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积极的心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不要让别人主宰你的快乐

你是不是在取悦于人

不要让别人主宰你的快乐在生活中,人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力求实现自己设计的目标或理想。假如这时候有一个人反对你的做法,你会觉得无所谓,并且安慰自己:“没关系,任何事都会有不同声音的。”假如有两个人反对你的做法,你便要想一想了。经过反复的对比和权衡,你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随时提醒自己注意,有人反对,一定要把事情办好,免得让别人说三道四。假如有三个或五个反对你的做法,恐怕你心中就很不平静了,你觉得无法判断是你正确还是反对你的人正确。尽管在认真思索的基础上,你心里清楚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但行动起来却不是很有信心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人可能会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如此轻易地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是为什么呢?不过是为了减轻他人反对所造成的压力。这样一来,你原来设计的目标恐怕是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实际的行为于当初的想法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毫无疑问,思想与行为的直接背离是不正常的,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导致思想与行为相背离的原因有很多,从心理角度来看,是由于人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期望取悦于人。你是不是在取悦于人?

最常见的期望取悦于人的行为有以下这样几种:

当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或行为时,感到沮丧或担忧。

当别人流露与你相反的情绪时,感觉到失意,甚至觉得受了侮辱。

由于别人显露出不赞成的表情,便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或者放弃自己的想法。

由于你所尊敬的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你因此感到不愉快。

精心修饰言辞,给自己的意见加上糖衣,以避免让别人感到不愉快。

只有得到有权威的人的允许,你才敢说话或做某件事情,因为你害怕让他不高兴。

过多地说“对不起”、“抱歉”之类的话,企图使别人谅解你或对你的言行表示赞同。

有意无意地说出一些恭维的话,以求得他人的好感。

借着征求意见的机会,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之辞,一旦得不到这种赞美就觉得很难过和伤心。

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而夸大成绩。

脱离客观实际地称颂他人,以图他人用同样的方法来报答你。

过分地附和别人的意见,即使你从内心来说并不同意同样的说法。

为别人做了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琐事,并且总是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断然拒绝。

在某种场合说出口是心非的话,只是为了避免别人的不愉快。

没有得到你亲近的人的赞同,不敢做重要的决定。

当得到对你具有影响力的人的允许,你才购买某种东西,也许这件东西是你渴望了好久的。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说一些关于抢劫、凶杀、离婚之类的事,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更加注意你。

为了引人注目而行动怪异,这和为了外界的称赞而毕恭毕敬处于同样的心理。在公众场合大声说笑,身上穿着西装,脚上却是球鞋。这都是在希望引人注意,通过别人对你的反应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在所有的场合都迟到,也许你自己还没有觉察出来,但这就是用来引起别人注意而寻求赞许的一种方式。

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竟然可以捏造出某种事情来显示自己无所不知。

……

很显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期望取悦于人,寻求他人的赞许在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在,因此以别人的反应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都需要从别人那里听到支持或反对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但是,当取悦于人成了你的一种习惯时,便需要引起你的注意了。很显然,这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把自己的感觉、行动原则包括责任都交给了别人,交给了那些可能会称赞你的人。同自暴自弃一样,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包含了许多自我挫败的心理。在别人的称赞之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自我。

无用的寻求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自我挫败的行为,便可以知道,决不应当把取悦于人和寻求他人的赞许当做一种需要。因此,了解取悦于人和寻求他人赞许这种习惯产生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找到一些消除这种习惯的策略。而这些原因,大部分是心理上的。

让别人充当自己感觉的主宰,也就是说让别人支配自己的情绪。要是别人不称赞你,不赞同你,你就会感到不愉快,心情沮丧、难过、情绪不佳。看来,别人对你的情绪负有直接的责任。

既然别人对你的感觉负有责任,那么你就可以为自己的不愉快找到原因,换句话说,是别人让我不愉快,你可以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既然责任在别人那里,你没有任何责任,你也就用不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也不会去寻求自身的改变。没有改变也就谈不上什么风险,你在间接地让自己避免改变的风险。

童年时你的个性还没有充分展露,你的一切大多由成年人,包括父母、老师、长辈来安排。而由于有人为你妥善地处理了所有的事,所以很多人把童年的无忧无虑当做一种安全感。许多人在长大以后仍然会不自觉地怀念这种安全感,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麻烦的时候。而取悦于人,把自己依附在别人的意见上,实际上是在寻求童年时的安全感,希望受到别人的保护、爱抚和安慰,这反映了你内心里的不成熟、不自信。

