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湖北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湖北农技推广服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一主多元”的格局,但是,从实践来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现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及农民群众和农技推广队伍的新需求。从调查来看,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稳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体。湖北省农村公益性服务机构改革虽然取得很好成效,但经过多年运行,许多地方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员不稳定、工作无场所、服务缺手段、保障水平低、经费不落实等。调查发现,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不少地方原有农技站、兽医站的办公用房已基本变卖光,或用于买断身份,或用于偿还债务,或用于分流人员的安置,国家在“六五”以来对乡站建设投入所形成的资产已不复存在。加上国家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投入很少,现在56%以上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即使少数机构有办公用房,90%以上都非常破旧、简陋,急需改扩建,70%以上乡镇缺培训场所、无服务大厅、无必要的仪器设备,80%以上机构交通工具都是农技人员自费购买的摩托车,有70%以上机构没有检测仪器设备和培训设施。农技服务靠“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服务方式没有改变。在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上,服务人员年龄日趋老化,后继乏人。在目前上岗的公益性农技人员中,45岁以上的占到80%,近10年来,全省县以下农业站所几乎没有新进大中专毕业生,队伍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谷城全县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95人中,55岁以上的有130人;2005年以来,不仅没有进1个新人,还流失了24人。根据我们对除武穴外的其他五个市县区的调研发现,耕地面积与农技人员的比约为7071:1;农户数与农技人员数的比约为4816:1。面对如此广阔的面积和众多的农户,农技推广人员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湖北省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省财政下拨的“以钱养事”经费到县里以后,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县级财政应预算支出的种植业每亩不低于1元、畜牧业每户不低于2元等用于“养事”经费普遍不落实,全省实际用到农技服务和农技人员的报酬经费仅占应拨经费的60%左右,部分县市下拨到乡镇的仅占省级下拨经费的50%左右。有些地方除去农技人员工资、保险等费用,几乎没有钱来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工作,农技推广入不了户、到不了田,在“最后一公里”出现困难。这些不仅严重制约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威胁着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正常和可持续运行。

(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强

如果说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是当前农技推广的“主渠道”和“主力军”,从事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等则是参与农技推广的“方面军”。然而,从调查来看,不仅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心不稳、能力不济、缺乏活力,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非常弱。从农民抽样问卷调查来看,当前农民获取农业科学知识的来源最主要的是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其他市场化和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发展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日趋多样化,单纯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已经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农业和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整合不力

目前湖北省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力量具有多层次、多部门、多系统的多元化特点。虽然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能动员和吸引不同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仍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重复浪费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与市场化和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缺乏协调和整合。如农业部门、科协系统以及一些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在农村进行农技培训、创办示范基地、建设“专家大院”、开设“农技110”等农技服务信息网络,但这些组织网络、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及推广活动之间大都各自独立,互不沟通;政府兴办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农业院校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以及一些公司兴办的产业基地也常常各自分设,独立运行。另一方面,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各行业之间,也是条条独立,难以统一。农业、农机、畜牧、水产、林业等服务机构不仅在业务上从属各自主管部门,在人事上、财政上以及项目上都以条条主管为主。由此造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缺乏制度化的联系,农技推广活动难以有效地协调,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建设重复浪费,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率和效益。

(四)农技推广服务的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湖北省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省级农业公益性服务经费从过去的农村人均投入5元提高到目前的20元;各县市区也按要求按种植业每亩不低于1元、畜牧业每户不低于2元的标准投入基层农技推广的“养事”经费。尽管如此,无论从中央还是从地方来看,农业科技的投入仍严重不足。一方面,公益性农技服务的经费投入不足。从中央来看,国家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很少;从省级投入来看,目前的“养事”经费只能满足于农技推广人员低水平的工资报酬,缺乏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活动的经费,更难以支持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器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近两年,在有限的养事经费中切出2元钱用以支持“社会建设”和“维稳”的需要,仅此一项,武穴市养事经费就减少110万元。另一方面,财政对社会化农技服务体系投入不够。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反映这些年没有获得专门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项目和经费,“科”、“教”自己掏钱推广难以为继。如省农科院每年拿出300万元左右以项目形式建设专家大院,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投入数千万元大力实施“111”计划和“双百”计划,这种自觉自主的行为,一旦单位自身经费紧张,势必搁浅而无法持续。不仅如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不同,各地农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财政投入、设施条件有较大差别。2011年宜都市每个服务岗位核定基本服务报酬平均达到3.8万元,根据我们调查测算,加上其他服务收益,人均超过5万元。而武穴市除交养老和医疗保险之外,人均“以钱养事”经费仅1.8万元,仅相当于宜都市的一半。襄州区2010年公益性岗位人平月服务报酬不足1000元,多数中心没有办公场所和设备,由镇政府集中安排办公、服务场所。

