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19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术期刊新媒介应用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张夏恒

摘要 本文通过对学术期刊媒介融合文献进行研究,梳理现有的研究现状,挖掘相关的研究趋势。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为数据来源,通过关键词检索,共获取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研究文献261篇,在此基础上,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众数、频率、相关性分析,围绕文献主题、期刊、作者、媒介类型等内容展开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研究呈现增长趋势,研究领域不断细化,但高产作者较少,合作频率较低,研究深度仍有待加强;科技期刊较多,研究多聚焦表征层面,多媒介融合研究偏少。在以后的研究中,建议增加对人文期刊的研究,并与科技期刊进行对比分析,还应关注细分领域研究、多媒介或全媒介研究以及媒介融合传播研究。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新媒介 媒介融合 网站 微信 微博

Research on New Media of Academic Journal: a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media converg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t is helpful to sort out the existing research status and explore the related research trends. Using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CNKI database as data sources, and it got a total of 261 articles through the keyword search. By means of analysis of the mode and the SPSS21.0 statistical software, it done the frequency correlation, around the theme, literature periodicals, authors, media type content a nalysis.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nverg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field of research has been refined. However, there are few high yield, low frequency of cooperation, and the depth of the research is still to be strengthened, mor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journal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multi media convergenc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research,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humanities journals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it should be compared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anls.

Keywords Academic Journal, New Media, Media Convergence, Website, WeChat, Weibo

一 引言

媒介融合是当今世界传媒行业的通用词汇。“融合”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叉点,实现了媒体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力互动。Jenkins H.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731-733.我国新媒介研究聚焦传统媒介转型、媒介融合等重要研究主体付玉辉.2014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5(1):35-46.,媒体融合方向是“全媒体”谷虹.报业与广电融合发展的四个阶段——南都全媒体集群与广电合作的实践探索[J].新闻记者,2012(3):31-36.,是互联网思维下重构一个融合媒体产业的生态系统。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归属于“互联网+”与传统纸质期刊的结合,属于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的范畴。核心期刊办刊水平较高,用户群体认可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因而本文在获取数据来源时,选择从CNKI中选取CSSCI来源期刊作为数据源,其中不包括CSSCI扩展来源及辑刊。在检索文献时,选取“学术期刊”“期刊”“网站”“OA”“微博”“数字出版”“优先出版”“App”“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微信”“出版平台”“媒介融合”等关键词,剔除与学术期刊新媒介无关的文献,共获取期刊论文261篇。检索时间截止到2017年2月28日。学术期刊新媒介研究较多关注新媒介应用方面,尚未有文献对学术期刊近十年来新媒介的研究进行梳理,及总结学术期刊媒介研究发展脉搏与研究趋势。学术期刊在新媒介应用与研究逾十年,对学术期刊新媒介研究进行综述已具备充足的研究基础、素材与分析对象。本文通过挖掘学术期刊近几年在媒介融合方面的研究状态,以期弥补现有的研究缺失,有利于对学术期刊新媒介研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已有的研究特点,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 研究数据分析

(一)文献年代分布分析

文献年代分布状况能够系统解释学科领域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辅助了解与把握该研究领域发展历程,解释其发展趋势。查先进,曹晨.近20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 54(20):6-10.经统计分析,国内学术期刊媒介融合文献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媒介融合研究可大致分为三阶段:起步阶段(2001~2005年),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的研究开始出现,年发文量极少,单年仅1篇或2篇,媒介局限于网站,且尚未引起关注;初期发展阶段(2006~2010年),年发文量呈现增加趋势,并于2010年达到峰值,即11篇,研究媒介类型逐渐增加,2008年与2010年分别出现三种新媒介研究成果,逐渐引起业内学者关注;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无论文献数量,还是媒介种类与研究领域,均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相关研究逐步深入,研究领域逐步细化。