期望取悦于人和需求赞许的依据实际上就是:“不要相信自己,让别人去决定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不要刚愎自用”或“听人劝,吃饱饭”这样的告诫。这些话的本意是让我们通过吸取别人的意见把事情做得更圆满,但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损害你的自信心,不知不觉对你产生影响,无形中使你放弃了自我。

由于别人的意见比你自己的还要重要,所以如果你得不到别人的赞许,你就会感到沮丧、无能,甚至产生一种罪恶感。

取悦于人就像是一个巧妙的操纵者,使你把自身的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要是他们拒绝施舍赞许,你便毫无价值,就是一无是处。你需要越多的恭维,就越是受到别人的操纵。而任何自我赞许和不受别人意见左右的行动则是脱离他们控制的。这些健康的行动被认为是自私的、轻率的,因为人们总是尽量保持你的依赖性。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操纵的恶性循环,我们再来看一看期望取悦于人和寻求他人赞许的心理是如何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你的生活。

错误心理的来源

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强调,儿童在自我人格塑造的时期,的确需要成人(父母)的帮助,但是绝不能让孩子养成对他人意见的依赖。孩子的一切言谈、想法、感觉,或者行为也不比事事都需要得到大人的同意。自我信赖可以在摇篮中开始培养。但是请注意,不要把寻求称赞和寻求爱相混淆。为了鼓励孩子摆脱对于成人称赞的需要,一开始给予他们许多必要的称赞是一种鼓励,然而孩子长大以后,如果事先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便不能思考或行动,那么自我怀疑的阴影便开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如果孩子被要求事事和爸爸妈妈商量,而不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承认,寻求赞许就会成为一种自我挫败心理的开始。

在生活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教育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就养成了孩子对他人的依赖。一切都要和父母商量:“我要吃什么呢?”“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呢?”“我该和谁玩呢?”“什么时候玩呢?”“我该去哪儿玩?”“我是应该先学习再玩呢?还是先玩一会儿再学习呢?”而大人总是说:“当然要先学习,然后再出去玩!”“你应该多吃点青菜,补充维生素。”“这是你的房间,你要把它收拾整齐,衣服要挂好,床要整理好,玩具不能乱放,应该收拾到抽屉里。”等等。

下面这段对话足以说明孩子怎么样从小就树立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的意识了:

“妈妈,我今天该穿哪件衣服?”

“你可以随便穿你喜欢穿的衣服。”

“这一件怎么样,妈妈?”

“不行,这一件不行,你看条纹和图案不配!你回去换一件长裤子和那件衬衫才好看。听话,孩子。”

一个星期以后……

“我该穿什么呢,妈妈?”

“我不是告诉过你,随便你穿什么都行。为什么总要问我,你自己拿主意就可以了。”

的确,为什么呢?

在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食品前,售货小姐热情地邀请一个孩子,“来尝尝这个牌子的巧克力吧,非常好吃。”孩子仰起头看着妈妈小声地问:“妈妈,我能吃一块巧克力吗?”他学着先和父母商量一切,包括自己是否喜欢某种东西,从游戏、吃东西、睡觉,甚至和什么样的小朋友玩等等。而这样的孩子还会被大人夸奖,因为他非常听话,是个“乖孩子”。年幼的孩子在家里很少被鼓励建立自我信任,因为父母要替孩子安排一切,甚至包括替孩子思考。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考虑问题,没有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自己去处理问题,没有启发、诱导孩子建立自己的信念。尽管这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妈妈变成了一个万能的人,一个替自己决定一切的人,妈妈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只有听妈妈的话才不会把事情搞砸。“不要自作主张。”“有了困难,爸爸、妈妈会替你解决。”“不要自己随便拿主意,要先和别人商量商量。”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

我们应该记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几句话: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与希望的儿女。

虽然他们由你而来,

却不是为你而来。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

却不是属于你。”

