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辛丑回銮,一段模糊的往事
农历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901年9月7日)上午11时30分,在北京东交民巷的西班牙使馆,大清王朝全权代表奕劻和李鸿章与英、美、日、俄、法、德、意、奥、比、西、荷等11国代表分别在和约上签字。为处理去年庚子事变引发的争端,持续了将近一年的谈判终于宣告结束了。根据各方达成的协议,条约共12项条款,外加19项附件,其主要内容包括道歉、赔款、惩凶等事项。由于李鸿章的据理力争,列强勉强同意对在义和团事件中应负主要责任的慈禧太后不再追究,并保证在“惩办祸首”的条款中不提及她的名字。
而在距北京两千多里之外的西安,慈禧太后及手下大臣正翘首企盼,焦急地等待着谈判的结果。当天下午,《辛丑条约》签署的消息和具体内容通过电报传到西安。接到电报后,此前还一直提心吊胆的慈禧太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回首往事,老佛爷不禁感慨万千。
自大清朝定鼎中原以来,共有两位皇帝因外敌入侵而被迫率宫眷逃出北京。而巧合的是,这两次逃亡居然都被慈禧赶上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身为皇贵妃的慈禧跟随咸丰皇帝到热河避暑山庄“秋狝”,并在那里躲避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返回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身为皇太后的慈禧携光绪皇帝等仓皇“西狩”,一路颠沛流离,最终抵达西安才算安顿下来,同样也是待了将近一年后才启程返回北京。尽管这两次逃亡时隔整整40年,但情形却是多么相似!
回想1900年,由于愤恨洋人对自己施政的干涉,面对闹得越来越凶的义和团,在手下一班王公大臣的鼓动下,慈禧太后竟不顾后果地向列强集体宣战,号召臣民“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然而老佛爷很快就绝望地发现,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大师兄”们,在洋人的枪炮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眼看八国联军的炮声在北京城的上空隆隆作响,此时的老佛爷,除了恐惧与悔恨,所能做的就只有再度踏上逃亡之路了,于是便有了所谓的“庚子西狩”。
由于八国联军的来势比40年前英法联军更为凶猛,1900年的这次皇家逃亡,一路上可谓凄惶无比。七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身穿蓝布大褂,乘坐其弟桂祥所驾之骡车,携光绪皇帝、隆裕皇后等人,在一干亲信太监、王公大臣和少量士兵的护送下仓皇撤离北京。之后,逃亡队伍出居庸关,在怀来稍事休整后继续西行,经鸡鸣驿、宣化等地到大同,再由大同南下到达山西省城太原。好不容易在太原休养了一个月,因风闻联军将攻打山西,老佛爷又不得不继续南下,至风陵渡过黄河入陕西,最终于九月初四抵达西安府。
流亡西安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陆续有众多官员从全国各地赶赴“行在”效力,慈禧太后的处境和心情也好了很多。而在这期间,虽然流亡朝廷依然能对各省份发号施令,但却不得不时刻关注占据着北京的洋人的情况。经过李鸿章等人的多方奔走,他们在忐忑不安中,终于同列强达成了和约。尽管王朝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但令慈禧感到庆幸的是,由于获得了列强的宽恕,她终于可以再度返回京城执掌朝政了,从而才有了接下来的回銮之旅。
严格意义上讲,辛丑年的慈禧回銮之旅其实应该叫“两宫回銮”,即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回銮。不过由于自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光绪皇帝就彻底沦为了傀儡,完全被遗忘在慈禧的阴影之中,因此人们很容易就将他忽略了。
八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和约签订整整一个月后,慈禧一行收拾停当,正式从西安起驾,由此踏上了2000多里、为期93天的回銮之旅。如果说去年的“庚子西狩”是仓皇急促的,那么今年的“辛丑回銮”则是漫长从容的。在老百姓的眼里,慈禧的这次长途旅行实在谈不上什么光荣。而在一些激进派知识分子看来,好不容易结束了流亡生涯的慈禧不但应该低调地返回京城,甚至应该向广大臣民们颁发“罪己诏”深刻检讨。
