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政治学视角的贫困理论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贫困,将贫困问题看作政治问题,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社会学和发展学的视角。其典型代表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阿马蒂亚·森的权利理论和中国的共同富裕理论。

(一)阶级理论

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根本思想和始终如一的目标。马克思首先在哲学层面批判了利用宗教统治人民的思想。他鲜明地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宗教用虚幻的彼岸世界来麻醉人们痛苦的此岸世界。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解放人民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第25~35页。

马克思认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载《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第36~55页。

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着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第211~234页。。马克思认为,贫困是由于阶级剥削而产生的,消除贫困的手段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革资产阶级的命。

马克思的理论,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分析得淋漓尽致。无产阶级是一个贫困的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为此,只有拿起武器进行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人身自由和解放。

(二)权利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对饥荒和权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发现,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大饥荒的国家,都不是因为这个国家没有充足的粮食,而是粮食不能够分配到需要粮食的人口手中。因此,森将饥荒的原因归结为权利的不平等。饥荒的发生是由于一个国家一部分人拥有吃不完的粮食,而另一部分人却忍受着饥饿。权利的不平等和分配的不平等产生了饥荒。因此,消除饥荒,首先要消除不平等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

森认为,一个人要过上体面的生活,需要在生产、交换、流动等多个方面给穷人赋权。土地是一个家庭生产足够的粮食以消除饥饿的根本保障,但是许多国家的贫困人口不能拥有土地。交换是确保劳动人口用土地的产出交换其他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条件。但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并不允许人民对其商品和服务进行自由交换,因而造成家庭贫困,流动确保了人口在迁移中寻找发展机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国际人口迁移都表明,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更多的发展机会,流动有利于消除贫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9: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按照森的理论,向穷人赋权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王小林等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减贫历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1981~2008年,中国6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在世界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中国成功减贫的根本经验是对穷人的赋权。首先,是土地改革带来的生产权利赋权。中国通过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让每一个家庭拥有基本平等的土地份额,让每一个农民拥有在其承包的土地上自由耕作的权利,让每一个农民拥有对土地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其次,是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允许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和工业部门流动并在非农领域就业。最后,允许先富起来的农民进行创业,开办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事实上,这些改革充分赋予了农民生产、交易、流动的权利。这些权利正是森强调的消除贫困的基本权利Wang Xiaolin, Wang Limin and Wang Yan, “The Quality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4.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通过以土地赋权为核心的改革,消除了大部分绝对贫困现象,那么今天,一些地方对农民土地的各种形式的补偿不足的强行征用,是造成一部分失地农民返贫的根本原因之一。尽管剥夺农民的土地权利具有城市化、工业化等多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三)共同富裕理论

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55年7月31日,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并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义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的讲话中强调:“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邓小平1988年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邓小平不仅从政治上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且在经济上通过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中国消除极端贫困的历史奇迹。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这一政治哲学,在他们领导中国反贫困的进程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习近平对消除贫困极为重视,他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国务院扶贫办,《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 2015。

按照政治学的理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创造更加包容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弱势群体具有平等的就业,获得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为此,需要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引入更加民主、透明和问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