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留白”,促进创造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构图技巧,具体指在构图时,预留部分空间,不着笔墨,意在用黑与白、虚与实的强烈对比,吸引读者去思考作者创作的目的所在。“留白”艺术的产生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无声”、“无形”、“无为”等。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为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绘画领域,也影响到书法、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体现在绘画中是“留白”,体现在书法中是“飞白”,体现在文学中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就是对这种艺术技巧的移植与借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一系列新要求,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提出用一些新方法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深度缺失、审美缺失、学生语言能力缺失的现象。“留白”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文本中的“留白”;另一方面,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要设计一些“空白”,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消化、吸收、回味,让课堂中充满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留白蕴含于作品之中,在阅读教学时,某个关键词句能统领全文,学生如果抓住关键词句细细感悟,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一些作品中,有些关键词句蕴含着“留白”,这个留白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看似短小的词句却是学生细细揣摩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文本,特别是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深奥的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理解全文,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而抓住“留白”点展开想象能让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要学会挖掘,为文本留白教学搭建好平台,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留白在接受美学中被称作“召唤结构”。波兰著名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领域”,即“空白”。读者参与作品的阅读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只有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化,即将空白填补起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创造文本的意义,建构学生自我的世界。
案例一:用结尾留白,促进学生创造。
执教泰格特的《窗》时,我曾设计做这样一个活动。
根据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请你写一两句话送给后来靠窗子的病人,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要求:1.凝练有文采。2.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这是基于《窗》的结尾,不靠窗的病人对靠窗的病人见死不救,等靠窗的病人死后,他终于能够靠近窗子,结果透过窗子看到的却是一片荒芜,不复当日靠窗的人描述的那种美景。
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并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物心情的体验,迸发了极大的创造力
生1: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
生2:自私自利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
生3:冷漠的心中不会有春天,所以也看不到春天。
生4: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掌声)
生5:爱心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自私是挡在桥头的栅栏。
生6: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内心丑恶的人就看不到美好的一切。
生7:妒忌会使人走向衰落,而无私会使人心胸开阔。
生8:人生难得一知己,不要因为妒忌而失去一位知心朋友。
生9:人们要互相宽容,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10:因为你的心灵丑恶,所以你看不到美好的景色,只要你以后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你以后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11:把你的心灵之窗打开,让阳光照耀,让鲜花盛开。
生12:让真、善、美永驻我们心间,那么生活对于你必将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生13:人生一世,风风雨雨,失意和痛苦时而会发生,只要我们手牵手,肩并肩,就能一同走过泥泞。
生14:关爱自己,关爱他人,让世界充满爱。
生15: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生16: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能透过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能看到希望。
……
案例二:用词语留白,促进学生创造