然而慈禧太后毕竟还是慈禧太后。尽管这个女人已经牢牢掌控朝政长达40年,经历各种大风大浪而屹立不倒,无数王公大臣都惶恐地拜伏在她的脚下,然而说到底,她毕竟只是一个见识有限的老太太。于是乎,原本并不光彩的回銮之旅竟被张扬得像凯旋一样。而沿途官员们献媚般的大肆铺张,则与百姓们的怨声载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毫不夸张地讲,由西安返回北京的行程,对于慈禧而言无异于一次难得的长途旅行。在这次长途旅行中,慈禧太后貌似充满了闲情逸致,一路上访名胜、品美食、题字留念、烧香拜佛,真正是不亦乐乎。特别是在洛阳、开封两地驻留了较长时间,并游览了龙门石窟、关帝庙、大相国寺等名胜。与此同时,这次旅行又是极度奢侈的,据说前后竟花费了1300万两白银!对照当时的国耻民困,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有趣的是,或许是出于对皇家威仪的嘲讽与不满,或许是对慈禧本人腐化奢侈的奚落与愤恨,在民间,但凡慈禧所经之地,多多少少总会留下一些逸闻趣事。例如在河南、河北等地,民间就流传有各种慈禧遭到戏弄的故事。尤其是结合慈禧好吃这一点,沿途几乎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有关的传说。如果将这类故事串联起来,后人会有趣地发现,当年的辛丑回銮之旅,简直就是慈禧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华阴的泉水、灵宝的烧饼、洛阳的水席、偃师的油饼、巩县的萝卜、荥阳的柿子、开封的糖醋熘鱼、延津的菠菜、淇县的烧臆子、汤阴的挂面、新店的石榴、邢台的藕、永年的驴肉、赵州的肘子、栾城的牛肉盒子……凡此种种,均已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从大历史的层面看,这些传说无疑充满了戏说的成分。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次旅途中,受到庚子国难刺激的慈禧太后开始反思帝国的前途命运,并出台了包括新政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从而奠定了清王朝最后几年发展变革的基调。只不过由于整个王朝已病入膏肓,统治者所有的努力最终也难以挽回颓势。整整十年后,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大清王朝迅速走向了覆灭。实际上除了吃喝玩乐,在慈禧回銮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遗憾的是,由于这一段历史毕竟不怎么光彩,因而在清朝的官方史书中,对于当年慈禧的具体形迹并无详细的记载,大多是泛泛而谈。目前所知最为详尽的记载,当属吴永所著《庚子西狩丛谈》。吴永作为当年慈禧的随行官员,在回銮时负责打前站,他后来对这一段经历有较为详细的追述。不过由于他随驾到开封后便前往广东任职了,因此对开封之后慈禧的行程记载得较为简略。
历史影像往往具有文字记载所无法比拟的说服力,而且更为形象生动。20世纪末,虽然照相术已传入中国很久,并且新闻报刊上也已印刷照片,不过对于清朝皇室而言,除了恭亲王奕、醇亲王奕等个别人之外,照相还是很少见的事情。1900年庚子国难期间,一路仓皇西逃的慈禧及手下官员们,显然没有处处留影的闲情逸致。而迄今为止,反映慈禧回銮的照片数量也少之又少,目前能看到的只有当时西方人在正阳门一带拍摄的一些影像,且基本为远景。其中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根据当时的礼制,慈禧回銮关乎皇家尊严,沿途有将相机对准其拍照乃是大不敬行为。至于抵达北京后在正阳门被西方人拍摄,则实在是无力管束了。
幸运的是,本人在研究晚清历史影像之余,偶然发现了一套反映辛丑回銮沿途所经地方情形的照片,为目前国内所仅见。从照片的质量及拍摄风格来推测,这套照片应为当时负责打前站的官员请照相馆在銮驾抵达之前拍摄的。这些照片的内容,既有洛阳、开封等地预先为慈禧兴建的行宫、牌楼,也有河南、直隶各地慈禧驾临过的名胜古迹,还有地方官员们准备迎驾时的情形。实际上,在当年河南、直隶两省为迎接銮驾而专门制定的办差章程中,就包含有这方面的信息。例如河南省办差章程中就明文规定:“所过地方每站进散图一份,内有名胜古迹,先考核明白,以备顾问。”而直隶大差章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经过地方,每一站呈进散图一份,将境内古迹名胜之区,绘图贴说,并由地方官各归各境,考核明确,缮折汇交迎迓大臣,以备顾问。”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批老照片恰恰可作为研究慈禧回銮之旅珍贵的史料补充。
本书即以这套照片为核心,结合官方史书、当时的媒体报道、当事人回忆录以及各类方志等对当年慈禧行程的记载,深入发掘照片背后的历史,从而为读者勾勒出这样一条线索:当年慈禧都去过哪儿?在每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留下了什么趣闻?当地百姓及官员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些行宫署衙、名胜古迹如今何在?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系列梳理,使人们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并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当时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杨红林
2014年岁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