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文涛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1994年我从德国留学归来,回到版画系教学,教的第一个本科班就是文涛这个班。当时他在班里并不显眼,也不善言辞。从大学到毕业后的几年中,他做了大量的绘画和版画,形式多以几何抽象为主,较为关注材料与肌理的变化。他习惯在夜里工作,白天睡觉,作品数量倒很可观。文涛从不过多解释自己的作品,只是每天做着看似十分相似的工作,这一特点多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2006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他成为了一名教师,工作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几何抽象绘画的风格也愈加清晰。然而,其“沉默”的个性并没有因为丰富多变的留学生活和异域经历而有所改变,因此,当你面对他的作品并与他交谈时也仍然难以在他那里得到完整的答案。
如果凭直觉观赏文涛的作品,人们会很容易将其归位于几何抽象的范畴:冷抽象、几何形、理智、理性。但若要理解画中表达的含义就比较困难了。
记得两年前我在纽约看了文涛的一些版画。当时画中的主体形状为方形,一种充满幻想的蓝色几何形。它们像隐藏在纽约纵横交错、高耸入云的楼群之间的一方蓝天。回国以后他的作品又把这个方形从过去的深色背景中提取出来,消解了曾经包围在这方“蓝天”四周的图像,在强化后的四边形图像中,开始向内追寻另一个存在的维度。
在文涛的作品中,这个维度不是通过透视学的方式来构建的,而是试图在一个平面上去折射出另一个平面的存在,通过线条的叠加来营建起与之重合的平面。在他的新作中常常会重复出现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内部又有一个四边形,它们看上去像一个对结构与空间理性分析后的结果。这些作品看似冷静而理性,但这或许是观者的一种误读。我以为他对空间的认知、对线条的理解是感性的、直觉的。这些作品的背后蕴藏着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事实上它们是感性的产物。
在我眼里,文涛就像一个沉默的“劳动者”。从表象上看,他的想法并不复杂与深奥,尽管运用了绘画、铜版画,抑或素描等不同的方式在不断地创作新的作品,且十几年来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做着“方形”的游戏。文涛本人对作品的阐释常常是模棱两可或以笑代之。这让我想到“资源往往蕴藏在看起来贫瘠与荒芜的戈壁中”,或许文涛的这种姿态能令观者对其作品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绘画本来就是视觉艺术,难以用文字来准确表述。艺术家有时需要用作品以外的语言来诠释什么,同时也更需要将多余的话语烂在肚子里。
对于文涛而言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200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