杨绛的《老王》,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把老王的生活中的小事串联起来,将老王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老王深深的愧怍和怜悯。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但想理解好此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感悟。
如文中写道:“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段文字中的两个“赶忙”意味不同,我就让学生来对比这两个“赶忙”背后的意味,实质是作者的“留白”。
生1:老王的“赶忙”,是说明老王真心来感谢杨绛一家的,不需要回报。
生2:老王的“赶忙”,说明了老王担心杨绛给钱,他不是来卖鸡蛋和香油的,是来报答恩情的,不需要回报。
生3:老王的“赶忙”我觉得是老王因为地位的差异,面对杨绛的客气,很是紧张所致,是一种自发的,情不自禁的。
生4:老王的“赶忙”不是情不自禁的,是真诚的,他就不想要杨绛家的钱,他是拿自己觉得宝贵的“重礼”来报答深恩的,是真情,无须回报。
生5:老王的“赶忙”,我觉得有诚惶诚恐的味道,老王这样的老实人喜欢实诚,他想着送来,杨绛实在地收了,他就感到妥帖、舒服,而今要给钱,他始料不及,因此尴尬。
生6:我感到老王的“赶忙”是一种彷徨和无助,人生最后一次的感激和告别化作了一场货真价实的交易,令老王倍感不爽。
生7:我觉得老王的“赶忙”里充满了痛苦,老王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对待,仍然被看作弱者,就知道用钱去打发,这令他感到特别痛苦。
生8:我觉得老王的“赶忙”是一种身份差异造成的紧张感,试想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到了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家里,他是不是会手足无措啊!身份的卑微,地位的差异,让这个老实人感到很不自然,很是慌张。
……
生9:杨绛的“赶忙”,说明了杨绛不想欠老王的人情,想趁他没走抓紧付钱给他。
生10:杨绛的“赶忙”,我觉得是杨绛在歧视老王,她觉得老王穷成这个样子,不值得欠他的钱。
生11:我觉得杨绛的“赶忙”是杨绛的真诚,她觉得老王可怜,给钱是对他的怜悯、同情和帮助,是真心地同情老王。
生12:我觉得杨绛的“赶忙”不真诚,她恨不得不要老王的鸡蛋和香油,她巴不得赶快拿钱,打发走这个既穷又脏的人。
生13:我觉得杨绛的“赶忙”在骨子里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对老王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坦然接受下,再通过其他方式还钱不好吗?为什么当面急着给,让人多难受啊,人家也不是真来卖鸡蛋和香油的。
生14:杨绛的“赶忙”,我觉得不爽,如果我是老王,我的心都冰凉了,我都有侮辱感,报恩的举动被人误解成交易,多么可悲!
生15:杨绛的“赶忙”,这个动作行为背后的心理比较复杂,可能里面有怜悯同情,也有对老王地位的优越性吧。说不太清楚……
生16:杨绛的“赶忙”,这个动作背后,应该是表现了杨绛对老王患病的恐惧心理,一个病得厉害的人拿东西送你家里,你会痛快地接受吗?万一他有传染病呢?这是正常人的一种恐慌心理,无须责备。
……
案例三:用语意的留白,促进学生创造。
我在执教《春》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找春天,同学们找到春天了吗?请把你发现的最喜欢的春天美景读给大家听,读出美景所蕴含的诗意,如果能用上贴切的诗句来赞美一番,那就更棒了。
生1:我最爱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真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2:我喜欢漫山遍野的野花。在这里“野花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3:我最喜欢看春天的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让我想到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4:我觉得这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
生5:“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是“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就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生7:我最爱在春天里放风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这就是诗中所写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教师创设了“读出你最喜欢的春天美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文本如诗一般的语言出发,通过多角度地感悟,来丰满、明晰春的意象。我们不敢轻易断定朱自清先生《春》的潜在写作背景,是否受这些古诗词的影响。但是,我们发现朱自清先生所描绘的春天,确实是对古典诗词跨越时空的回应。或者说,古代诗人和朱自清先生同样拥有通往春天的心灵密码,只不过在语言表达上有所区别而已。在这里教师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前经验,让古诗佐证抒发自己对春的形象感悟,实现了背诵积累的古诗从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这就是在教师语文课程意识导引下的阅读创造。
案例四:用标点留白,促进学生创造。
教学杨绛的《老王》时,我曾把这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中“他蹬,我坐”之间的逗号给去掉了,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差异。
生1:如果去掉的话,我感觉“他”、“我”之间关系很亲密很和谐,而现实不是这样的。
生2:如果去掉的话,我觉得表现不出身份的差异,一个是蹬三轮的,一个是享受蹬三轮的。
生3:如果去掉的话,地位的差异也表现不充分,一个是“劳力者”——蹬三轮的,一个是“劳心者”——知识分子。
生4:我觉得这个逗号就像一道山梁,将两类人分在了两边,他们无论从职业、身份、地位都不是相同的一类人。
生5:我觉得逗号就是一种情感的隔膜,很难融合到一起的,不同的地位才这样的。
生6:这个逗号,不能删,删掉了就体现不出身份、地位的对立,逗号的存在就是将其分立,让人感觉到差异的,连在一起,差异就抹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