图1 央视新媒体探索的四个阶段及其演进脉络

图1 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元律

图12001~2017年国内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研究文献分布情况

(二)作者分析

1.高产作者分析

经统计分析,文献涉及(仅统计第一作者)206位不同作者,发文最多的是程维红,统计周期内共发文9篇。此外,赵文义、冀芳、徐会永发文也较多,分别发文5篇。根据洛卡特定律,当某领域发表1篇成果的作者百分比达60%左右时,其核心作者群即形成彭希羡,孙霄凌,朱庆华.国内社交网络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2, 30(3):414-418.,而国内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发文量1篇作者百分比高达83.98%,这说明其核心作者群远未形成。再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其中是统计周期内最高产作者发文量孙雨生,仇蓉蓉,黄传慧等.国内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进展:研究力量和知识基础[J].情报杂志,2013, 32(12):175-182.,得出该领域m≌2.247,即核心作者最低发文2篇。由表1可知,高产作者共33位,占总量的16.02%,累计发文88篇,占总量的33.72%,小于普莱斯定律的标准,即50%[6],这说明该领域处于发展初期,高产作者较少,研究深度仍有待加强。

表1 2001-2017年国内学术期刊文献作者发文分布

2.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合作对提高科研成果含金量、降低科研难度、提升产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林菡密,孙绍荣.2001-2010年基于CSSCI的行为经济学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1, 31(5):92-97.合作度与合作率是衡量作者合作状况的两个文献计量指标。其中,合作度指的是篇均作者数,说明合作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难度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期刊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对《情报科学》的解读[J].情报科学,2009, 27(2):166-174.;合作率指的是合著文献占文献总量的比重。经统计分析,学术期刊媒介融合作者合作度与合作率分别为2.45和0.655。可见,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研究有一定合作规模,合作较为普遍,但整体合作规模仍偏小。

经统计分析,独作的研究成果共有90篇,占比为34.48%;合作成果较多的是2人合作、3人合作与4人合作,分别有64篇、51篇与31篇;合作人数最多的有8位作者,此外有的成果还有7位作者、6位作者。从合作关系的稳定性看,以高产作者程维红为代表的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严谨、王应宽、方梅研究团队合作频率最高,合作次数共有8次;其次是以吉海涛为代表的吉海涛、郭晓亮、郭雨梅、景勇研究团队与以冀芳为代表的冀芳、张夏恒研究团队,合作频率也较高,合作次数均分别有6次;此外,还有其他几个研究团队合作关系也较为稳定,如以马爱芳为代表的马爱芳、王宝英研究团队共合作4次,以黄雅意为代表的黄雅意、辛亮、黄锋研究团队和以徐会永为代表的徐会永、岳金霞、修荣荣研究团队均共合作3次。整体上,合作频率普遍较低。

(三)期刊分析

经统计分析,文献一共刊发在22种学术期刊上,且刊发期刊较为集中。刊发文献最多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共刊发91篇文献;其次是《编辑学报》,共刊发63篇文献;此外,《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刊发文献也较多,分别有36篇、20篇。这4种期刊总发文量为210篇,占比为80.46%。剩余18种期刊发文量较少,在统计周期内发文总量少于10篇,且年均不到1篇;其中9种期刊仅刊发了1篇文献,4种期刊仅刊发了2篇文献。整体上,期刊发文数量呈现两极化分布状态。

按照CSSCI期刊目录的学科分类,上述22种期刊分别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高校综合性学报、综合性社科期刊。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期刊有10种,发文总量为237篇,占比为90.8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的期刊有7种,发文总量为17篇,占比为6.51%;高校综合性学报的期刊有4种,发文总量为6篇;综合性社科期刊的期刊有1种,仅刊发1篇文献。整体上,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刊发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期刊。

(四)主题分析

在媒介类型方面,文献涉及的媒介类型最多的是网站,有58篇;其次,微信(含微信公众号)与数字出版也较多,分别有53篇、49篇;此外,OA、微博、App方面也有一定的文献量,分别是31篇、20篇、13篇;优先出版、社交网络、数字平台、出版平台、网络论坛、电商平台发文量极少,年均尚不足1篇。以媒介融合为主题的文献也较多,有30篇。从近5年文献(从2012年起)看,微信的文献最多,有53篇;数字出版的文献其次,有43篇;网站、OA、微博、App也有一些文献,分别有28篇、20篇、18篇、13篇;其他类型的媒介成果偏少。可见,以网站为主题的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研究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微信、数字出版、微博、OA、APP是近5年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从媒介融合角度切入学术期刊研究,也是近几年的热点之一。

