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我们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衣带水的邻国体验——记我在日本的留学生活

◎ 文/李茁

转眼间,我来日本留学已经两年了。记得在春季学期的某次“跨文化接触”课上,主讲老师藤野宽教授问大家:“如果现在让你们说说自己眼中的日本,你们会如何评价?”同学们想了很久,没有一个人发言。藤野宽教授仿佛预料到了会有这样的结果,笑着说道:“对一个国家的印象,回答得最快的是游客,而随着你在某地居住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一个地方了解得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很难回答类似的问题。”的确如此。初到日本时,我可以快速用“干净”“便利”“服务好”来概括自己眼中的日本。但是在这里待了两年之后,如果你再让我描述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我发现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的。来日本留学之前,我曾读过一本叫做《菊与刀》的分析日本文化的经典书籍。在书中,作者将日本文化中的双重性比作菊花与刀,书中提到:“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有了最初的了解。而随着自己在日本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对其两面性也有了更深的体悟。

规矩和自由

日语里有一个词是“礼儀正しい”,这个词译成中文就是“端正礼仪”的意思。守规矩、有礼貌在日本可以说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

刚到日本时,我曾经在电车站附近的一家便利店打工。店长姓河西,面试的时候,河西店长没有先跟我介绍店里的工作情况,而是让我看着员工办公室墙上贴着的一张纸上的内容,跟他一起大声说十遍。那张纸上写的是早、中、晚不同的寒暄方式,以及在面对客人时应使用的各种敬语句式。根据上面的规定,即使是简单的收银工作也丝毫不能马虎,“欢迎光临”“我收了您XX钱”“找了您XX钱”“感谢您,欢迎您下次光临”这样的语句,要清清楚楚地让客人听到。当我大声说完第十遍,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河西店长又说道:“你的发音还不错,要是再多些笑容就更好了。”我谨记店长对自己的提醒,重新尝试说话时多一些笑容,店长很满意。最后我幸运地通过了面试。

第一天上班时,我不断在心里默念店长之前嘱咐我的种种规矩,比如在给客人装东西时要将冷的和热的分开,包含客人个人信息的缴费单在返还给客人时要把有字的一面翻到下面,递给客人东西时要用双手。当我结束第一天的工作,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店长把我叫住,又教给了我一条规矩,那就是工作结束后要对留在店里的人说一声:“失礼了,我先告辞了。”而别人则会回一句:“今天辛苦你了。”初到日本时对于“端正礼仪”的体验,让我对日本人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

日式规矩可以说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商场还是电车站,坐扶梯的人都会自动站到右边,把左边留给赶时间需要爬扶梯的人。甚至在封闭的直梯里也体现着细致的礼节:站在电梯按钮旁边的人如果看到有人要下电梯,会一直按着“开门”的按钮,防止门突然关上;在学校里,和我一起坐电梯的日本学姐、学长在出电梯时总是用手挡着电梯门边,防止电梯关门时夹到后出来的人。这些生活中的点滴让人不得不赞叹日本人的细致和周到。

不过日式规矩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去学校听一个讲座,那天因为赶上了上班早高峰,电车晚点,等我赶到学校时,上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但越急越容易出错,就在我急急忙忙找上课的教室时,发现自己竟然走错了教学楼。等我终于赶到要上课的教室门口,一看表,已经晚了两分钟。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气喘吁吁地跟门口接待的老师解释迟到的原因,并说我会从教室后面进去,保证谁也不打扰。结果这位老师听完我的解释,微笑着跟我说:“非常抱歉,讲座已经开始了,从后面悄悄进去也不行。明天同样的时间还有一场讲座,请明天再来参加吧。”我只好作罢,等第二天再来听了。

