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海棠诗社
贾敬晋封之后,宁国府越发蒸蒸日上,和荣国府那边的关系也缓和下来。
如今两府关系,虽不像以前犹如一体,却也比近两年形同陌路要好得多。每逢聚会之时,荣国府都会邀请尤氏、秦氏前去。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用到宁国府时,才会邀请两人。
贾蓉心知这些都是宁国府地位带来的,以前荣国府那边一味和王家亲近,王子腾夫人过寿,都要贾宝玉等人亲自过去。对宁国府这边,虽不说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却也没怎么放在眼里。
根据贾蓉所见,自从元春省亲之后,荣国府那边的奴仆别说对宁国府的奴仆有些看不上,甚至在面对尤氏、秦氏之时,也多有应付之意。
如今自己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贾敬又被皇帝册封为了真人,眼看宁国府就要复兴,荣国府总算对宁国府重视一点了。那些奴仆,也不敢对尤氏和秦氏胡乱应付,以免受到惩罚。
只是,即使如此,因为前几年受了不少气。尤氏和秦氏除非受到邀请,仍旧很少往荣国府去。连带着惜春、黛玉,同样很少去荣国府那边。
两府之间关系,到底并不如以前融洽,只是面子上还过得去!
如此正合贾蓉心意,眼看过了年后,又到乡试之年。贾蓉一边继续在皇帝那边当差,一边监督贾蔷读书,盼他早日中举。
也不知是这两年知道上进,还是因为至今没能纳得龄官,贾蔷这两年很少好学。以贾蓉看来,贾蔷此时的本事,不说能和自己考举人时相比,和自己考秀才时的水平,却已经相差不多了。放在乡试之中,都是可中可不中的水平。既有可能中举,也有可能落榜。
贾蓉当年有入梦翰林手稿的机缘,将自己的水平一举提升到稳稳中举。但是对于贾蔷来说,他就没有这机缘了。以他如今水平,想要稳稳中举,至少还需要再学六年,才有一些可能。
因此,贾蓉一方面派人打探这次乡试主考官的消息,一方面继续督促贾蔷。想要给他增加一些把握,尽快考中举人。
“举人不用纳税,也不用服徭役。”
“等你考中举人之后,我才能把分给你的产业完全转到你的名下。”
“像是现在这样,我可不放心你!”
这一年的六月,贾蓉送贾蔷南下时,向贾蔷告诫道。给贾蔷单独立户,让他独立一支,是贾蓉早就定下来的计策。
只是,因为贾蔷那边一直没能完全自立。一些田地产业虽然分给贾蔷,却仍有许多挂在宁国府的名下。
眼看太上皇身体越来越是不好,朝中隐隐有风波将起。贾蓉迫切需要贾蔷考取举人,将自己分给他的产业和宁国府彻底分开。这样万一有事,也能多条后路。
贾蔷虽然不知道贾蓉这般打算,但他如今已苦学了十多年。这些年和贾蓉一起交往的人,大多也属于举人、进士之流。因此,他自己也想考上举人,和这些人交流时多些底气。而不是顶着监生名头,隐隐有些受到排斥。
这一次江南乡试的主考官,是贾蓉在翰林院的旧识。虽然因为需要避嫌,贾蓉这段时间并没有和对方刻意联系。
不过,同为翰林院的人,贾蓉又是仅次于掌院学士的侍读学士。即使他不开口,那位主考官也会知道他的族弟贾蔷就在江南应考。说不定应景时候,就会给贾蔷一些便利,以此交好贾蓉。
当然,这些事就不用和贾蔷说了。免得他心存侥幸,反而发挥失常。
如此送了贾蔷,贾蓉又忙于整理太上皇的起居注。随着太上皇的身体越来越是多病,朝中一些依附太上皇隐隐和皇帝对抗的人,开始焦躁起来。
作为崇正帝的近臣,贾蓉对这些事情已经有所察觉。因此他必须打起精神,以免行差踏错!
受他影响,宁国府其他人也越发谨言慎行,不敢随意外出。
这日,贾蓉从宫中回来,忽见惜春和黛玉过来,说是荣国府那边要起诗社,问贾蓉她们能不能够参加。
贾蓉听到这事儿,自然无有不允。这几年惜春和黛玉住在宁国府中,和荣国府那边来往变得少了。只是黛玉每次去荣国府,回来后都少不得要抹几次眼泪,不知在想什么。
对于闺阁女儿的心事,贾蓉向来不懂。尤氏和秦氏虽然看在贾蓉面上,对黛玉也算很是关心。但是因为关系隔了一层,她们也难称是黛玉的知心人。
倒是惜春,因为和黛玉接触较多,对于她的事情隐隐知道一些。只是,惜春的性情素来有些冷漠,名义上又是贾蓉长辈,怎么也不可能和贾蓉说这些事儿。
所以,眼看荣国府那边一众姐妹要起诗社,贾蓉就让惜春和黛玉一起参加。免得两个人在宁国府孤零零的,性情越发冷漠。
“三妹妹听说嫂子也是读过书的,还邀请嫂子一同参加诗社。”
“不知嫂子有没有空闲,一起参加诗社?”
得到贾蓉允许,林黛玉很是欢喜。想到探春派人来送信时说的话,又向秦氏说道。
秦氏虽然读过书,对参加诗社也有些跃跃欲试。但她因为辈分较低,去了荣国府那边少不得要喊人姑姑、叔叔。因此只是想想,就把这念头掐灭,道:
“我哪读过什么书,不过是认识几个字罢了!”
“如今府里事情正忙,我又有晟哥儿要照顾,就不陪你们参加诗社了。”
“赶明儿你们起社时,和她们告罪就是!”
话虽如此,被人如此邀请,秦氏还显得很高兴。命人将贾芸今日送来的白海棠抱了来,笑着道:
“我瞧这白海棠倒是少见,既然你们起社,就送给你们助兴吧!”
“明日去荣国府时,让人带去就是!”
惜春黛玉见了,果然极为赞叹,道:
“既然如此,明日就咏海棠了!”
“赶明儿她们做了诗,我就都带了来,让嫂子品鉴品鉴!”
秦氏听了这话,心中更是高兴,又让人准备财物,资助她们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