在文献研究的内容方面,研究学术期刊媒介发展与应用现状的文献数量居多,共计有73篇,大致会涉及发展现状、应用现状、建设现状等。关于学术期刊媒介运营模式方面的文献数量也较多,共有33篇,内容涉及运营模式、服务模式、运营策略等。关于学术期刊媒介编辑与出版方面的文献也较多,共有21篇,涉及出版工作与模式、编辑工作与方式、出版时间与质量等。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也受到较多关注,如媒介传播方面(12篇)、影响力方面(9篇)、评价方面(9篇,包括评价指标、论文评价、满意度评价、质量评价等)、版权方面(8篇)、功能方面(7篇)、营销方面(5篇)、虚假网站方面(5篇)、技术方面(4篇)。此外,文献还涉及作者队伍建设、审稿、增值服务、费用与价格、期刊栏目、社区服务、文案、下载量、引证、界面设计、约稿、远程校对、影响因子等方面。

在文献研究的期刊类型方面,研究科技期刊的文献共有149篇,占比为57.09%;并未区分科技期刊或人文期刊,直接将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有90篇,占比为34.48%;研究人文期刊的文献仅有22篇,占比为8.43%。科技期刊一直被业内关注,研究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文献一直较多,而人文期刊的研究成果偏少。

三 研究主题及其演化

新媒介是与数字技术及网络相关的传播媒介。媒介融合的本质是互联网革命,也是互联网+期刊的产物。数字化全面解构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兴数字传播平台的出现,倒逼学术期刊必须主动拥抱与面对数字化浪潮。张耀铭.学术期刊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4):1-6.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归属于“互联网+”与传统纸质期刊的结合,属于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的范畴。从网站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两微一端,都是期刊数字化的典型表现,也是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的载体之一。国内学术期刊新媒介应用的形式主要有网站、微信(含微信公众号)、数字出版、OA、微博、App等。

(一)学术期刊网站研究

学术期刊与网站媒介融合的文献可追溯到2001年,赵大良等(2001)提出了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规划与设计研究。随后几年,研究文献不多,每年仅1篇或2篇,该状态一直持续到2009年。该阶段,文献内容多以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应用现状、运营为主。如,钱国富和涂颖哲(2004)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网站建设进行了调查钱国富,涂颖哲.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 48(4):94-97.,马爱芳等(2005)对我国地理学类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状况进行调查马爱芳,张安定,王宝英.对我国地理学类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 16(4):510-513.,程维红(2006)对中外农学期刊网站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程维红.中外农学期刊网站现状调查与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 17(6):1120-1124.,刘飚等(2009)对国外科技期刊网站进行了调查刘飚,邢飞,徐威.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3):479-483.;个别文献还研究了学术期刊如何自建网站骆满生,王亨君,袁晓萍.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的步骤与注意事项[J].编辑学报,2002, 14(2):135-136.、学术期刊网站发布的专业网络新闻甘可建,林志祥,钟均行.中文医学期刊网站中发布专业网络新闻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7, 19(2):110-112.、学术期刊网站的评价郑文晖.基于链接分析的医学类核心期刊网站的评价和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 18(2):283-286.等。

自2010年起,学术期刊网站媒介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2010年的文献最多,有9篇;2014年的文献最少,有3篇。从研究内容看,仍以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应用、分析、运营为主,如我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运营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运营状况的问卷调查[J].编辑学报,2010, 22(3):257-259.、我国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现状王媛,杨聚祥,刘永昌等.我国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现状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0(7):32-34.、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刘金铭.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6):807-811.、我国生命科学类SCI期刊国际化网站建设张静.调查研究5种中国生命科学类SCI期刊国际化网站建设调研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 32(12):16-21.、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网站建设陈松青,牛勇.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 1(7):30-33.。该阶段,研究领域细化、研究面逐渐扩散,也出现了网络影响因子刘英.科技期刊网站网络影响因子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0(11):66-67.、口碑效应张玉琳,毛蜀,张昊等.期刊网站的口碑效应[J].编辑学报,2010, 22(6):527-529.、影响力刘虹,孙建军,郑彦宁等.CSSCI来源期刊的网站影响力分析[J].情报杂志,2012, 31(4):5-8.、主页设计李博,程琴娟.国外科技期刊网站主页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12):1486-1490.、网站广告杨珠.我国化学工业类中文核心期刊网站广告的现状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 26(2):150-153.、传播效果韩飞飞,王国燕,周荣庭.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对比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7):57-60.等研究,2016年则较多关注非法网站及假冒网站方面黄锋,黄雅意,辛亮.科技期刊假冒网站的防范和打击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7):739-743.  汪勤俭,冷怀明,吴培红等.关于科技期刊防范假冒网站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6, 28(2):167-169.  马爱芳,王宝英.中文科技期刊非法网站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4):401-408.

