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进化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商业模式的发展与进化

第一节 古代商业模式的起源

关于商人的起源,有说源于距今3000多年前商汤(商朝的开国国君)的先祖相土,在其统治部落期间,人民安居乐业,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便拿来跟别的部落进行交换。为了节省人力,相土驯服了马,又发明了马车。相土和邻近部落商定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开展物品交换,这类似于今天的集市或市场。这时候,对从事物品交易的人开始有“商人”的称号。到了商汤七世祖王亥时期,王亥驯服了牛,又发明了牛车,让牛不仅可以用来耕地,也可以用来驮运货物。当时牛的价格比马便宜,牛的数量也比马多,因为马主要依靠从西北的部落进口,稀有而昂贵。因此,王亥时期的牛和牛车促使商业开始逐步发展,物品交易更加发达。商部落日益兴盛,最终到商汤时期推翻了夏朝统治,建立了商朝。

相土和王亥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可用今天时髦的语言进行归纳,即他们开创了两个商业模式:“集市货物贸易”和“异地贩运货物进行贸易”。

第一个模式:古代众多发达的城市和村镇都是依靠出售货物获利,即众多的商家组成了商业一条街,成为更发达的集市。我们当今社会中看到的商品交易市场、超市和百货商店与此商业模式类似。

第二个模式:也成为农耕时代商人获利的主要模式之一。抚今追昔,我们似乎又听到了茶马古道上那一串串驼铃声响,仿佛又看到了马背上的茶叶,马匹和茶沟通了中国西南和西藏地区的贸易渠道。而有名的商帮“徽商”则从两淮运盐入湖广,回程时则载湖广米运到长江下游售卖。

商人的另一个起源传说则来自于中国民间财神范蠡。春秋时期,范蠡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他隐姓埋名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家人垦荒种地并兼营商业。范蠡经商不仅注重品种,还注重时机。

范蠡看到漕湖一代马匹的需求量很大但却苦于没有马,也就是没有货源。而北方有大量的良马,但由于路途遥远,路上强盗出没,马又运不过来。当时有一个大商人姜子盾,他从事北方贸易,多年花钱铺路,跟沿途的豪强都能搞好关系。范蠡随即写一告示贴在姜子盾家门口附近,大意是:商人范蠡新组建了一支马队,开业图吉利,可以免费帮忙从北方驮运货物。果然,姜子盾主动找上门来跟范蠡合作。于是范蠡从北方买马,帮姜子盾运了货,马也平安到达漕湖。

范蠡在齐国出名后,被齐王拜为宰相。三年后,他挂印而去,散尽家财,重归一介布衣。他第三次迁居到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不几年,又成为巨富。他自号陶朱公,老百姓都称陶朱公为财神。

范蠡采用的商业模式也可以用“异地贩运货物进行贸易”来概括,但他“逐什一之利”,讲求薄利多销,加快货物周转,加快获利流通周期,利用价值规律致富;同时“富好行其德”,仗义疏财,施善乡邻,成为中国古代商人的典范。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的交通干道,这条道路上的骆驼和马车带来的不仅有异域风情的货物,还有不同的科学文化——波斯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商品和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交融升级。

除了陆路,阿拉伯人发明了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使得商品交易的半径大大拓展。在中国宋代,杭州、广州、福州、泉州就是有名的商埠,来往西方的货船在此进行交易。到了元代,泉州、广州等地有大量波斯人长期居住,从事海上贸易。想想那个时候的泉州一定是国际大都市,操着中外口音、有着不同相貌的人士和平相处,共同贸易致富。而到了明代,中国的造船术登峰造极,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拓展海上贸易,中国的瓷器成为西方上层社会喜爱的商品,而西方的香料和黄金则被运回国内。再后来大航海时代开启,各大洲之间互相连通,海上贸易渠道就此畅通。

我们来看看这种“异地贩运货物进行贸易”的模式,有几点是比较关键的。第一是要有货源,并且最好是两地之间相互弥补的产品。第二是要有强大的运输组织能力,无论是陆地运输还是海上运输,其艰苦与风险远不是今天能够想象的。在没有高速公路、飞机、火车的年代,陆路仅靠牲畜驮运,还要防范强盗出没。海上更是凶险,在没有导航工具、船的吨位还较小的年代,海盗却已经开始出没。因此异地运输距离的远近与货物的利润直接关联,距离越远,要求货物的利润越高。第三是要有捕捉商品信息的能力,要清楚哪些商品紧缺,哪些商品可以获得较高利润。

在生产方式和通信方式、交易模式都没有改变的年代,商业模式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