也许是出于天性的缘故,孩子们总是竭力抗拒父母替自己安排一切。他们的办法是:任性。所以很多家长为孩子挑食、不按时睡觉、哭闹等等事情苦恼,他们不知道,这是孩子最初的、而且是成功的抗议,抗议父母管制一切。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思考、做事以及自我意识的萌芽。但是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小时候,要是爸爸帮你穿外衣,你会说:“我自己会穿。”然而得到的答案却常常是:“我来帮你穿,我们没有时间等你。”或者是“你还小呢!”就这样,自立的、信任自我的意识经常受到父母无意识的打击——如果你不信赖我们,我们就会不高兴;我们对你不高兴,你也不会感到高兴。每个家庭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决定保护孩子,以免遭受危险。因此,他们就要为孩子决定一切,这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但却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养成了对自我的怀疑,对他人的依赖这样的消极心理状态。

不少“与妈妈或爸爸商量”之类的影响对于幼小的你的安全和健康非常重要,因而引导你懂得这样一个观念——应当赢得大人们的称赞,让他们高兴。适当的称赞本来就应该争取,但现在却被限制为仅仅为了取悦于人而放弃独立的思考。应当明确,称赞并不是那么重要,本来应该是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被接受的鼓励和关心,却被父母用来当做正确行为的酬劳,这样的话,孩子会把自我评价和别人的赞许混为一体。

进入社会以后,助长你取悦于人的因素也随处可见,悄悄地影响着你,让你不知不觉地把养成了取悦于人的习惯。

电视、广播、报纸上的广告正是在利用你寻求赞许和取悦于人的念头。许多商业广告纯粹是在操纵你的行为,刺激你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它们不断地提醒你注意:你有某种缺陷,这种缺陷会使你被别人厌恶。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一位美丽的小姐因为有头皮屑,因为皮肤黑,因为胖,因为胸部不丰满等等原因便受到冷落,在用了某种商品之后,这些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她变得更加美丽,得到了别人的追求,她的人生也就完美了。这些广告实际上是在告诉你:别人的看法比你自己的看法更重要,你只有让别人高兴你才能够快乐。这些广告在不知不觉地使你接受了取悦于人的想法。

经过分析你会发现,在生活中,从童年的教育、工作的环境到家庭生活,外界的环境总是在鼓励那些企图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的行为。即使你发现自己过分地重视别人的想法,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你已经被训练得习惯于在别人的称赞中确立自我价值了。就是在你意识到应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之后,生活中的抑制、制约因素还是会时常干扰你坚定自己的自信心。

你应该像戒除许多不良习惯一样,根绝这种企图取悦于人和寻求他人赞许的毛病,不必留恋它。

自我抛弃

读到这里,请你稍稍停顿片刻,精心思考一下。想一想过去,你是否花费过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于人和争取别人的赞许,或者是用许多时间和精力担心受到别人的非议。

假如取悦于人和争取别人的赞许已经变成你生活的一种需要,或者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某种目标的话,那么你就该仔细地考虑一些必要的问题了。

首先你要懂得: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希望,而决不应当成为一种需要和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得到欢迎、喝彩、称赞和恭维。当我们的心灵受到抚慰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变得舒畅。谁不愿意听到掌声呢?应当说,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的意识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把它变成一种需要,则是错误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希望别人的赞许,你只是乐于拥有别人的认可。然而,当寻求赞许变成一种需要时,你便是放弃了自我意识,并且把判断事物的权力让给了你需要获得认可的“外人”。一旦你没能获得他们的称许,你便会感到沮丧、失意。这样,你等于把自身的价值戴在了袖口上,让别人任意摩擦。需要取悦于人等于是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自己对自身的评价和要重要。”如果别人愿意施舍给你一些称许,你的内心才会感到愉快,如果别人不愿意呢?

需要别人的赞许已经够糟糕了,更有甚者,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要是你怀有这样的需要,那么你一生中注定要遇到许多挫折和不幸。因为即使在顺利的情况下,你内心的挫折感都会让你生活在阴影下。

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的习惯必须要彻底根除,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你想获得自我的实现和快乐的人生,就必须从你的生活中根绝对于赞许的需要,因为它对你毫无益处。应付谴责是不容易的,修正自己的行为却可以获得赞许。然而,当你采取了这种容易的方法时,表明你承认别人的意见比自己的判断更为重要。这是一个陷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容易逃脱的陷阱。所以,为了不受别人的意见的控制和支配,还是避免取悦于人的好。

看一看周围这个世界的现实,你就会明白,你永远无法让所有的人都高兴、都满意。事实上,如果你能让一半的人满意,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要知道,在这个世界里,至少有一半的人不同意你所说的看法。也就是说,每当你说出一种意见时,就会有50%的可能性是听到反对的声音。