(二)学术期刊微信研究

学术期刊与微信(含微信公众号)媒介融合的文献可追溯到2013年,其中又以微信公众号居多。伴随微信应用的普及,学术期刊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媒介方面的文献也逐年增多。2013年仅有2篇文献,2016年多达24篇,增长速度仍未衰减。学术期刊微信研究文献以开通状态、应用、运营、建设、传播为主,研究对象以科技期刊居多,如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现状马爱芳,赵建梅,王宝英等.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5, 27(5):481-484.、我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现状钱筠,郑志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编辑学报,2015, 27(4):379-383.、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应用现状徐小明,董燕萍,杨扬等.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提升策略——基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开通情况的分析[J].编辑学报,2016, 28(5):478-481.、我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王宝英.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1):85-93.,也有个别文献分析了人文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应用情况,如新闻传播类期刊胡沈明,胡琪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研究——以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62-67.、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冀芳,王召露,张夏恒.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基于533种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与607份问卷的调研数据[J].科技与出版,2016(11):75-81.、CSSCI来源期刊冀芳,张夏恒.CSSCI来源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及优化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7):756-762.。在运营方面,主要有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郑辛甜,毛文明.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5):667-670.、微信订阅号的运营推广张学颖,罗萍.科技期刊微信订阅号的规划设计与运营推广[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48-51.、运营指标与模式周华清.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指标与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12):1289-1294.  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24-531.、运营中的优势转化刘星星,崔金贵,盛杰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的优势转化及实践盲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2):207-211.。在传播方面,主要有传播模式余朝晖.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传播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6):112-114.、传播效果赵文青,宗明刚,张向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分析与运营对策——以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2016, 24(3):92-95.、传播力谭潇,刘尚昕,时秋宽等.《中国心血管杂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及传播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7):715-721.、传播特点廖艳,魏秀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适宜应用形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5):503-508.、传播策略余溢文,陈爱萍,白林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及案例研究——以《同济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编辑学报,2015, 27(4):388-391.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也是研究焦点之一,共有6篇文献,内容涉及影响力研究冀芳,张夏恒.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研究——基于5种CSSCI来源期刊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6, 35(4):147-151.、影响力评价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5):655-660.等。此外,文献的研究内容还涉及远程校对史春薇,陈平,王亚新等.3G时代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实现远程校对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1):150-151.、编辑方式吴彬,丁敏娇,贾建敏等.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5):661-663.、交流平台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5):664-666.、出版赵文义.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相关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5(3):144-148.、作者队伍建设李金丽,王薇.微信平台与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8):901-905.、用户思维构建彭广林.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思维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5(9):62-64.、文案陈玲,徐亟,杨驰等.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文案的撰写分析——以《中国中药杂志》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6):20-23.、增值服务顾艳,赵俊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12):1285-1291.、公众号评价冀芳,张夏恒.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7):78-81.、使用问题张晋生,李晶.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出版,2016(14):27-29.、满意度评价张夏恒,冀芳.大气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满意度评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 28(1):147-52.。虽然学术期刊微信媒介研究时间较短,但是研究领域较广,研究内容较为丰富。

