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阅读:白云书诀浅识
原文: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唯逸,发之唯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白云大概是名,紫真是道号,真隐子是尊称,应是道教高人。道教信奉老子,以道德经为经典,所以说:“书之气,必达乎道。”的确是这样,在道家看来世事一切都达乎道,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一切事物都遵从自然规律,书法也不例外。进一步说,这种规律,就是阴阳变化。用我们现代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辩证法。所以说,“同混元之理”。什么是“混元之理”呢?我们知道上古人们认为世界本来就处于混沌状态,是盘古氏用一把大斧把其劈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所谓“盘古开天辟地”。天地者阴阳也,书法就是阴阳变化,这和混元之理多么相似,所以说“同混元之理”。
再者,白云对王羲之说:“子虽至矣,而未善也。”既夸赞王羲之字写得不错,还尊王为“子”,这是古人对男性有贤德之人的尊称,但又说王非尽善尽美,还有提高的余地,他有指导王的能力和需要,颇有居高临下高人的气势,要知道这是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已五十岁,写出“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一年。而王羲之对白云先生的“教诲”不仅不反感,还一字不落地记了下来。可见王的虚怀若谷,虚心学习,又称其为“书诀”(写字的诀窍),说明白云先生的见解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学习。
全文主要分三个层次,从“书之气”到“风神生”为其一,从“把笔抵锋”到“险则峻”为其二,从“内贵盈”到“发之唯静”为其三。
一、可看做是书法概论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上面已说,不再赘述。“七宝齐贵,万古能名。”万古能名是说字好,能万古流传,出名,其意显也。“七宝”是说写字的七个方面,或叫要求,指的是要有骨、肉、血、筋,有骨力,字就能站得稳立得住,有肉是圆润好看,像人,只有骨架没有肉是标本,是不好看的;有血是说不干燥,滋润,是墨的干湿恰当;有筋是笔画之间有连接,是内在联系,不是笔画简单堆砌那样的,这是有形的。再者是指无形的,但是更重的是精、气、神,只有这七样齐贵,都好,方能“万古能名”。精指的是精神,气指的是气韵、气势,神则是指神采。
对此,有不同说法,宋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书论》)而明代郑杓、刘有定在《衍极并注》中说:“夫字有九德,九德则法。法始于宠羲,成乎軒、颉、盛乎三代,革乎秦,极乎晋、唐,万世相因。体有损益,而九德莫之有损益也。”这是说九德是上古伏羲、轩辕、仓颉就有如是说了,尧舜禹三代已盛行,秦汉有所改革,到晋唐时代登峰造极了,就这样世世代代相互继续,传承着,虽然字体有不少增减变化,但九德则是一致的,很少变化的永恒要求。我认为是在上述七宝的基础上有形地增加了“脉”指字要脉络清楚,有章程,也叫有血脉。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笔势要相连呼应,首尾相应,上下相接,整个字才能互相有机连接,成为一体。无形地把气分为内外,清蒋和《学书要论》曰:“内气言笔画疏密,轻重、肥瘦,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即字内的气韵叫内气,字外的气韵为外气,这里特别要讲一点是不管一个字或是一篇字的气韵关紧,气势也很重要,是书法鉴赏的主要内容。
“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则是说字要阳气足、明了,这指笔画要写正确,结构要合理,比例要恰当,布局要讲究,等等看得见,有形的,要求明确、标准。“华壁立”,字就好看了,光这些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有形的让人能感觉到精气神,这是阴,是深层次的,是由感知后经思维体验出的精华,气质神采,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认识,观念的东西,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是书法评判的高难度问题。我们常听到说:“这字写活了”、“这字看着让人舒服”或“这字让人看着是一种享受”等等大概就属于此。
二、这一部分主要说用笔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是说执笔用锋,跟人的天生性质有关。有的人生性灵巧,有的人生性笨拙,前者适宜学书法,后者难学好。所以,明赵宦光在《寒山书谈》中说:“用笔有不学而能者矣,亦有困学而不能矣。至若结构,不学必不能,学必能之”。这是说有的人灵巧,用笔不学都会,有的人笨拙,学也学不会,这就是“肇乎本性”的书法,正因为此,当代海南书法家祝嘉小时想学书法而被人反对,耽误到三十岁才开始学书法,但祝嘉很有成就,光书法理论著作就在十本以上,这应了古人说的“勤能补拙”,笨一些没关系只要努力,一样可以有成就。
据《通史》说,“书圣少时沉默寡言,不拘一格,也没有什么特异的天才。早期的书法,与其同辈相较,不但无杰出之处,且还略逊一筹,但是他那刻苦学书坚忍不拔的精神确实同辈们无人可以企及的。”可见本性笨拙者不是学书的致命障碍,本性灵巧,仅是学书法的有利条件,不是决定的条件,灵巧的人不努力照样学不好书法,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是说用力圆转,写出的笔画就光滑圆润。势呢?指形式、态势等,一方面书法上讲究空中取势,是说笔未落纸前要谋划好如何落笔,往哪落笔,如何收笔,是轻是重,是快是慢等等都要胸有成竹,即所谓“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王羲之语),不能落笔后再犹豫重改,如李斯所说“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一方面又要灵活变化,遇事从宜,又指笔画的形态,如捺的金刀势、平捺的游鱼势、撇的柳叶势等等,这是指取势。疾是凌厉、有力,势凌厉笔画就涩不滑,涩是厚重有力,滑是单薄无力。
“紧则劲,险则峻。”执笔紧,有力,遒劲,“险”指与四平八稳相反,用笔险则笔画就高大而陡峭。
三、主要说的是结构
“内贵盈,外贵虚。”这是指结构要内紧外松,我叫它“内收外放”,按九宫说“字有八面,四面拓展”,收紧就充盈、就密,拓展就要放开,舒展、就疏。所以有人又说写字要“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我用内收外放表述,既形象又易懂,其实这几种说法的内涵是一样的,这是结构的核心问题,本质问题。
“起不孤,伏不寡。”说的是写字有起必有伏,有伏必有起,起伏不会孤立存在,这就是矛盾和矛盾的相互联系,是二元论。举例说,写横要向右上倾斜,这叫起,如果写个“二”,两个都起,肯定不行,第一个起,第二个横收笔时要往下按,要伏,这样有起有伏才行,才协调,同样写“三”要两起一伏才行。实际多了,像有长必有短,有宽必有窄,有上必有下,有大必有小,有收必有放等等都是如此。
“回仰非近,背接非远。”回仰叫向,背接叫背,这是说向背。向背也是一种势,古人很重视,说书法要知向背。像“以”、“好”、“切”等叫向势,简称“向”,“北”、“驰”、“非”叫背势,简称叫“背”,向不是说越近越好,近到挨着了就不好了,背不是说离得越远越好,那样字就散了,不好了。我把它说成“向而不连,背而不离”,既明了又好掌握,说到底这是在讲辩证法,不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望之唯逸,发之唯静。”这是说书法作品或字看上去飘逸活泼而不呆板,但书写时要沉着、老练,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这是何等高超的技艺呀,没有一定的修为和造诣是做不到的,如是单列,这也是对书法技艺的高度要求的概括。
所以白云接着说:“敬兹法也,书妙尽矣。”把以上这些忠实地履行了,书法的巧妙——简而言之叫“遒媚”就可以实现了,完完全全了。
“言讫,真隐子镌石以为陈迹。”白云先生说完又把其刻在石头上,可见认真的很,而王羲之则原原本本地将其记了下来,也是认真极致,由此使得我们认识到这些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宝贵至论。
本人学疏识浅,以上刍议,不当之处,欢迎交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