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金阅读:从横平竖直说起
写字要横平竖直,这是谁都知道的金科玉律,但其真正内涵,却是不少人不大明白的。不信找现行河南版小学一年级书法艺术课本看看,第一节课就是“短横和长横”,其中有“田字格里斜向上,落笔收笔用力量”的句子。你看,这里是“斜向上”,可不是横画横着写,是“斜”而不是“平”。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在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弩(或努),取张弩挺劲之意。
可惜第二课的竖画,不管是悬针竖和垂露竖,在文字中都强调了“直”,但其示范书写时不管是悬针竖、垂露竖,虽说是直的,但到下边收笔处,都稍稍向左边偏离了田字格的中垂线,都是按照传统书法理念写的。竖怎么写?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在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弩(或努),取张弩挺劲之意。宋陈思《书法菁华》卷二《永字八法详说.弩势第三》云:“笔诀云:努笔之法,竖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矣。”柳宗元说:“努过直而力败。”这些都是说写竖不能一味的直,即僵直,太直无力,要有一定的曲感。稍稍向左使得点劲法儿,基本直即可,不可呆直,一味的直,过直,太直。横呢?永字八法称横为勒,取横缰勒马之意,元陈释曾《翰林要诀.平法》:“勒,上平、中仰、下偃,空中远抢,以杀其力,如勒马之用僵也。”又云:“凡平画忌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这是说横画是两头低,中拱(中仰),写成水平便不是书法了。清冯武《书法正传》载《书法三味.运用》中说:“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之末,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履舟样,故曰:勒常患平。”
书法家写字时,有时乍看不正,实则不正中有正,当然这是行家里手,若写的歪歪斜斜,根本不稳,那就称不上好的书法了。不稳中的稳,是书法的高级阶段,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
问题来了,写字要横平竖直,这是对的,横不平,歪歪扭扭,东倒西歪,放不直站不稳,肯定不行,因为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必须平稳才行。书圣王羲之说:“金书饰字,本领为先,尽脱安危,以平稳为本。”还说:“字要平整安稳。”看,安稳是写字的根本,不平稳是写字最大的毛病。唐代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紧接着又说:“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只知其一的平正,是才学写字时的初级要求。所以孙说是初学分布嘛,刚学写字,还写不好,平正就不错了,但知道平正,必须进一步追求“险绝”,险是不平坦,特殊、奇异,给人一种危急、不稳的感觉。“绝”是极致,最高级,独一无二了,总的说写字不能四平八稳,平铺直叙,要有艺术感,不平淡,有起伏变化,有意境趣味,有精气神,“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则是说写字归根到底是要平正的,但所要的平正不是初学分布时的平正,是在绝险中所蕴涵的平正,打个比方,像打醉拳,乍一看东倒西歪,眼看要倒,但始终未倒,要倒是险绝,但始终未倒,是醉拳的险绝归根结底蕴涵着平正(平衡)的内涵,所以他不会倒。书法家写字时,有时乍看不正,实则不正中有正,当然这是行家里手,若写的歪歪斜斜,根本不稳,那就称不上好的书法了。不稳中的稳,是书法的高级阶段,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
不走极端,就是中国孔孟思想、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办啥事适得型,把握好度,在现代思想中就是唯物辩证法。