(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文献可追溯到2010年,随后逐年增多,增长趋势持续到2014年,并达到峰值,即18篇,随后呈下降趋势,在2016年减少至4篇。文献的研究多聚焦在数字出版现状、版权、问题、编辑工作等方面。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方面,研究对象以科技期刊居多,如综合型科技核心期刊陈玲,徐亟,杨驰等.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文案的撰写分析——以《中国中药杂志》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6):20-23.、农业科技期刊周桂莲,杨智全,华千勇等.农业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1):155-158.、科技期刊张春军,董凯.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1(8):75-76.等。在版权方面,依旧以科技期刊居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版权问题调查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版权问题调查[J].编辑学报,2012, 24(6):589-591.、版权保护陈凤兰.数字环境下科技期刊的版权保护与版权运营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1):42-45.、版权协议使用唐莉芳.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版权协议使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出版,2016(13):48-50.、合作版权周玲玲.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版权实践策略[J].编辑学报,2014, 26(3):253-257.、电子文档版权信息谢文亮,王石榴,廖颖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中电子文档版权信息的标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8):1021-1025.等。在编辑工作方面,文献研究内容多围绕期刊编辑,如编辑职能与工作方式转变顾凯,邹栩.数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职能、工作方式转变及自我调整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 23(3):499-501.、期刊编辑的新要求陆宜新.数字出版时代对期刊编辑的新要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 23(3):502-504.、编辑的身份重构刘建朝.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编辑的身份重构[J].编辑学报,2014, 26(6):525-528.等。除此之外,文献还涉及数字出版的其他一些方面,主要有开拓数字出版市场的策略任荣政,肖元春.科技期刊开拓数字出版市场的基本策略与原则[J].编辑学报,2010, 22(5):392-394.、盈利模式艾岚.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与盈利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 33(5):80-83.、技术发展趋势姚伟欣,马建华.新学术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6):1039-1043.、期刊评价与数字出版评价田海江.基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期刊评价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4, 26(1):96-98.  魏太亮,周宇.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数字出版评价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10):117-122.、PDF文件的优化王影,韩璐,何真.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PDF文件的深度优化[J].出版发行研究,2014(12):64-66.、淘宝模式赵文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淘宝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10):61-63.、服务特性赵志宏,孙守增,刘桦等.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的服务特性[J].科技与出版,2015(5):85-88.

(四)学术期刊OA研究

学术期刊OA研究的文献可追溯到2006年,但每年的文献数量不多,该状态持续到2011年,甚至2010年并无文献出现,其中2008年的文献数出现一个峰值,即4篇。2012年起,文献数量略有增多,在2014年达到6篇,且随后又出现递减趋势,整体数量仍旧偏少。从研究内容看,文献多聚焦在发展与应用现状方面,也多以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如我国科学科技期刊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OA)出版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 19(4):554-560.、科技期刊初景利,李麟,沈东婧等.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态势——基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 57(1):43-48.等。此外,文献研究内容还涉及其他一些方面,研究范围比较分散,多表现为1个主题仅有1篇文献,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红芹,黄水清.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情报杂志,2007, 26(3):124-126.、期刊价格杜海洲,刘桂玲,盖起刚等.国际OA期刊快速增加科技期刊价格持续增长——2009年科技期刊价格预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2):346-349.、版权模式谷秀洁,王颖洁.支持OA的国外期刊版权模式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4):62-69.、影响力金鑫,李雪娇,吴靖.中文OA期刊影响力调查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2(10):74-78.、论文高下载量方红玲.OA网站与商业网站论文高下载量对比分析及其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研究——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5):866-869.、引证指标秦小川,蒋士卿,刘雪立.OA出版对我国学术期刊相关引证指标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8):985-989.、论文处理费余敏.欧美出版社开放存取期刊论文处理费研究[J].出版科学,2016, 24(5):106-110.

(五)学术期刊微博研究

学术期刊微博研究的文献最早见于2008年,但一直未被关注,直到2011年才再次出现,2012~2014年是学术期刊微博研究的高峰期,随后研究文献较少出现。从研究内容看,文献多集中在学术期刊微博发展与应用现状方面,以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居多,如医学期刊沈菲飞.医学期刊微博发展分析——以新浪和丁香园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3):539-542.、科技期刊朱淼.科技期刊的微博应用调查与微博运营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13(12):81-84.等。学术期刊微博研究的文献也多关注营销与影响力方面,如微博营销朱晓云.学术期刊微博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2(18):79-82.、影响力提升宋宁,刘婵君,李明德.科技期刊官方微博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4(12):61-64.。此外,学术期刊在微博方面的文献也涉及其他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角度,但是相对分散,尚未形成聚合状态,如编辑丁滨.走进“微博”的医学期刊及其编辑[J].科技与出版,2012(6):90-92.、传播张斯龙.微博客: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新路径[J].中国出版,2012(17):47-50.、审稿盛杰,陈燕.微博在辅助科技期刊审稿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4):729-731.、内容发布顾艳,崔金贵,盛杰.医学期刊中高影响力官方微博内容发布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 26(2):162-165.、版权张鲸惊,韩健,黄河清.科技期刊微博发布中的版权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6):797-799.等。

