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研究(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民办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岗位的设置管理与激励保障研究本文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4~2015学年度一般课题“民办社工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管理与激励保障实证研究”(课题编号SGYYB2014-5)最终成果,并获得该学年度校级一般招标课题二等奖。——以北京市为例

卢磊卢磊,男,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双师型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实务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社会工作师;主要研究方向:民办社工机构、社会工作制度、城市社区治理和公益项目管理。

[内容摘要] 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管理和激励保障日益成为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议题,它关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存留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水平。民办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发展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的重要载体,但尚处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剖析了民办社工机构岗位设置管理和激励保障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并系统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民办社工机构 岗位设置 激励保障 职业化


2008年以来,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持续推进催生了大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也成为一种新兴职业,并在社会福利机构、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建立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两大国家战略促使民办社工机构作为社会发展时期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民政部在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方面的顶层性制度创制和积极引导,尤其是2009年和2012年先后发布的有关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文件,直接促使了民办社工机构的快速发展,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特点。民办社工机构不仅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而且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

但是,我国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尚处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政策制度不完备、社会认可度不高、发展资源匮乏单一和专业人才流失率较高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基本都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议题,即民办社工机构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设置、基本管理和保障体系。那么,民办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岗位的开发设置情况如何?与社会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保障机制如何?民办社工机构在岗位开发设置及福利待遇保障方面有哪些经验、困难和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在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管理和激励保障中遇到的挑战并以此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水平?这是一系列具体的现实问题,也是本研究希望进一步澄清和解释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社会工作发展较早、较快的北京市为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民办社工机构岗位设置管理和激励保障的经验和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