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导言

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节点,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后两次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战似乎黯淡了许多,或许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关注较少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将一战的研究置于北洋军阀史研究的框架内,未能客观阐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中国在一战中的外交,也很容易被简单视为北洋卖国外交。一战外交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相对较少的领域,虽然主要的线索和节点都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成果,如对中国参战的研究,对巴黎和会的研究,对“二十一条”的研究等,但与一战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相比,其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学界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中国不应该在美国特别是日本的威胁利诱下参加这场战争。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成了帝国主义分赃政策的牺牲品。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观,开始肯定中国的参战,认为中国的参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是有失有得。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可以认为,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可以说由此发端。在参战问题上,改变了以往从府院之争等国内政争的角度对中国参战问题的考察,开始从中国参战的外交决策本身去思考这一问题。这种跳出国内政治史研究框架而重新思考一战外交的思路,正逐步为学界所关注,并开始吸引更多学者反思北洋外交。有的研究已经跨出了区域史的视角,提出了国际史研究的口号,以中国参战华工为主体,探讨一战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本研究以中国在一战时期的外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考虑国内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下,主要关注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及执行者对一战中国外交方针的设想及运用。在全面爬梳外交档案的基础上,弥补以往研究的缺失,整体考察中国的一战外交。具体而言,在充分吸收借鉴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从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到中国内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最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本研究重点在于系统梳理中国一战外交的脉络,在国内政局急剧动荡的情形下,面对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阵营时,中国外交如何取舍,多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尽可能将对美、俄、英、法、日、德等国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综合起来进行论述。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内政与外交的互动关系。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内政与外交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也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

作为内政与外交互动的案例之一,列出专门章节探讨国民外交运动。国民外交运动在此时期蓬勃发展,普通民众是如何参与国民外交运动的,其对中国的一战外交发挥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这将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难点。

在具体论述中国与不同国别的外交时,特别关注对日外交。中国的一战外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日。一战时期是日本侵华政策形成的重要节点之一,考察一战时期日本侵华方针的渊源与变化,有助于从长时段认识日本的侵华政策,剖析其本质。

本研究依照一战发展的历史脉络展开,以中立、宣战、参会为三个关键节点,构成研究的基础框架。在上述三个节点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具体外交方针的出台,考察其背后内政与外交之互动关系。在研究中注意不同的外交方针因国别不同、实施人不同而出现的变化。外交史研究首先要注重一手外交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中国的一战外交涉及美、英、法、德、日等国,尽可能收集这些国家事涉中国的外交档案属于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中国自身的外交档案虽然便于利用,但由于数量浩繁,前期的阅读和筛选亦属基础性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