(六)学术期刊App研究

学术期刊App研究的文献较早出现在2012年,除2015年出现7篇文献外,其他年份的文献很少。从研究内容看,已有的文献多聚焦在学术期刊App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方面,研究对象聚焦科技期刊,如医学期刊冯秋蕾.App在医学期刊出版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4):370-375.、美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期刊戚义姣,马建华.美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期刊APP出版的特点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7):744-750.、美国化学会期刊戚义姣.美国化学会期刊APP出版的特点及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7(1):41-47.、科技期刊徐会永.科技期刊App应用及特征辨析[J].编辑学报,2015, 27(4):392-394.等;个别文献对于App制作进行研究,如科技期刊App制作方法余敏.科技期刊App制作方法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5(12):80-83.、appBook软件在科技期刊App制作中的应用谢文亮.appBook软件在科技期刊App制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7):914-917.。已有的文献显示学术期刊App的研究尚未受到关注,无论是文献数量,还是研究领域,学术期刊App研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七)学术期刊其他媒介研究

经统计分析,学术期刊在媒介融合方面的研究除涉及上述几种媒介外,也出现了其他几种媒介,如电商平台、网络论坛、社交网络等。其中,又以社交网络的文献相对居多,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科技期刊。在研究内容上,这些文献涉及面较分散,如培养作者、办刊水平、营销、出版、影响力等。整体上,文献数量相对偏少,这些媒介的研究仍未被关注。江霞和颜志森(2015)研究科技期刊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营销江霞,颜志森.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构想[J].编辑学报,2015, 27(2):172-174.;谭广鑫与黄璐(2012)谭广鑫,黄璐.科技期刊编辑运用网络论坛发现培养作者探究——以体育在线论坛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2(8):61-62.、李海燕李海燕.发挥论坛优势 培养作者队伍——论科技期刊编辑利用网络论坛培养作者[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 25(5):721-724.均对科技期刊如何运用网络论坛培养作者进行研究;在社交网络媒介方面,已有的文献分别从提升办刊水平罗向阳,洪炜娜.利用社交软件提高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4, 26(4):359-360.、深度融合殷建芳,邓迎,王晓琰等.社交媒体与学术出版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以中国激光杂志社社交媒体服务架构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4(9):19-23.、学术影响力计量方法叶文芳,于洪洋,王春霞.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影响力计量方法研究——以altmetric.com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9):81-85.、发展状态朱德东.社交网络与我国学术期刊发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5):155-160.等方面展开研究。

(八)学术期刊多媒介研究

学术期刊新媒介的研究在媒介形式上,多表现为纸质媒介与一种新媒介的融合研究,但并不局限于与一种媒介的融合研究,还有一些文献表现出两种以上的媒介类型。学术期刊在多媒介融合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多聚焦应用、发展现状方面,个别文献围绕着可用性、传播、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以科技期刊居多。在学术期刊与多媒介融合研究中,又以学术期刊的优先出版与数字出版居多张春军,董凯.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1(8):75-76.  吕赛英,王维朗,张苹等.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2, 24(1):74-76.  张俊彦,黄林美,林琳等.国内科技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11):1187-1193.;还有学术期刊与博客、网站的研究王重洋,陈燕,田建平.博客在科技期刊网站中的应用——以《分析化学》网站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 19(6):1015-1017.,学术期刊与微信、微博的研究[49],学术期刊与网站、微信公众号的研究黄雅意,辛亮,黄锋.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耦合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 27(5):497-502.

四 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一)研究发现

经统计分析,发现学术期刊新媒介研究遵循着相应媒介及技术应用轨迹。新媒介被推广应用后,学术期刊会逐渐与这些媒介发生交集,并与之产生融合关系。学术期刊新媒介应用会针对不同媒介存在不同的表征,有的融合较深,有的浅尝辄止。

1.多科技期刊,少人文期刊

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的研究多聚焦科技期刊,较少关注人文期刊,如前文所述,研究人文期刊的文献占比仅为8.43%。科技期刊的研究文献不仅在数量上居多,在网站、微博、微信等所涉及的媒介方面,均占据多数。伴随着新媒介的发展,科技期刊一直关注着这些新媒介,在开通与应用这些新媒介方面,科技期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业内关于学术期刊新媒介应用及媒介融合的研究趋势也与这一大趋势相吻合。