认清这种事实,你就可以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称赞了。当有人不同意你说的话,你不必尴尬,也不必立刻改变注意以求得称赞。你应该提醒自己:你只是碰上了那50%的不同意你看法的人中的一个。你要清楚你的一切感觉、思考、言论或行为总会遇到意见和批评。一旦你知道了这些,你便不会因此来否定自己,同时你便不在放弃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这是帮助你摆脱失望心态的方法。

所以,尽管你非常不喜欢听到反对意见,却没有办法摆脱它。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赞同你,你的每一个决定,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就看你如何面对他们了。记得林肯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

“……如果我要一一回答别人对我的责难,也许就没有时间做什么事了。我总是尽我所知道的方法去做,尽我所能做到的努力去做。而且我决定一生都要这样做。要是最后事实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别人对我的中伤将会不攻自破。要是事实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就是有十位天使为我作证也是徒劳无益的。”

请记住这几句话吧!

欲得之,先舍之

假定你还是希望得到每个人的赞许,而且自认为有可能得到。再假定这是一个正当的目标。那么,怀着这种想法去达到你的目标,什么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先想想最能赢得赞许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他的行为如何呢?他吸引每一个人的东西是什么呢?也许这个人是坦诚的、直率的、豪爽的,他绝不依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充实。也许他没有时间寻求赞许。也许他认为坦诚比技巧和手腕更重要。他并不想伤害别人,也没有时间玩弄手腕,没有时间拐弯抹角,没有时间小心说话以免得罪别人。这岂不是天大的讽刺:能够在生活中得到许多赞许的人却根本没有寻求赞许,而且对赞许毫不动心。没有热衷于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的人却最能赢得人们的赞许和欢迎。

他们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愉快的人。在某一时或某一事上,他们可能不被人们称许,不受人欢迎。可是他们同样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他们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沽名钓誉,并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什么评价。在矛盾和冲突面前,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从不为取悦于人而曲意奉承,改变自己。他们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批评他们,他们也不会轻易地意志消沉,更不会走向僵化和保守。他们会深刻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得不到赞许的情况下,也按照自己正确的想法去做事。

看看下面这则寓言,它能告诉你快乐的心情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称赞之上的。

一只大猫看见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问道:“你为什么对自己的尾巴穷追不舍?”小猫回答:“从你们那里我懂得了,对猫来说,最好的事情是快乐,而快乐便是我的尾巴。所以我要追逐它。因为追到了尾巴,我也就得到了快乐。”老猫说:“孩子,我留意了世上的种种问题。我也认为快乐便是我的尾巴。但是我知道,每当我追逐它时,它就不断地躲开我,但是当我只顾自己该做的事情时,它却始终追随着我,直到天涯海角。”

读了这则寓言,不知道你能不能悟出一些道理。如果你希望获得赞同和称许,最有效的办法是:不要渴望它,不要追逐它。而是按照自己本来的面目做事,那么更多的赞许将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当然,你所做的一切绝不会得到每个人的称赞,但是只要你尊重自己,即使得不到称赞,你也不会沮丧。在这个世界上,批评和不同意见本来就是事情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的见解都各不相同。

破除有害的习惯

当你了解到取悦于人和寻求赞许是一种错误的心理状态,并且知道了它产生的原因之后,你一定愿意彻底改掉它。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一般都不容易改变,关键看你是否能过坚定决心并付出努力。马克·吐温说过这样的话:“习惯就是习惯,没有人能够顺手把它扔出窗外,不过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哄它远离。”

下面介绍的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逐渐改掉对别人赞许依赖的习惯。

你应当尽可能地消除别人的看法、言论和举止与你自身之间的直接联系。在遭受到批评的时候,你应当对自己说:“这是别人的事,这和我没关系”。这种方法将会消除你把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想法混为一谈所引起的自我轻视。

当你得不到称赞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你可以问问自己:“就算他们能同意我的看法,我的情况会更好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别人的想法对你不会有多少影响,除非你要让这些想法影响你。

也许很多人无法了解你,这并没有关系。你要接受这个事实。同样的道理,你也可能对周围的许多人并不了解,你并不需要了解认识的每一个人。他们与你不同,而且这些不同与你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了解你自己。

