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座“独木桥”
2017年的夏天,我休了三个月假做环球旅行并写书,也趁着这个机会在很多城市举办了读者见面会。这些读者见面会的形式很简单:没有寒暄,没有宣讲,只有问答。结果,因为大家的问题太多了,每场见面会都严重超时,直到见面会的场地要关门,人们才不得不离开。我在聆听了几百个问题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整体思考过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成功学大师托尼·罗宾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懒人,只有目标不清的人。“目标不清”虽然只是一个现象,但是背后却有三种不同的人群:
• 随意型。这类人天性简单随意,对人生没有特别的喜好和规划,一路顺流直下,随遇而安,倒也开心舒适。这类人对目前的状态并无抱怨,对人生的满意度也比较高,所以这样过下去倒也不错,并不需要刻意改变,但这类人很少。
• 无力突破型。这类人非常想找到人生目标,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苦于缺乏好的方法和指导,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只得暂时向生活妥协。一旦有了好的指导和突破的希望,他们会在第一时间一跃而起,向着自己的目标大步迈进。这类人自身寻求突破的愿望和动力非常强,他们最需要好的指引来协助他们找到人生目标。这类人在人群中的比例也不高。
• 自我麻痹型。这类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人群中也占据较高的比例。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社会注重“家庭主义”“集体主义”。在美国人忙着彰显个性,为自己而活时,大多数中国人却会面临来自家庭、家族、公司乃至社会上各方各面的压力,要求你按照大家的期待来生活,比如选专业、选职业、嫁娶、生子、生二胎、买房等。这些外界压力也让很多人情愿自我麻痹,放下自我,按照大家的期待来生活,不愿意和各式各样的“期待”抗争,结果大家都活成了一个样子。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国人的“人生目标”极其相似:考好学校,进好企业,升职加薪,买房,结婚,生子,然后帮你的孩子继续考好学校,进好企业,升职加薪,买房,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人们妥协,放弃自主权的初衷是为了轻松,但是,这样真的更轻松吗?以前,我们说高考是一座“独木桥”,其实,很多国人的一生都是一座“独木桥”:一模一样的目标+一模一样的实现手段,难怪很多人如此焦虑。如果几亿人都有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实现手段,这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不焦虑才怪。所以,“焦虑”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很多人在巨大的焦虑感中,勤勤恳恳地按照别人安排的统一目标努力了一辈子,却失去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要打破这个怪圈,第一步就需要找到我们的人生目标。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和几亿人“竞争”同一个目标时,焦虑感就会大幅减轻。举个例子,经历过高考的人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高考带来的焦虑感,我甚至至今还会做和高考有关的噩梦。记忆中,我高中时的每个同学,不论成绩好坏,都是精神高度紧张,没日没夜地学,一刻也不敢懈怠。唯一的例外是隔壁班的一个女生。整个高中三年,她都处于一种特别潇洒的状态,穿着时髦,梳着黑人的那种辫子,塞着耳机听美国R&B(节奏蓝调),从不参加任何课外补习班,脸上挂着轻松的微笑。对于她这种轻松,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常不理解。后来,有同学告诉我,她高中毕业以后就会出国留学,不参加高考。我这才恍然大悟,她之所以有这么好的状态,不是因为实力超群,也不是因为心理素质过硬,而是因为她和我们有不一样的目标,不会参加我们的竞争。
人生也是一样。当我们想明白了自己要什么,选择不挤或者少挤“独木桥”,那么焦虑和压力就会瞬间削减大半,甚至荡然无存。所以,对于那些试图用自我麻痹来妥协,却不小心进入更深的焦虑中的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摆脱“独木桥”式的人生。
对于很多人而言,无论是为了实现自我,还是为了摆脱焦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找到人生目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促使吸引力法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