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的个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儿子暑假作业给我的思考

暑假的一个午后,酷热难当,我打开空调,和儿子在家里看奥运,凉爽恬淡。看了一会儿,我就催促儿子去做暑假作业,从热闹的荧屏离开,到孤寂冷落的房间里独坐,儿子有些不太情愿,但还是拗不过,儿子带着沮丧的神色坐到自己的房间里了。

不久,就听儿子大声喊我,我应声过去,儿子端着他的《暑假生活》,向我问问题,我仔细一看,是这样的一个题目:写出描写春水的词语,下面是很长很长的横线。我这个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从事了近20年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绞尽了脑汁也没想出几个词语来。面对小学四年级的这个语文题目,我内心感到惶惑;面对儿子我感到尴尬。但冷静一想,我又感觉到这个题目的出法值得我们反思。

凭我的学养水平,竟想不出几个作为答案的词语,作为还没有多少积累、积淀的孩子答不出来也不足为怪了。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为什么那么难于回答?如果不是刻意准备,冷不丁地遇到,你能提供几个答案?答不出来原因何在?是我们积累不够?还是题目触发思考的方式不对?或者说题目激活积累的方式不妥当?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描写春水的词语有很多,我和儿子掌握的可能也不会少,但面对题目,我们就是不容易找到答案。原因在积累的薄弱吗?儿子积累薄弱的话,我难道也薄弱到连小学问题也不能回答一二吗?如果说薄弱,为什么儿子在不同的情景下能说出很多生动的词语呢?有些词语连我都觉得儿子积累的丰富和使用得恰当。譬如,我妻子腰痛,需要做个小手术,妻子发愁,儿子在旁顺势就说:“妈妈,还是做吧,长痛不如短痛!”好个“长痛不如短痛”!用得何等的精妙!

通过儿子用词的事例,我发现儿子不缺少积累;通过对自己的经历学识的反思,我觉得我也不缺少积累。回答不上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题目出法没有激活孩子和我的积累。出题者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让孩子积累有关描写春水的词语,这个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脱离语言环境和剥离积累者体验的机械记忆到底有多大价值,值得我们推敲。

没有提供词语存在、运用的语境,缺乏激发孩子运用词语的环境,孩子很难将自己的积累发挥出来。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考。

缺乏语言运用环境的机械语言积累,是很难在孩子的记忆中生根的,走不进孩子生活体验的积累也是很难深刻留在孩子记忆之中的,缺乏有效地、生活化情景的触发也是很难激活孩子固有积累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机械记忆死的语言(纯粹的字词记忆),而应该让孩子在阅读作品中,在生活的语言运用中积累语言,让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积累生活的体验和语言运用的语境,既让孩子积淀丰富的语言,也让孩子构建丰富的生活世界和体验世界。我们要活化激发孩子语言积累的方式,要生活化、情景化,要让孩子在情景的再现中,深刻的生活体验中,自觉地迸发出自己的积累,我们尽量营造逼真的、易于激发孩子表达的生活场景,让孩子自然表达、自由表达、自主表达。

题目不大,但出法里却体现着语文教学的观念和思想,值得我们语文教育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