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写意画的特点
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画中都以“形”为主题而进行不断的实践创作。在绘画的起萌阶段,绘画者由于造型能力较差,所绘制的形是简单而笨拙的,似是而非,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不断实践练习,积累绘画经验,形的表现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画家们开始觉得形似不能满足艺术需要,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于是画家们开始追求在造型上表现出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样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写生珍禽图》 五代 黄荃
《潇湘竹石图》 宋代 苏轼
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谢赫所创立的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是第二位,与“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就是指所描绘物体的形神结构,而“用笔”则是指绘画中的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此文体现了“骨气用笔”的内涵十分丰富,绘画不但要表现出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神韵,还要体现出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通常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意指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称为笔墨情趣。
《墨梅图》 元代 王冕
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中国的写意画,自元代尚意以来就以追求意境美为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与画面层次息息相关,于是就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格局,它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意境的体现,不但源自于画家对表现事物的深入研究,而且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也尤为重要。触景生情须外师造化,在画家审美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发挥“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作为评鉴写意画的标准,首先注重人品,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是画面内涵的主导,意境的层次体现也是画者人品高低的真实写照。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之高洁标榜自身之品格修养。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没有画青蛙,只画了几只蝌蚪,但十里蛙声如在耳边响起。这些著名的作品如果没有人文内涵的体现,格调也不会如此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