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的个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细微之处更动人——谈语文教学的细节挖掘

语文教学我们常常重视大的方面,如主要情节的概述,宏大结构的把握,主要人物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提炼,思想内容的开掘,而往往忽视小的方面,如细节描写的精巧,修饰词语的精妙,某个意象的运用,某个句子的变形等。抓大放小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谁抓了“芝麻”,漏了“西瓜”,那就是没抓住根本,没扑住重点,没把住文章的命脉,他们以为不“大”就不大气,抓“小”就是杂耍。一个时期以来这种语文教学主张,甚为盛行。

这种倾心向“大”的语文教学观,让语文教学变得僵化。一个套路,一个模式,语文课堂不见精彩、难觅形象;不见精雕细琢,难寻仔细玩味;轻飘飘分析,大而化之,浮光掠影;急匆匆概述,浅而出之,水波不惊。抽筋扒骨,不及血肉;拉出框架,难入腠理。语文教学变得粗枝大叶,失去了应有的斑斓多姿,失去了应有的灵活生动,失去了应有的耐人寻味。

重视“大”忽视“小”的做法违背了辩证法,走向了一个极端。他们忽略了“小”之于“大”的意义,忽视了无“小”难以成其“大”, “大”、“小”相互依存的道理。其实,“小”的挖掘对于“大”的显扬具有重要意义,这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就是“精彩恰在细微处”,细微之处更动人,重视细微之处的品味和挖掘,由“小”到“大”,深入开掘,这对于领悟作品“大”的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我以为作品的“小”主要是指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譬如,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的一个意象,看似毫无分量的一些修饰词语等。这些细节之合实质上就构成作品的脉络,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土壤,我们引导学生把感知的触角只有扎进“土壤里”,才能够学得扎实、有根基。

结合我所上的《枣核》这堂语文课,简要分析如下。

教学《枣核》(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我们习惯关注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即通过文中主人公的思乡心切,提炼“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情感;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样的故园之恋的主题。

达成这样的主题提炼,一般经过以下步骤:一、根据线索,提炼大致内容。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二、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三、以“枣核”这个小事物,以小见大的写作艺术。

这样教未尝不可,但是我感到没有教到深处、动情处,框架是有了,但是挖掘不深、不细,难以从“细微之处见真情”。

我们调整一下思路,化以上课型架构为以下课型架构,看看效果如何。

“索枣核”这个环节,我们不架空分析,而是让学生品味这样一个句子。

“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揣摩“再三”这个词语的意义,品味其中蕴含的心情。学生经过品读,很快了然,主人公千嘱咐万叮咛的渴盼心情,自然了悟。

“见枣核”这个环节,我们也不凌空蹈虚,让学生品味下面的句子。

(1)“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

(下了车发现她在站上等着。)

把例句1换成括号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比揣摩,看一看表达效果的差异,学生会深刻地体悟到“一……已经”这个句式结构的作用在于能充分地表现出主人公等待已久的心情。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让学生品味例句2中“殷切”、“托”这两个词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出主人公“深厚而急切的心情”和视枣核如珍宝的真挚感情。为什么用“托”,而不用“放”,让学生对比揣摩,可以把主人公的心情体会到极细致处。

(3)“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品味一下例句3中“揣”字的表达作用,学生可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味“揣”的妙处和其中蕴含的珍视枣核的情感。

在“话枣核”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以下句子。

(1)“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节,我就想旧历年。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2)“真是个细心的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3)“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日子。”

先品味例句1中这么多“想”的表达作用。无时无刻不在“想”,让我们深刻体味到,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土的思恋,充满了他们的生活,这份情感是那样的缠绵和刻骨铭心。然后品味,由“想”到“想”,再到“一……就想”,再到“老是想”,程度的变化,深刻领悟作者思乡之情随着年龄变化而日渐浓烈,与日俱增。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例句2中主人公在自己制作的假山上嵌上的三种事物“凉亭”、“红庙”、“白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是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的代表,这份由中国古建筑凝成的文化认同,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即使身在天涯,文化的血脉也不会隔断。采用这三种事物装饰假山,饱含了海外游子对母体文化的认同和依恋。

例句3选取“月夜”怀想,更富诗意,更令人柔肠百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夜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是团圆之夜,而游子们身漂海外,仰望皎洁明月,透过遥遥碧波,翘望遥迢的故乡,念及年轻时的往事,令人感慨唏嘘,其景其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意境深远,情意悠悠。仔细体味,无须分析,学生受到的教育和感染已经不是语言所足以表达的了。

以上这些细节体会到位后,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无须分析已经呼之欲出了。因此,把宏大结构落实到细节中,让学生揣摩体验,更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

和第一种教法相比,同样完成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领悟,把握了主要事件,领会了以小见大的艺术,但扎根细节,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让学生觉得语言艺术世界的奇妙瑰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立足语言教学正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细节,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这条规律,我们还是要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