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② 将一篇文章分为两部分
在作比较时重要的是明确定义A和B。迄今为止我总觉得有很多人能够这样做,但能够做到在笔记或者备忘录上区分写“A”和“B”的人,却几乎没有。
我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彻底比较,是因为在补习班上课时,教授现代文的老师经常说“现代文要对比着阅读”。
说到经常在考试中出现的现代文,内容复杂的文章不在少数。只是简单地读一读并不知道在说什么即是这类文章的特征。但是为了推导出答案,就必须梳理文章脉络。
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方法就是作比较。如果分解文章,就可以大致区分表达作者看法的A部分与作为辅助说明的引子或对比等B部分。谨记这一划分,阅读文章时就容易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的主张。
如果这样,读起来也总觉得费力的话,就尝试分开写下各自象征A和B的单词或短语。通过总结词汇群,文章的全貌就会慢慢清楚浮现。
实际上很早以前,我就隐约感觉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合理的。因为这是我在补习班实践过的阅读方法,所以非常有信心,认为“就是与我的所想一致”。由于有这样的一段记忆,我才更加确信作比较才是思考的基础。
“比较”这一理论也并非仅限于做阅读理解。比如在谈到古典音乐时,即便是同一首乐曲,因为指挥者或演奏者的不同,表情也各有所异。通过对比倾听这些音乐,在感觉对乐曲的理解加深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某位演奏者的粉丝。
或者说即便是足球场上的前锋,每位选手也都有自己的战术。如果基于这一点观战,就更加能够明白足球的深奥之处。无论是哪一种,视野开阔就能拓宽思路。
另外,在听别人的想法时也可以“作比较”。在笔记或者备忘录上写“A”和“B”,同样分别用单词或短语来记录。有人只会说A部分,这样的话自己也可以想到B内容。根据设想到的B内容的不同,对于对方表达内容的理解方法也相应各有不同。
比如说,假设我们听到一个商品A的宣传。如果说话者净是强调优点,我们就应该会联想到已有的类似商品B,将两者作比较。据此,A真正的优点或者不如B的地方也就显而易见了。因为能够突出该商品的价值,也能够成为好的判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