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的技术原理与商业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忘记预言,回归原点

陈楸帆

现任诺亦腾副总裁,业余科幻作家。曾在谷歌、百度供职近10年,从事互联网品牌营销工作。出版的作品包括《荒潮》《未来病史》《薄码》等,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曾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


在这个被媒体称为“虚拟现实寒冬”的季节,我读到了这样一本以“创世纪”为题的书,心情不可不谓复杂。当然,我也不曾忘记,那些曾经口口声声吹捧“VR元年”的,也许正是同一帮人。

人类的历史从来不缺乏预言者,其中包括巫师、未来学家、经济学者,以及我的另一重身份——科幻作家。

科幻作家曾被当成既有观念和秩序的幼稚反叛者,备受嘲讽和排挤。而现在,又被抬高成对未来趋势的预言者而受到顶礼膜拜。正如人类对于未来的态度总是那么纠结——既渴望又抗拒,他们总是在作出预言,但预言往往落空。

就好像以下这些著名的预言:

没有任何细节表明核能量是可以捕获到的,也就意味着原子随时都会爆裂。

——1932年,爱因斯坦

我认为电脑的市场顶多是5台。

——1943年,时任IBM主席托马斯·沃森

iPhone在市场上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2007年,时任微软CEO Steve Ballmer

这些预言之所以著名,一方面得益于预言者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则是预言本身与现实世界的历史进程南辕北辙的悖离。预言者被打脸的背后是这样一个真理,如A. C. Clarke所说:“我们总是高估了科技的短期效益,并低估了科技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在一个技术呈指数级爆炸增长的时代,我们的线性大脑中固有的模式与经验成为对未来持有偏见的源头。

我们过往的成功也许将成为我们未来失败的墓志铭。

这话放在VR领域再合适不过。

当无数投资人、创业者、政策制定者试图将互联网、智能硬件、游戏、游乐业等早已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移植到虚拟现实领域中来时,却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滑铁卢。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那么顺风顺水,对于虚拟现实这样一种试图接管人类感官系统的终极媒介形态,它并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人类需要从各个方面(认知科学、美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去适应这样的一种新的感官系统,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如李安120帧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遭遇的两极反应一样。世界需要时间。

所以让我们回到一切的原点,回到创世纪,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去探索每一种可能性。也许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2016年这一个漂浮着雾霾的寒冬时,会因为所有草率的预言而失笑,无论悲观还是乐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一个个沿着起点不畏失败、不惧艰险的践行者,我们永远无法抵达虚拟现实的未来。

谨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