不要用这样的方式说话:“我这样做,你高兴吗?”“亲爱的,这么做对不对?”等等。

购买衣服或其他个人用品时,要相信自己的眼光,不必总是事先和别人商量。

当你由于习惯的影响,又一次寻求他人的赞许时,要立即警告自己,并纠正这一行动。

你不必过多地同别人争辩自己的观点,不必可以去说明自己的正确,在这方面,少说几句比多说几句好,只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行了。

再不要无谓地揣摩别人会如何评价你的言论和行为了。

无论面对什么人,不管是长辈还是上司,说话应当明确,不要似是而非。

当你注意到同事不赞成你的看法时,甚至渐渐生气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匆忙改变自己的见解,也不要替自己辩护。你只要想,他正在生气,他认为我不该这样做。这会帮助你明白,他赞成的是他,而不是你。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运用这种方法。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技巧,你可以得到惊人的效果。

不要过多地说“道歉”。所有的道歉都是在寻求谅解,而要求谅解正是寻求赞许的一种方式。道歉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需要别人原谅你,这表明你允许别人控制你的情绪。所有,道歉的行为只会促使你寻求赞许。

在参加聚会的时候,你应该尽量减少自己说话时被打断的次数。另外,当你和某个人不约而同地想要开口发言时,你不必总是让别人先说。在社交场合受到干扰的时候,你应该想办法避免自己的谈话被打断。

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记录一下你说出陈述句和疑问句的次数,用来判断你是在提出问题征询别人的意见,还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总是在向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你便不知不觉地陷入寻求赞许的陷阱,也反映出你缺乏自信心,不能信心百倍地运用自己所具有的能力。

如果你认为别人借着是否称赞你来试图支配你,你就向他表明你自己的态度,不要为了得到某些赞许,而显得软弱无能。你可以大声说道:“通常在这个时候,为了让你喜欢我,我会改变自己的意见。但我的确还相信我的见解。”你应该检查一下你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明白说出来将会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你可以感谢别人对你的意见,即使你并不喜欢这些意见。感谢别人的举动可以让你不去寻求赞许。比如,你的朋友说,你过分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不喜欢你这样。这时候你不要试图取悦于他,你只要感谢他指出了这件事,寻求赞许的念头便可以消失。

你甚至可以积极地寻求批评。控制自己的意愿,找一个和你意见不一致的人,面对批评,冷静地坚持自己的见解,决不要因此改变自己的看法。你可以告诫自己,别人有别人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实际上和你毫无关系,面对批评不要躲避它,而是要寻找正确处理它的有效方法。

你可以试着不理会那些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理会别人的攻击,本身就证明了你不必依靠别人的感受来认识自己。在这个时候,别人也会停止他们的责难。如果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话,那么你就会把别人放在自己之上,放弃了自我。

这些建议对于改掉放弃自己、取悦于人的习惯,只是一个开始。你不必刻意把所有的称赞都放弃,称赞本来是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和鼓励,但绝不能因为没有它们而感到痛苦,它们不能成为你生活的主宰。正如节食者在饱餐之后,测验不出自己节食的勇气;戒烟者不会在掐灭香烟时,衡量自己戒烟决心。你也不要在得不到称赞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实力。你应该勇敢地宣布: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不需要把他人的称赞当做自己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你消除了这种错误心理,那么你一生中的其他错误心理也将会随之解决。所以,在得不到称赞时,在批评面前能够处之坦然,这是作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树立自信心

在结束本章前,有必要强调一点,即:树立自信心。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思想。杰出的人物都是这样的。它们像儿童一样,率真地把自己内心所确信的东西讲出来公布于众。此时别人所感受到的决不是与众不同的语言,而是心灵真诚的呼喊。他们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内心所确信的事物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他们因此成为杰出的人物。伽里略、达·芬奇、牛顿、富兰克林等等所以成为杰出的人,在于他们摆脱传统的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该更多地留意观察和发现自己心灵深处闪烁的火花,而不是仅仅翘首仰望所谓圣人和先知的光芒。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不注意自己的思想,轻易地把它抛弃,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属于自己的,无足轻重。人们过多地考虑到自己的言行能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把别人的感觉放在首要位置,这就要受制于他人的评价,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求赞许和取悦于人。对外界的妥协和看重削弱了人们的自信心,最终会引起别人的失望。今天,我们应该肯定地说出今天的看法;明天,我们也要坚定地说出明天的看法。不要怕明天与今天的看法有所不同,不要怕别人误解,不要怕别人的非议。再也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建立在别人的反应上,不要总是寻求获得别人的赞许和取悦于人,要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