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运营:互联网用户、社群、社区运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用户不爱动脑子

说用户不爱动脑子只是一个中性的表达,不含任何感情色彩。

邀请码这个运营的小技巧很多人都在用,谷歌邮箱刚出来时,使用邀请码;知乎刚出来时,使用邀请码;厦门小鱼网也使用过邀请码。邀请码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推广成本低,能快速获取用户,带来的用户精准。但是,它的使用范围是很有限的,使用过邀请码你就会发现,这个邀请码看起来好处多,但是用起来就会非常麻烦。

首先,用户会问,什么是邀请码?担心用户看不懂,你加上“选填”两个字来说明。“选填”两个字简单吧,但是很多用户就会卡在这个“选填”上。于是你把“选填”两字换成“有就填”,用户就会问,什么叫“有就填”。于是你就没招了,你得出一个结论:用户真笨。

羊群效应:对一般用户来说,大部分时候都不动脑子,跟着走就行

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用户不是笨,是不爱动脑子。

我以前指导过一个“白富美”的小姑娘,我问她:“你男朋友看起来一般呀,外在上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谈吐也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咋就选了他?”小姑娘告诉我,很多人都追求她,但是这个小伙子追求她的方式是“我可以为你去死”,小姑娘感动了,就接受了他的追求。

真是不动脑子!如果这个小伙子真的为你去死,只能说明他没有动脑子;如果他忽悠你,就不会为你去死,这样低级的话都能忽悠住你,说明你没有动脑子。

邀请码在别人那里用得好好的,在你这里为什么就不灵了?

难道别人的用户都爱动脑子,唯独你的用户不爱动脑子?

人类社会的特点是协作性和分工,虽然基因差不多,但是机遇不同,人就不同。我坐人力三轮车时,我说师傅你辛苦了,师傅哈哈一笑,说“认字吃字,不认字吃力”。社会分工导致一部分人靠脑力劳动为生,一部分人靠体力劳动为生,分工造成人的差别,并放大了这种差别。简单地说,有些工作让人越来越动脑子,有些工作让人越来越不动脑子。

刚开始上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都是“高知分子”,对这些人来说,邀请码简直是小菜一碟。到后来,上网变成了普遍行为,连我爹这样小学文化的人都有微信。我问我爹,他的微信号是什么,我爹反问我什么是微信号?我爹每次遇到问题时,我告诉他很简单,你这么做就行了,我爹说“太麻烦了”,他每次都是直接找街上修手机的人帮他弄好。

我爹是典型的用户,典型用户不需要问题,也不需要答案,好用就行。

在运营工作中,我们别给用户设置任何问题,别让用户动脑子。

下面举例说明。

(1)在注册时,谨慎使用邀请码。

除非你的用户是高知用户,否则不要使用邀请码,用户看不懂邀请码,更看不懂邀请码的游戏规则。邀请码什么时候用?一种情况是你的用户是高知用户,第二种情况是你给用户一个强理由。例如,你设计一个活动,这个活动的奖品非常有吸引力,为了奖品,用户不懂也会想办法把问题搞懂。

(2)提供的运营规则要非常简单。

刘邦入关之后,只用了约法三章,就搞定了关中父老。这三章非常简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罪过。面对新来的统治者,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好,但是刘邦的这三章简单、好记、有效,迅速安定了人心。做用户运营工作时,常常会用到积分体系,很多积分体系都设计得特别复杂,一是积分种类多;二是用户获得方式复杂,规则看不懂;三是计算方式复杂。

(3)用户参与要非常简单。

做活动时,活动规则一定要简单,写的说明文案,要能非常简单地表述出来。我曾经设计一个抽奖的活动,文案是这么写的:

· 一个金币抽奖一次,邀请一个用户获得一个金币;

· 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抽奖三次,奖品当天发放;

· 活动时间是某月某日到某月某日。

(4)凡是需要使用文字沟通的地方,尽量不要使用新的概念。

我在给运营人员讲课时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们一定要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不要让用户理解起来有障碍。


1.不考虑用户的认知成本情况下,有哪些情况需要要使用邀请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情况下需要把问题搞得很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情况下要让用户动脑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