2.多应用表征,少深入研究

在网站、微信、数字出版、OA、微博、App等媒介方面,学术期刊的研究多聚焦表征方面,尤其关注学术期刊在这些媒介的发展现状、应用现状、运营等方面。这一特征体现在每一类媒介在学术期刊应用的初期,即便是学术期刊在该媒介方面已经发展几年后,研究仍多聚焦在表征。虽然,已有一些学者逐渐关注传播、版权、影响力等细分领域,但是研究成果仍偏少,且研究深度尚存不足。

3.多单一媒介,少多种媒介

学术期刊在新媒介出现后,有的期刊已经尝试开通这些媒介,如期刊官方网站、期刊微信公众号等,但就具体操作层面看,学术期刊对这些媒介的应用呈现割裂状态,只是表现为各种媒介的单一应用,较少有学术期刊打通这些媒介的联系渠道。期刊在新媒体上的应用局限于单个新媒介,缺乏各类新媒介的融合发展。在学术期刊媒介应用与融合研究方面,已有的文献也多从学术期刊这一纸质媒介与单一新媒介角度展开,个别成果从纸质媒介与两种新媒介角度展开,但是研究成果数量仍偏少,更少有从多媒介或全媒介角度展开学术期刊新媒介的研究。

4.多聚焦融合,少关注传播

学术期刊在新媒介的研究方面,虽有一些从传播、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评价、传播力等角度展开,但是文献数量仍偏少,研究深度略显不足。学术期刊在传播方面的研究也尚未扩散到所有的新媒介研究中,只是在微信公众号这一媒介中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其他媒介方面,已有的研究较少涉足到传播研究范畴。在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具体操作层面,也多注重开通这些媒介,但是较少关注如何传播,如何提升其知名度与受众面。所以,已有的学术期刊新媒介研究多从“融合”出发而忽略了“传播”。

(二)后续的研究建议

1.关注人文学术期刊新媒介研究

人文期刊与科技期刊是学术期刊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核心类学术期刊而言,无论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还是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与CSCD来源期刊目录,人文期刊也不乏少数。在新媒介应用与媒介融合方面,人文期刊整体落后于科技期刊;在学术期刊新媒介研究及媒介融合研究方面,科技期刊同样领先于人文期刊。但是,随着新媒介发展与普及,人文期刊也逐渐开通与运营这些新媒介。针对人文期刊的研究,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与领域。

2.关注科技期刊与人文期刊对比研究

科技期刊与人文期刊一并构成了学术期刊的集合,虽分属于两大不同的学科领域,各领域具有各自特征,但仍归属于学术期刊范畴,对于学术期刊新媒介及媒介融合研究同等重要。在重视人文期刊新媒介研究及媒介融合研究的同时,采用同一维度或同一研究层面,对比分析科技期刊与人文期刊在新媒介应用与媒介融合方面的研究,挖掘其共性与特性,这对于推动学术期刊媒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关注学术期刊媒介研究细分领域

学术期刊媒介研究不仅需要研究其应用,还需要向诸多细分领域深化。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并非简单开通网站、微信、微博等,更需要思维的转变,从用户、内容、管理等方面入手。在研究学术期刊新媒介及媒介融合的发展或应用现状基础上,需要向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深入,需要研究新媒介对于学术期刊内容、发行、编审、版权等方面的影响,向学术期刊出版链条的各个环节挖掘。

4.关注学术期刊的多媒介融合研究

新媒介不断出现,除对传统纸媒产生影响外,新媒介之间也彼此影响。学术期刊不能主观割裂各媒介间的影响,既需要拥抱各种新媒介,也需要以学术期刊为中心,实现不同媒介间的融合贯通。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研究,既需要专注学术期刊纸媒与其他新媒介的融合,也需要关注学术期刊与多种媒介或全媒介的融合研究。

5.关注学术期刊媒介融合传播研究

学术期刊具有显著不同于其他纸媒的诸多特征,更需注重社会效益。学术发展本质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学术文献面向社会传播、让知识自由流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中国学术期刊并未伴随网络普及以及新技术、新媒介、新平台等兴盛这一外部环境的改善而在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速度、传播效果等方面及时跟进、改变与更新,与社会发展情势和用户需求存在脱节。学术期刊在媒介融合传播方面的研究将成为研究关注点之一,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视角”(项目编号:31083317043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