生活在日本,被无孔不入的规矩束缚的同时,你也可以时刻感受到作为个体的自由。比如在有着日本街头文化代表之称的原宿街区,无论你穿得多么夸张怪异都不会有人指指点点。日本还是一个即使一个人也能惬意生活的地方。在日本,大部分饭馆都设有单人座位,你一点都不用担心找不到可以一个人享受美食的地方。你如果想要一个人吃拉面又不想被人看到吃东西的样子,可以去一兰拉面店用餐,在自助点餐机上买一张食券,等服务员把做好的拉面端上来,你就可以拉下竹帘,在一个人的小隔间里慢慢品尝美食。在日本,还有一个人的卡拉OK。刚搬到东京时,有一次,为了缓解压力,我就跑去供一个人唱卡拉OK的地方唱歌。里面的空间虽小,但是设备却是专业级的,如同在录音棚一样,我在那里足足唱了两个小时,压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释放。作为个体的自由还体现在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上。以我所在的明治大学为例,学生不仅可以跨专业、跨校区选课,甚至可以跨学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术研究内容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跟我在一起上过课的博士生上原学姐认为自己是一个能感受到灵异现象的人,于是就将超感知现象研究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日本留学的两年中,旁观日本人和日本社会,我时常会感觉到种种极端的对立:无处不在的规矩约束着日本人,同时个体自由又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我有时会不禁感叹:多么矛盾的日本。

古朴和现代

在日本生活的时间越久,你就越会发现这是一个一边记录着过去,一边展望着未来,将古朴和现代完美结合的一个地方。

记得第一次在东京坐地铁,我就对日本成熟与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印象深刻。电车、地铁、新干线高铁以及各种私铁(私有铁路)线路相互交织、延伸,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搬到东京的第二天,我买了一张轨道交通的通票,去了银座、新宿、六本木,也在涩谷109百货门前感受了一下“世界上最繁忙的十字路口”。初到东京,我对它的印象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东京的另一面慢慢展现出来。在东京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我的出行范围不再局限于众所周知的著名街区。一有时间,我就坐上电车,随意在某一站下车,到处走走看看。这里的街道安静整洁,日式住宅随处可见,每家每户都在园艺上下了一番功夫,庭园内的绿树红花和精巧的建筑相互映衬,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我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七八十岁的日本老爷爷、老奶奶戴着手套,拿着剪刀,修剪院落里的花草树木,安静而闲适。

我的学校所在的御茶水地区也是我平时一有空就会到处逛逛的地方。御茶水地区是历史悠久的文教区,神田古书街也在这一区。古书街里大约有一百多家卖旧书的书店,书籍分类从文学、艺术到漫画、学术专著,应有尽有。最开始我以为那么多人逛旧书店是因为旧书比新书便宜,但是后来才发现很多旧书的价格其实挺贵的,许多书迷经常会不惜花重金买走自己喜欢的旧书。也许翻开泛黄的书页,那种与久远的过去产生联系的感觉就是淘古书最大的乐趣吧。

说到古朴与现代的融合就不能不提京都了。繁忙而充实的春季学期结束后,我坐上新干线,开始了暑期旅行。这当中,我在京都做了短暂停留。在我的印象里,京都应该充满古典味道,但它却首先把十分现代化的一面展现给了我。日本铁路公司的京都车站作为关西地区车站建筑的代表之一,充满现代主义风格,大量使用几何框架与玻璃帷幕,高达13层的攀爬直上的电扶梯连接着站内的伊势丹百货和京都剧场。和日本其他都市的车站一样,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购物、用餐、看表演等。离车站不远处就是大型的连锁电器店,人来人往,非常繁华。但是,当我步行不过十分钟,京都的繁华与现代就从我的眼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古典婉约的京都。我穿梭在一条条小巷、一座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寺庙和宫殿花园间,脚下的石子路仿佛在讲述着这座古城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结束了两天的京都之旅,重新回到现代感十足的京都站转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指导教授形容过的京都,教授的学生时代是在大阪大学度过的,而离大阪很近的京都则是她最喜欢的城市。教授说京都就像一位老学者,有着一种倔强和质朴的性格,很多京都人也继承了这种古风。许多百年老铺到今天仍秉持固有的经营理念,有些老铺甚至只卖东西给真正识货的常客。

看似矛盾的古朴和现代,在日本生活中却能和谐共处。在日本待的时间越长,我的这种体会就越深。发展现代化的同时不要丢掉传统,让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日本的这种做法值得学习。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来日本已经两年有余。二十多岁的我就像一个随时收拾行囊就可以上路的背包客,一站又一站,关键词不是“停驻”,而是“探索”。而留学生活和对异国文化的体验就像玩拼图一样,找出下一块拼图时,画面会变得比之前更完整、清晰,也会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