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内容结构
全书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交代写作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邻避风险知识的生产,借此进行文献回顾,提出本书的研究主旨。第二部分从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对邻避行为、邻避情结的生产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使用典型案例和历时性分析方法解释多元主体参与下的邻避冲突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学习机制。第三部分从第五章到第七章,探讨邻避决策困境和源头治理邻避冲突的政策路径,提出以完善决策稳评体系与方法为手段的治理思路。
在第一章里,通过具体数字和案例统计说明中国大陆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以及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地区一样,正全面迈入邻避时代。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给全社会带来了困扰,其不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着社会稳定。当人们渴望摆脱邻避困境的时候,知识界适时地做出了回应。从风险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国内邻避研究具有显著的社会嵌入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风险状况是邻避知识生产的源泉。邻避知识数量的增加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和各类基金等外部条件的支持,而研究者自身素养、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研究思路与逻辑等内在因素影响着知识的质量与水平。整体上看,有关邻避知识的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院化”为主,生产目的以政策回应为主,理论概括为辅,生产方法以文献提炼为主,缺乏大样本、多案例库的经验支撑,产出效率虽高,但创新点少且增长乏力。本章提出,未来的邻避议题研究需要克服学科间的分散性和话语体系的碎片化障碍,不断增加中国“元素”,用更多本土化概念、论断和理论为世界风险治理贡献更多的智慧。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邻避行动的社会生成机制和邻避情结的影响因素。本章以个体为分析单位,站在居民的立场上揭示他们的邻避动机和社会心理。本章认为,邻避行动既非居民的情感宣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不同类型的邻避行动有着迥异的生成机制。经济理性、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三种行动逻辑分别主导着污染类、风险集聚类、心理不悦类三种典型邻避行动的生成过程。而社区压力与从众心理、社会信任缺失与无效的风险沟通,以及居民过度的风险想象等社会心理与文化因素的联合作用,让孤立的邻避行动演化为群体性邻避冲突成为可能。居民的邻避情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反对性态度、二是心理接受距离、三是搬迁意愿。其中,多数居民的邻避态度坚决,心理接受距离较远,而搬迁意愿不太强烈;在影响居民邻避情结产生的诸多因素中,邻避设施的健康威胁、风险的长期性和居民对设施带来的收益判断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另外,性别差异、年龄大小和知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居民的邻避情结。
第三章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阐述邻避冲突形成的内在机制。在这一章里,通过核电站备选厂址的案例,分别讨论了邻避抗争的驱动力和邻避议程的设置过程,借此展示中国式邻避的独特之处。研究表明,一个由“价值-理性-权力”构成的复杂交互链条推动着邻避冲突事件的不断发展,事件的走向为这种力量所主导。在其中,不同行动者在其价值观指引下对核电站选址问题进行着迥异的性质认定,为后续的行动提供基调和必要的情感准备;而行动者在其理性权衡下做出的行动策略又起到了再平衡的作用,最终权力间的相互制约性运作对整个邻避事件的结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案例分析还显示,在中国大陆与核能开发有关的邻避冲突大多源自原有核能政策的垄断。民间群体想要打破政府对议程设置的垄断局面,必须经历核能政策垄断与“混合式”议程设置,公众议程的发起与新议程形象的建立,议程议定场所的选择与管辖权的争夺,议程的扩张与政策垄断的破坏,及“机会之窗”与“焦点触发”,最终将自己面临的困境清晰地呈现给政策的制定者。
第四章详细讨论了邻避冲突中的社会学习机制。从公众的个体学习、政府厂商的应急学习和媒体的组织学习三个方面以主动与被动、创新与模仿作为维度,区分出风险社会学习的四种类型。通过2007~2014年七个历时性的案例比较发现,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在有关风险知识、话语权威及其社会关系的生产与保持的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进步,同时负面的、消极的社会学习机制也在逐步固化,这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矛盾消解和社会风险源头治理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努力改善风险的社会学习,增加社会学习的反思性和创新性,力促重大决策的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政策落地,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五章聚焦邻避冲突在决策阶段的困境,以源头治理为目标提出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解开邻避“死结”的切入点。本章认为,当前“邻避”冲突管理的决策困境主要表现为决策问题表述不清楚、决策依据标准不一致、决策价值冲突不妥协以及决策参与地位不平等。而政府在邻避设施项目决策中权力过分垄断、技术评估的不确定性、营运企业在风险—收益上的估算困难和公众对邻避设施风险的误解,则是造成上述决策之困的关键原因。这就要求包括政府、技术专家、营运企业和公众等在内的有关各方,在邻避设施项目决策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加强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从而有效地解决现实的管理困境。开展重大决策稳评恰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对国内稳评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发现,各地稳评政策存在着政策目标偏离、政策主体权责模糊、政策客体不明晰、政策制定的法制化水平不高、政策流程的系统性不强、政策手段的可操作性差等问题。而实地调查则显示,当前的邻避设施决策稳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以及理论指导等多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和优化。
第六章指出完善邻避设施决策稳评的关键环节是厘清决策风险评价体系的关系谱系并做好风险评价的政策衔接。本章认为,在风评体系中,经济评价、安全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稳定评价虽然功能各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经济风险评价是基础,安全风险评价是保障,环境风险评价是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是归宿。尤其是决策环评和决策稳评,二者紧密联系又不能相互替代,推进邻避决策“环评”(环境风险评价)与“稳评”的顺利对接非常必要。重大邻避设施决策风险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生存不确定性的认识升华和价值演进,现实风险的类型及威胁程度影响着人们决策价值的选择方向与转换方式,从开发主义始,历经科学主义和生态环保主义,最终演进到包含环境正义观和后物质主义在内的邻避主义。
第七章结合中国邻避冲突的特征、机理和后果,给出了决策稳评的可行性体系架构与可操作性方法。在机制完善上,本章提出以结构化风险识别与风险链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的辨识机制,以定量分析的风险链客观风险估算与定性分析的主观建构风险水平相结合的方法完善风险等级的研判机制,以阻断风险链为核心完善风险的防范机制。在路径优化上,构建一个理想型的“稳评”公众参与流程。通过前期准备、预备工作坊、公开讨论、焦点讨论和报告回应五个环节细化公众参与“稳评”的方法,运用多次政策辩论与循环的过程,达到意见表述、立场阐明、弥合分歧并最终形成有效共识的评估目标。本章还给出了一个评价稳评运行效果的综合指标体系,兼顾稳评的过程和效果两个维度,采用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相互印证的设计思路,对稳评的组织、参与、准备与实施等环节的民主化程度进行质量评价,对稳评所产生的决策效应、公众效应和社会效益等实际效果的科学性进行量化分析,以期实现“以评促建”的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