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当代经济发展导致企业生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知识经济、大数据时代,各种新鲜名词不断冲击人们的既有思维模式,通过规模扩张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传统手段已难以奏效。企业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在更为复杂多变的经营活动中应对风险,不断培育维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政府、企业经营者以及学者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什么近似的经济要素投入却会导致差异化的最终产出?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绩效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由此而带来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是如何维继的?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探索,推动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并最终形成不同的战略管理学派。Porter(1985)提出了著名的五力竞争模型,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企业长期竞争能力的形成进行了阐释论证。但这一解释集中于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态势的影响,强调外部市场结构的决定作用,无法有效解释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由此,研究者的视角逐步转向对企业内部的分析。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View, RBV)就是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之上逐步成型拓展的,其所阐释的资源异质性及以此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应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的绩效影响机制问题,对促进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特定的中国情境下,我们必须对影响中小型农业企业绩效的那些有价值的资源进行重新识别,从资源异质性的角度对资源的投入、资源的架构以及资源的利用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发掘、辨识其所占有资源的异质性特征,并且资源异质性又是如何具体影响中小型农业企业绩效的,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书的研究基础。
另外,企业能力理论不断告诫我们,企业资源投入仅是其绩效产出的必要前提,即便是具备异质性的资源投入亦不能完全保证企业超额绩效的实现。企业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等能力也是形成超额绩效的关键因素。本书认为,企业能力蕴含于企业制度框架之中,企业能力显现于企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中。那么,在辨识出中小型农业企业所具备的资源异质性之后,企业的制度体系又是如何激活上述资源异质性,使其充分发挥价值创造功能,从而实现超额绩效的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终形成了本书的研究框架。
将问题关注的视角延伸至更为本质的资源特征,透过资源表象辨识其异质性特征,并将其与企业制度框架相结合,建立相互依存的“制度体系-资源异质性-综合绩效”分析框架,无疑为打开“资源黑洞”并为中小型农业企业提升绩效提供了有效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