对墓葬进行分期,时间刻度达不到十几年时间,因而很难将这段时间的墓葬与西周初期的墓葬严格区分开来。而从青铜器的形态和纹饰上看,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也是难以区分的。因而本书在行文中未刻意区分出先周墓葬,但不排除本书所划分的第一期墓葬中,有的年代可能属于先周时期。
[1] 镐京在文献中常称为宗周,宗周的“宗”含有宗庙的意思,同时,西周时期“祖文王,宗武王”,因而将武王所建的镐京称为宗周。详细论述可参见邵英《宗周、镐京与京》,《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第41~45页。
[2]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一系列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确认出丰邑遗址位于沣河中游西岸,东缘以沣河为界,西缘以灵沼河为界,北至客省庄村和张家坡村北,南至冯村、西王村。最近周宏伟先生根据文献中记载的丰、镐两京距离,将丰邑遗址指认为沣河西岸陕西户县秦渡镇滹沱村遗址(见周宏伟《西周都城诸问题试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9卷第1辑,第57~92页)。鉴于滹沱村遗址目前发现的西周遗存较少,本文仍将传统认定的、发现大量西周遗存的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至冯村、西王村一带看作最有可能的丰邑遗址,而周宏伟先生指出的滹沱村遗址的性质和内涵,尚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提供的资料来证实。
[3] 胡谦盈:《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第193~195页;胡谦盈:《丰镐考古工作三十年(1951~1981)的回顾》,《文物》1982年第10期,第57~6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第12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丰京遗址2012年考古调查与勘探收获》,http://www.kaogu.cn/html/cn/chuangxingongcheng/chuangxinxiangmu/2013/1025/31388.html。
[5]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6~29页。
[7]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15转66页。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考古学集刊》6,第123~142页。
[9] 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第12~22页;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第1~23页。
[10]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1] 胡谦盈先生在《三代都址考古纪实——丰、镐周都的发掘与研究》中据工作日记补述,1961~1963年沣西队在张家坡村南以及以西地区钻探出墓葬数百座;1983~1986年沣西发掘队在张家坡至大原村的高岗地上钻探出西周墓葬共计1500多座;中国考古网发布消息称2013年在大原村南和曹寨西北钻探出墓葬451座以上;加上历年来规模大小不等的发掘,西周墓葬总数合计应在2600座以上。
[1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徐炳昶、常惠:《陕西调查古迹报告》,“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4卷第6期。
[1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
[14] 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有时又称丰镐发掘队、丰镐工作队、丰镐考古队或沣镐队。
[15] 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调查团:《1951年春季陕西考古调查工作简报》,《科学通报》第2卷第9期。
[16] 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丰镐一带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1期,第28~31页。
[1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1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鄠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6期,第305~311页。
[19] 胡谦盈:《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第188~197页。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第457~502页。
[21] 王长启:《西安丰镐遗址发现的车马坑及青铜器》,《文物》2002年第12期,第4~14页。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3]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张家坡村西周遗址的重要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3期,第58页;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的发掘》,《考古》1964年第9期,第441~447转474页。
[2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1期,第20~22页。
[25] 赵永福:《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9期,第784~789页。
[26] 梁星彭、冯孝堂:《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年第8期,第413~415页。
[2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9期,第447~450页。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报告》,《考古》1981年第1期,第13~18转76页。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3期,第197~209页。
[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遗址1982年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5期,第19~28页。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第9期,第779~783页。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1期,第15~32页。这批墓葬中有的位于张家坡村,但简报中未说明具体是哪些墓葬,因而并不清楚这些墓葬是否即《张家坡西周墓地》报道的某些墓葬。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第10期,第895~909页。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1期,第974~983转964页。
[35] 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1951年春季陕西考古调查工作简报》,《科学通报》第2卷第9期。
[36] 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丰镐一带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1期,第28~31页。
[37] 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第8册,第109~126页。
[38]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第75~85页。
[3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鄠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6期,第305~311页。
[40] 胡谦盈:《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第188~197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1961~62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8期,第403~412页转415页。
[4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1期,第1~31页。
[42] 郑洪春、蒋祖棣:《长安沣东西周遗存的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2期,第1~6页转17页。
[4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9期,第769~777转799页。
[44] 郑洪春、穆海亭:《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博》1988年第1期,第3~5页。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第199~245页。
[4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陕西长安县沣西大原村西周墓葬》,《考古》2004年第9期,第39~44页。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西安市长安区冯村北西周时期制骨作坊》,《考古》2014年第11期,第29~43页。
[48] 《丰京遗址2012年考古调查与勘探收获》《2013年丰京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收获》,http://www.kaogu.cn。
[49] 《2014年丰京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新收获》,http://www.kaogu.cn。
[5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第457~502页。
[5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1期,第15~32页。
[53] 滕铭予:《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第204~229页。
[5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1期,第974~983转964页。
[5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5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5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1961~62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8期,第403~412页转415页。
[58] 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第256~286页。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第199~245页。
[60] 张长寿:《墙柳与荒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五》,《文物》1992年第4期,第49~52页。
[61] 张长寿、张孝光:《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六》,《考古》1992年第6期,第550~558页。
[62]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第7期,第32~35页
[63] 张长寿、张孝光:《井叔墓地所见西周轮舆》,《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第155~172页。
[64] 张长寿:《西周的葬玉——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八》,《文物》1993年第9期,第55~59页。
[65] 张长寿:《西周的玉柄形器——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九》,《考古》1994年第6期,第551~555页。
[66] 滕铭予:《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第204~229页。
[67] 李茜:《周原与丰镐西周陶器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
[6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69] 梁星彭:《张家坡西周洞室墓渊源与族属探讨》,《考古》1996年第5期,第68~76页。
[70] 白荣金:《长安张家坡M170号西周墓出土一组半月形铜件的组合复原》,《考古》1990年第6期,第559~562转568页。
[71] 李学勤:《论长安花园村两墓青铜器》,《文物》1986年第1期,第32~36页。
[72] 黄盛璋:《长安镐京地区西周墓新出铜器群初探》,《文物》1986年第1期,第37~43页。
[73]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74] 胡谦盈:《三代都址考古纪实——丰、镐周都的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1期,第15~32页。
[7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9期,第769~777转799页。
[77]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的发掘》,《考古》1964年第9期,第441~447转474页。
[7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9期,第447~450页。
[79] 梁星彭、冯孝堂:《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年第8期,第413~415页。
[80] 王长启:《西安丰镐遗址发现的车马坑及青铜器》,《文物》2002年第12期,第4~14页。
[81] 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第8册,第109~126页。
[82]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第75~85页。
[83] 郑洪春、穆海亭:《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博》1988年第1期,第3~5页。
[8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1期,第20~22页。
[85] 赵永福:《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9期,第784~789页。
[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第10期,第895~909页。
[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11期,第974~983转964页。
[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89] 张长寿:《沣西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2期,第22~2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纪略》,《考古》1984年第9期,第779~783页。
[90] 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
[9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第199~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