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虚拟现实,信息技术的再一次进化
此刻,我坐在从北京飞往香港地区的航班上。今年夏天,由于南方降雨过多,航班延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次也不例外,等待了3个小时后,终于启程。飞行、旅行,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是日程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可是有一个群体,他们因为疾患,行动不便,或许余生再无飞行与旅行的机会,因此他们被剥夺了探索美景、体验游乐,甚至等待延误的权利,实属不公。若有一种方式,能让这个群体既可以不用受限于物理空间的移动,又可以有真实的探索与体验,那对于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从2015年8月至今,从硅谷、洛杉矶到北京、深圳,在我深度走访过的几十位VR行业创始人中,当问及他们投身这个行业的初衷时,洛杉矶一家VR内容制作公司的创始人的回答最让我有共鸣。他原来是好莱坞的一名剧场导演,擅长场景的设置,在行业内颇有名气。他与妻子共同创办的这家公司,专注于制作高浸入感的虚拟现实体验内容。其中一款基于DJ音乐、舞蹈以及太空体验的内容,在YouTube上排名第五,点击量已经突破650万。他们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利用他们的专长让那些行动不便的人也能体验到与音乐厅、剧场等同样甚至更好的体验。
2015年8月,硅谷的任意一家咖啡馆的任意一桌,人们都在兴奋地讨论着VR; 2016年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其他展示区鲜有驻足的访客,而虚拟现实区域却人满为患,各大头显品牌门前都排起了长长的体验队伍。会议间隙,在餐厅旁的商店,店员一看到我的CES通行证,就非常激动地问我有没有去虚拟现实区域去试一试Oculus。那个时候,在大多数美国人眼里,VR约等于Oculus。2016年年初,日本已经出现了大量的VR主题体验馆,大多数商家都是在不同的游戏内容中配置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以使体验者的视觉和身体感应都有最真实彻底的浸入感。而那个时候,中国媒体开始铺天盖地地报道VR,上市公司一有VR题材必涨,大量的游戏开发、影视后期、互联网等专业的人才开始转入VR内容制作领域。各种类型的VR论坛场场爆满,人们花数百元钱的论坛报名费去现场的目的,大多是为了体验一下论坛内展出的各种被刷爆了朋友圈的设备。2016年,被称为中国的VR元年。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返于北京和香港地区。而从2015年VR浪潮涌起至今,香港地区的民众大多对VR是不太了解的。即使听说过,聊起来也是平静而理智的。相比在美国以及中国内地见到的狂热,反差颇大。不得不说,这一轮对于VR的热情与反应速度,美国、日本、以色列与中国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
可是,我却十分欣赏理智与平静的心态。这个世界或许根本没有黑科技,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有它既定的规律,都离不开这个规律范围内的研究时长。VR也不例外。当新的科技浪潮袭来,不是一味的热情与资本的堆积,就可以让这个行业迅速崛起。媒体的追逐、资本的狂热、创业者的激情,作为一名希望为这个行业真正做些什么的VR投资者来说,想要置身其中,更应该保持冷静与客观。我看过很多企业,听过很多的故事与理想,也体验过很多炫酷的产品,却总觉得这个行业缺少点什么。后来我慢慢明白,缺少的是扎实感。厚积才可以薄发,没有长时间沉下心的钻研与积累,那些梦想以及红极一时的产品,就成了无根基的大厦,很难持续发展。而对于投资人来讲,无论是技术迭代层面还是市场增长层面,持续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参数。
VR,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新的行业里,行动之前,无论是投资行动还是创业行动,都需要有充足的调研与知识积累。在没有可以搜索到的成体系的资料时,我们只能辗转中美各大论坛,访谈各个行业里的参与者,以此来获取信息与知识。这个过程让人收获良多。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基础的知识积累以及系统的行业研究,可能获取信息的效率会提高很多。所以,当看完《VR虚拟现实:重构用户体验与商业新形态》的书稿后,我很希望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在我去美国游访之前可以读到这本书,那样,我对于VR的理解,以及与众多创业者沟通时的感悟,甚至对投资决策的判断,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在2016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VR国际趋势的主题论坛上,主持人让每个人用一句话寄语VR。我很官方地套用了我们公司“Bet on good people doing good things(帮好的人做好的事)”的口号,说:“无论在虚拟的世界,还是现实的世界,我们都希望帮好的人做好的事。”而我却对另一位发言者的陈述印象深刻,他是一位美国游戏公司的CEO,他的发言是:“虚拟世界发展迅速,但是,请不要忽略了现实世界里在你身边的人。”
王嘉
网信新影人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