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吃货写给吃货看的故事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偶然的机缘下,我参与过一家大型餐厅的营运。有一次,某家报纸希望在周末版推出一些时尚餐厅的特色菜品,我便走进厨房问主厨可以介绍什么。主厨想了想,为我示范了几道意大利面食与鞑靼鲑鱼(Salmon Tartare,将生鲑鱼与鞑靼鲑鱼切成小方块,与香草调味料拌匀后,用鞑靼生牛肉的装盘方式呈现,非常美味)。我在工作台边拍照、做文字记录,边听主厨说明这几道菜的烹调技巧、重点与步骤,然后把成稿寄给了约稿的报社记者。

后来闲暇时,我也试着在家里做这几道菜,意外地发现即使是当年根本不会用菜刀的我,只要注意几个关键技巧,也能把这几道菜重现,而且效果相当不错,从此我对烹饪产生了兴趣。因为在餐饮企业上班,所以与同事或是同行闲聊时,我常常听到烹饪小秘诀或是菜品的做法,有空就会自己做做看。菜品有时好吃,有时不能吃,我也不那么在意,就只是把做菜当作一种消遣而已。

走进婚姻的人总是对家里的厨房与餐桌有一些期待。结婚之后,我与太太开始自己做饭吃。我希望能端上一些比较新奇的菜,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找食谱,看电视上的烹饪节目,自己试着做调整。我总是努力搞懂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与道理,然后把心得记录下来。

我们在家里做过很多很夸张的食物,比如,因为看到了网络上老外分享制作西班牙腊肠的视频,就真的自己灌香肠拿到阴凉的环境里晾干,然后生吃;也曾经用食物料理机将肉搅成肉泥,然后调味、压形制作出三明治用的哈姆火腿;或是用金华火腿、干贝、老母鸡炖高汤,然后做扬州狮子头;自己买各种香料来尝试调配咖喱粉;还自己做肉松、牛肉干、港式烧腊等,简直玩得不亦乐乎。家里的“家私”也越来越多,各种烤箱、食物料理机、均质机、切肉机、数字温度计、定温器……

后来,我自己架设了“食货志”这个网站,请认识的书法家好友郭允中帮忙题字,然后开始写内容。我把所知道的料理故事写下来,加上烹饪的原理,并附上拍得很烂的实作照片,然后在网页里附加分析码,靠一些简单的网站优化与社群营销工具,看看有没有人会来看这些记录食物的文章。

我的网站“食货志”是把“食”直接当作“吃”,这样一来食货就变成“吃货”了。吃货这个词虽然来自网友,不过还蛮贴切可爱的,本人确实是个吃货,吃货写出来的文字给吃货们看,这就是“食货志”。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一个被网友唾弃、半途而废的烂作者,我只好继续写下去,就这样写了两年多,直到现在。未来,我也会继续写下去。

“食货志”网站上的文章大多依循一种不入流的怪体例,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大杂烩”。我并没有刻意规划要这样写,只是单纯觉得聊食物的故事不能只讲背景或是滋味如何,食物的故事应该包含食物的各方面,而且必须要包括烹调的技术与艺术,说菜一定要会做菜。就这样,文章的风格变成“食物历史”+“背景故事”+“烹调道理”+“实战”的长篇怪文,而且断句或截段的笔法很网络化,用词粗鄙、不修边幅,不能登大雅之堂。

没想到这些粗文不但有人爱看,还有人愿意邀约出书,总之我很感谢我的编辑,其实我拖稿拖了一年多,真是不好意思。另外要感谢我的太太Cora(科拉),这年头可以容忍老公不务正业、整天在家里做食物实验的女人并不多。她也喜欢在厨房里找乐趣,不过她的兴趣专长是烘焙,未来可能会在“食货志”里开辟出一个专栏,偶尔请她讲一下甜点与面包的故事。

最后要感谢的是这些年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鼓励我的各位网友,我们一起讨论食物,一起嬉笑怒骂,还一起团购刀子、锅、食材。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食货志”早就结束了。这些食物的故事也许引发了一些人的兴趣,但我更希望的是借由其中对食物历史、文化、烹煮技巧的描述,能够让大家勇敢地走进厨房开始做菜。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食货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