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而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然后又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战败国的历史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争的废墟上,一分为二的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联邦德国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且还凭着其强大的民族意志力,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洗刷了侵略战争的耻辱,重新回到西方强国的世界秩序之中;而民主德国也称得上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重新统一之后的德国不仅是欧盟体系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是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中不可或缺的国家。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德国如此强大的综合国力?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是什么?曾经历了历史发展断层的德国又是如何重构的?关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答案。有人认为德国是一个具有思想深度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德国是思想家、诗人和作曲家的摇篮,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弗里德里希·席勒,到歌德和海涅;从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到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施特劳斯、韦伯、梅耶贝尔,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也有人认为德国是盛产科学家、工程师和技师的国家,科学巨擘爱因斯坦、生物化学的创始人费希尔、著名化学家拜耳、物理学家赫兹、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等都是德国人。无论从何种角度,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德国是一个制造王国,其登峰造极的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享誉世界,“德国制造”产品成为品质、品牌和品位的代名词,由此形成的商标、品牌和口碑已成为德国经济的基石。
而锻造“德国制造”的就是德国各行各业中各种类型的企业群体。在德国的每一产业部门都有引领时代潮流的众多企业,其中有百年老店,也有后起之秀;有庞大的跨国综合企业集团,也有大量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中小型企业;有家族企业,也有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企业的“名”和“牌”、产品的质和量,都是德国经济所独有的。在全球化的时代,西门子和博世、奔驰和宝马、阿迪达斯和阿司匹林……如此熟悉的公司、品牌和产品已经无所不在;德国企业制造和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品牌的汽车、化学制品和药品、各种高精尖的机械和用具,以及服装和饮料等各种日常用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东西。但是我们对于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德国企业的了解却是泛泛的,远不及我们对于其成果的享用程度。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和理论界关注更多的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模式和经验,而对于德国的企业模式和经验的认识更多的是当作德国特色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美日模式之外可供比较的一个参照。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提及最多的是德国的中小企业以及合作资本主义中的卡特尔和国际化大企业。但事实上,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工业化国家,德国企业的发展路径是独具特色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又一种模式,对于同样处于制造经济阶段的中国企业可以提供更加直接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有关“德国制造”和德国企业的有关资料和例证,但由于语言的障碍,无法直接利用德文文献而扼腕叹息。近年来,由于一直在关注“德国制造”的问题,搜集了不少相关的中英文资料和文献,对于德国企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理性德国人背后所蕴涵着的那种“企业家精神”,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所欠缺的。
而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有关德国企业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所撰写的德国企业史专著,这对于德国经济史和企业经营史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有感于此,著者怀着向同行讨教和学习之心,试图写一本较为全面的关于德国企业史的论著,那就是要把德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路径、经验模式和特点,以及典型企业的成长故事和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权当抛砖引玉了。
本书以德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史、企业经营史的理论逻辑和思维框架,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基础,对德国企业的发展和演进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解剖,力图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阐述德国企业的兴起、发展和演进,分析德国企业家的成长和困惑、德国企业的发展特点,以及管理模式和组织制度的变迁,探索德国企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教训、德国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本书正文共有八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对德国企业史进行历史、现实和理论分析。
第一部分是对宏观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包括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分析德国工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民族统一问题、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企业的兴起、发展、壮大、扭曲和重新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也论述了德国企业家群体的兴起和构成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章的内容,主要对德国的主要产业,如钢铁和机械制造、铁路和金融行业、化学制造业、汽车工业,以及电气和电子制造业进行历史分析。其中第二章主要分析铁路建设背景下,铁路企业、钢铁企业、金融企业、机械制造企业等领域的发展和演进,着重对四个企业案例,包括百福公司、德国曼集团、通快集团和蒂森钢铁集团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章主要分析化学制造业的崛起,以及化学企业在经营模式和组织制度方面的曲折发展过程,对化学制造业中的三大企业集团——巴斯夫、拜耳和赫希斯特进行案例研究。第四章主要阐述德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德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其获得成功的各种条件和经验,对戴姆勒·奔驰集团、宝马集团和大众集团进行重点研究,概括了“德系汽车”品牌的特点和发展优势。第五章主要分析德国的电气、电子和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更替,以及在多次产业转型过程中,传统电气制造企业是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摸索前行的。着重剖析了西门子集团、博世集团、德国电信集团,以及信息行业的小企业“小红伞”公司。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第七、第八章的内容,主要从产业和企业的外部条件和因素方面分析和论述德国企业的发展特点、组织制度的变化,以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说明企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制度变迁的产物,成功发展的企业有其内部的自然演进和发展规律,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结合体,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所在,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德国企业史研究的总结和思考,希望德国企业发展的成败得失成为中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面镜子,促使中国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创造”或“中国智造”的核心力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