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总体目标
基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依据的分析框架设定,通过实证、比较研究,系统、充分地研究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关系和定价效率对比关系。根据结论,客观地评价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关系,深入、客观地讨论两个市场内在的效率对比关系,评价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对股票市场总体定价效率作用。同时,突出中国内地市场的期现货关系特征。
(二)具体目标
(1)揭示股指期货推出前后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关系的存在性及特征,并尝试原因解释,突出中国市场证据。
(2)实证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效应,尝试原因解释,突出中国市场证据。
(3)实证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信息传递关系,分析两者信息效率客观联系,并将两者信息传递关系分为非同步和同步交易时段进行研究,突出中国市场特征。
(4)实证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含量对比关系,揭示在定价过程中两者的效率对比关系,突出中国市场证据。
(5)实证股指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在现货市场价格模拟外推精度上的优劣关系,以完善和夯实关于两者信息效率对比关系的结论,使结论更为严谨与完整,突出中国市场证据。
(6)实证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关系,揭示两者在市场运行效率上的对比关系与特点,突出中国市场证据。
(三)研究内容
紧扣研究目标,本书拟研究内容为:
(1)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与评价,对本书的理论基础、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的设定、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相关概念的界定、必要的研究数据及资料说明及创新之处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拟将具体实证研究内容在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关系与定价效率对比关系分类基础上分为六章。各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描述如下。
(2)第二至第三章研究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关系。首先,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和模型实证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现货市场整体波动变化的特征,揭示股指期货推出后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其次,在讨论结果过程中对上述结果的分析方法提出质疑,创新性地提出将上述实证结果与在非股指期货因素影响下现货市场波动变化特征进行对比的思路与方法,即讨论其他宏观因素、重大事件的冲击是否同样能够解释在股指期货推出时点前后的现货市场整体波动特征,以期更为客观和辩证地评价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关系存在性及其原因,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分析多市场结论比较基础上的中国市场特征。
(3)利用多市场证据,多角度实证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效应的存在性及表现方式,借助已有文献结论分析实证结果的原因,客观评价股指期货在此问题上与现货市场的关系,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分析多市场结论比较基础上的中国市场特征。
(4)第四至第七章,研究定价效率对比关系。将定价效率对比关系又分为信息效率对比关系与运行效率对比关系两个方面。四至六章为信息效率对比关系的实证研究。第四章在对相关金融市场效率理论进行必要探讨基础上,利用多市场数据,多角度比较实证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信息传递关系,以及定价信息在两个市场的传递方向,并将信息传递关系实证研究创新地分为非同步与同步交易时段两部分,客观评价两者关系,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分析多市场结论比较基础上的中国市场特征。
(5)第五章利用多市场数据,多角度比较实证股指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具体信息含量对比关系,说明两个市场在定价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地位,即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具体效率对比关系。从而评价不同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在此关系上的特征,并试图解释其原因。
(6)第六章利用多市场数据、多角度对股指期货价格序列与现货价格序列在现货价格外推上的能力优劣关系进行检验,从而完善与夯实四、五章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分析多市场结论比较基础上的中国市场特征。
(7)第七章在对流动性理论进行必要探讨基础上,利用多市场数据与多角度实证检验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运行效率对比关系特征,通过对所选择的流动性指标的分析,评价两个市场在运行效率上的对比关系特点,并试图分析其原因,同样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分析多市场结论比较基础上的中国市场特征。
(8)第八章总结主要结论,提出一定具有针对性的观点,并提出本书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继续研究的内容。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拟研究的内容都是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的微观内在特征,相对而言,从研究难度、研究方法及创新角度看,有以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本书相关理论与已有实证研究成果的正确理解、深入研究与评价并进行合理的发展和应用,是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说服力的基础。这是本书最为重要的基础和重点。
(2)比较分析基于股指期货推出时点分段和推出同期宏观经济因素及重大事件分段的现货指数波动性实证结果差异,客观评价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性变化特征,是本书的创新点与难点,需对不同市场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背景及重大事件进行大量研究并熟悉它们,以提出具有科学依据有说服力的分析结论。
(3)到期日效应、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流动性对比关系的实证方法选择及结果分析,由于方法众多且结果存在差异,如何根据可获得数据进行合理的方法选择以及差异结果的解释都是拟攻克的难题。
(4)非同步交易时段和同步交易时段股指期现货信息传递关系,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非同步交易时段信息传递关系的研究是本书的一个创新点,在实证方法选择、改进与创新上也是一个难点。
(5)针对课题所分析各种股指期现货市场关系,在对比海外市场基础上突出并客观地描述中国市场特征是本书的一大创新和重要任务所在。
(6)金融时间序列实证分析结果检验方法、模型选择、样本数据极为敏感。因此,为使结论讨论更为充分、客观和更具说服力,本书贯穿始终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就是所有实证分析中的检验方法、模型的正确和合理选择与设定,以及多角度分析比较方法的使用。这需要对金融领域已有的实证检验方法、模型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握。同时,本书拟使用多个市场的样本数据,而样本数据的选择、获得、质量与使用直接关系到关键结论的得出,因此,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正确使用是本书的又一关键环节。
二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拟使用的研究方法
本书拟采用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借鉴并综合金融时间序列计量分析的最新进展,以及国内外已有文献中使用较为成熟、得到普遍认可的检验方法与模型并做必要的改进。本书各种实证方法选择和多方法的同时使用遵循使结论更为可靠的原则。此处对主要方法进行简要阐述,具体内容在相关章节中详细描述。
(1)在波动性度量相关研究中综合了收益率、Garman-Klass方法、“已实现”波动率以及GARCH模型族的应用,尤其是GARCH模型族的成熟与灵活应用,并拟使用Chow检验思路设定虚拟变量引入波动率研究中,以研究波动性指标的结构变化问题。
(2)在波动率分段比较过程中,使用非参数方法与传统相等性统计量结合的推断方法,使结论更为可靠。
(3)在信息传导机制相关研究中综合了多元回归模型、VAR模型、VECM模型使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引导关系检验。
(4)在信息含量研究中综合了GS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等。
(5)在外推能力检验中综合比较普通ARMA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方法分析股指期货价格序列与现货指数价格序列对现货价格的外推效果对比关系。
(6)在流动性研究中综合了传统的成交量、成交金额指标比较分析法,同时,从方差比率、即时成交成本模型、市场深度等角度来度量和对比两个市场的流动性。
(7)本书研究所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除流动性研究数据外,为保证研究的完整性以揭示每个时点上(短、中、长期)的股指期货与现货价格关系,各关系研究均使用日间和1分钟、5分钟高频日内数据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但为节约篇幅,在结果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报告以1分钟数据实证结果为主。同时,对数据进行步长统一和分段并提出依据。
(二)技术路线
综合以上表述,本书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