(五)对农技服务人员的激励不够

近年来,农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农技推广工作辛苦,更重要的是缺乏激励机制,尤其是经济待遇差,难以维持生活,政治地位低,缺乏发展通道,被戏称为“经济上没有钱图,政治上也没有前途”。虽然各地探索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通过竞争聘用、优绩奖励等办法督促农技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但是,由于有些公益性的农技服务难以有效量化,一些考核流于形式,奖励的力度也非常有限,难以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虽然国家政策都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和配套政策,难以大规模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特别是迄今为止,对于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估以及科研人员的考核方式是以科研项目、科研论文以及创新性成果为主,没有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措施中,导致农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重理论创新,轻科技应用;重技术发明,轻技术推广;重产品研发,轻生产应用。

(六)农技推广服务管理体制不顺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后,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的组织体系、单位性质、财政投入以及人员待遇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林业、水利等部门保持或先后恢复事业单位性质,而农技、农机等站所则按要求改制,成为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不仅如此,在改革实践中,京山和咸安等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比较彻底,分流人员全部买断,但是,襄州、建始等地则没有实质性改革,农技推广人员仍保留事业单位身份。在乡镇事业单位与县市和乡镇的关系来看,有的实行派出制,有的实行委托制,还有的实行聘任制。这些不同的做法,使全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组织结构、单位性质、人员身份、经济待遇以及运行方式不尽相同。虽然这些不同做法是实践发展的结果,但也是改革不统一、不平衡、不彻底的表现,也造成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以及不同机构之间的攀比和矛盾。特别是一些地方反映现行乡镇服务中心的人事、财务管理权归乡镇,业务指导归上级业务部门管理,造成人事、财务管理与业务指导“两张皮”,不利于乡镇公益事业的发展。

(七)农技推广人员满意度不高

农技推广是靠推广人员完成的,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技推广的效率和效益。当前,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是农技推广的主导力量。但是,从调查来看,当前农技人员对自身工作和待遇满意度比较低。尤其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以后,农技人员全部退出了事业编制,从国家干部变成了社会人,事业单位变成了中介组织,一些从业人员感到“有岗位无身份,有工作没前途”;在经济待遇上,全省农技人员平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与没有退出和转制的同类型、同性质的其他行业干部职工相比,差距至少在5000元以上,福利待遇更差,就连加班费都比其他正式职工标准低。在政治待遇上,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农技人员即使工作干得再好,能力再强,几乎都没有调动、提拔的可能性,很多地方甚至连技术职称都不能评定。调查表明,有高达74.8%的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技站所的改制不满。75.6%在农技人员要求“提高职工收入”;62.2%的农技人员认为应加大财政的投入;59.1%的农技人员认为完善机构设置,理顺管理机制;有57.5%的农技人员认为应该改善办公条件,还有过半数的农技人员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等等。

(八)农民群众农技服务满意度偏低

农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评判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指标。从我们对全省农民问卷调查来看,目前农民对农技推广服务的综合满意度总体比较高,达到68.7分综合得分=(很满意×100+满意×80+比较满意×60+不太满意×40)/(很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与湖北省统计局组织的“全省‘三万’活动问卷调查”中有关农技服务的调查结果72.2%的满意度较为接近。全省“三万活动”问卷调查历时2个多月,先后完成了摸底抽样、入户调查、审核录入及汇总分析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此次活动共发放问卷50万份,回收并审核、录入有效问卷近46万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2%。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相对于近些年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农村工作比较,“科技服务与培训”的满意度是最低的。在12项调查中,仅科技服务与培训工作在80分以下。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在农民满意度中,青年农民的满意度相对较低,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农民的满意度得分仅为65.9分;“大专、高职及以上”的农民满意度也仅为66.7分,其峰值处于“基本满意”。见表2-4。

表2-4 十二项强农惠农政策按满意度综合得分排名

注:综合得分=(满意票*100+基本满意票*60)/(满意票+基本满意票+不满意票)

显然,当前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存在“主力军”不强、“方面军”不大、财政投入不足、资源整合不力、激励不够、体制不顺等等问题,也不能完全适应和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