横平竖直就是这个理。从哲学上讲任何事情不能绝对化,像诚实,不能绝对诚实,国家有机密,个人有隐私,那是不能随便外传的,如《小兵张嘎》中嘎子不向鬼子说出谁是八路军,不能说嘎子是个不诚实的孩子。但人不能绝对不诚实,该诚实时不诚实,那人品就有问题了。故而横不能绝对平,竖也不能绝对直,因此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说:“真正的横平竖直,再写一辈子也写不好。”(见《启功楷书技法》怀远编),当然横也不能绝对不平,竖也不能绝对不直,这两个极端都是不行的。不走极端,就是中国孔孟思想、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办啥事适得型,把握好度,在现代思想中就是唯物辩证法。
我在《楷书速成新法》中说横是“平中有不平,不平中有平”,竖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如上所说的“田字格里斜向上”是田字格里水平线的下面落笔,向右上倾斜运笔至水平线的上面收笔,仅仅上斜这么一线的样子,基本还是平的,这叫基本平,斜中有平,不平中有平,横是两头低,中间是向上拱形,左边又比右边低,所以唐太宗讲“横必左勒”,写横一定要左低右高,当然是适可而止了。两头低中拱,就是冯武说的“覆舟样”。竖呢?如上说到课本中的范字下部稍偏离田字格的中垂线,向左偏一点点,基本还是直的,在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弩。弩者弓也。我们看一个木棍或竹片,稍稍弯曲,用绳固定,便是弓,可以放箭,如果不“稍稍弯曲”,两头系绳,是射不出箭的,是没有劲的。但是若弯的太很,同样是没劲的,不能射箭了,可见做弓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竖说成弩这个比方就是这样。竖写的一味的直,是无力的,是不好的;竖写的太弯,也是不行的,无力,不能做字这个房子的顶梁柱,(古人有写字像盖房子一说)。所以上述《书苑菁华》中说:“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近左,是稍稍向左,通俗地说“叫往左使点劲法儿”。基本上是直的,尤其是中竖基本上非直不可。
其实中国的书法是富含哲理的,从横平竖直的辩证关系可见一斑,在其思想认识的引导下,可以理解很多奥妙。
其实中国的书法是富含哲理的,从横平竖直的辩证关系可见一斑,在其思想认识的引导下,可以理解很多奥妙。
就汉字是方块字来说,不能把其绝对化,首先要从虚实(阴阳)的观点看,“上”不是三角形,如果只看实画似乎是三角形,“下”不是倒三角形,“吕”不是梯形,小九宫讲“字有八面”,是从虚实的观点来说的,这样汉字是方块形就好理解了;其次,我说过字有各体,横画多者宜长,并说是二比三,竖画多者宜宽,是三比二,这也是就整体形象而言。其实汉子各部分的强弱也是不同的,这也是各部分矛盾的现象(即阴阳),如“日”字属长方形,但两竖画左短右长,即左弱(阴)右强(阳),虽说是宽二高三,但左右双方的强弱是不同的,这就体现出了又方又不方的一种内涵。不光是左右有竖,左短右长,其表现很多,好多字都是左弱右强。如“成”、“四”、“咸”、“南”、“欣”、“的”、“形”、“块”、“双”、“比”、“羽”、“我”、“代”…….其三,宽窄也是如此的。一个字的各个部分:宽宽窄窄,变化多端。如“留”字,从上向下是宽窄宽窄地交替变化着。“素”字是上下窄宽窄宽变化着,这些比写“四”上宽下窄要复杂一点。这种宽窄地变化多端也体现了汉字的方块字不是一味的方,机械的方。同样是一种基本的方,变化中的方,不能走极端要依势处之。
用笔的轻重、快慢、滑涩、同样是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把握好度,不能走极端。
用笔的轻重、快慢、滑涩、同样是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把握好度,不能走极端。用笔之法有人概括为:提按方圆,提包涵着轻、快、滑,轻、快、滑、都要提笔才行;按决定着重、慢、涩(涩进),写字要把握涩进,这样写出的笔画厚重有力,但有时也得轻快,轻快使笔画变细,秀气好看,运笔灵活,易于变化,其中滑笔是书法之忌,轻滑不仅写出的字不沉稳,还有轻浮的毛病,像写撇,适宜稍快,这样写出的撇光滑圆润,但不能滑,既轻快又不滑才好,所以我要求写撇“快而不滑”。方圆也如此,不能走极端,最好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笔有劲,圆笔妩媚,有方有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写出的字既有劲,又好看。用墨的湿燥更是如此,长横短横虽写法基本相同,但还是有区别的,不仅是“一个短来一个长”,总的说来长横曲(覆舟样),短横不曲,(起码对长横来说不曲),长横是“粗-细-粗”变化较短横明显,长竖“向左引势”比短竖明显一些。个中的道理,时时细细品味,对书法学习很有助益,千万不能顾此失彼,贯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