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资源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昆虫本体利用

第一节 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昆虫。昆虫在医药上的应用与研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本草记载的昆虫药物达100种左右,《中国药用动物志》(1979,1982)记述药用昆虫达145种,现经多方查证补充扩展,我国有记载的药用昆虫有283种,分属于14目70科。从入药的虫态看,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都可入药;从药用价值看,不同昆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不同,对人体机能和疾病治疗的功能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昆虫种类的药用部分、性味、采收时间、炮制方法都有很大差别。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现已有多种药用昆虫的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应用范围得到研究和分析,并由原中药材中精炼、提取出有效成分,使药用昆虫的使用范围和治疗效果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一、药用昆虫的种类

昆虫种类多、种群数目大,药用昆虫资源丰富。目前,我国有记载的药用昆虫种类如下。

1.衣鱼目

(1)衣鱼科

毛衣鱼 Ctenolepiama villosa

衣鱼 Lepisma saceharina

2.蜻蜓目

(2)蜻科

红蜻 Crocothemis servilia

黄蜻 Pantala flavescens

褐顶赤蜻 Sympetrum in fuscatum

夏赤蜻 S.darwinianum

(3)蜓科

碧伟蜓 Anax parthenope

蓝面蜓 Aeschna melanictera

3.蜚蠊目

(4)蜚蠊科

东方蜚蠊 Blatta orientalis

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澳洲大蠊 P.australasiae

黑胸大蠊 P.fuliginosa

(5)姬蠊科

金边土鳖 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广纹小蠊 B.latistriga

(6)鳖蠊科

中华真地鳖 Eupolyphaga sinensis

西藏真地鳖 E.thibetana

云南真地鳖 E.yunnanensis

珠穆朗玛真地鳖 E.everestiana

冀地鳖 Polyphaga plancyi

4.螳螂目

(7)螳螂科

薄翅螳螂 Mantis religiosa

中华螳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

大刀螂 Tenodera sinensis

狭翅大刀螂 T.angustipennis

南大刀螂 T.aridifotia

巨斧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

勇斧螳螂 H.membrancea

棕污斑螳 Statilia maculata

绿污斑螳 S.nemoralis

5.等翅目

(8)鼻白蚁科

家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nus

黄胸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speratus

(9)白蚁科

土垅大白蚁 Macrotermes annandalei

6.直翅目

(10)蝗科

中华稻蝗 Oxyachinensis

亚洲飞蝗 Locustam igratoria migratoria

中华蚱蜢 Acrida chinensis

稻叶大剑角蝗 Acrida lata

(11)蟋蟀科

中华蟋 Gryllus chinensis

油葫芦 G.testaceus

黑油葫芦 G.mitratus

拟京油葫芦 Teleogryllus oecipitalis

多伊棺头蟋 Loxoblemmus doentzi

长颚蟋 Velarifictorus asperses

斗蟋V. micado

(12)螽斯科

纺织娘 Mecopoda elongata

(13)蝼蛄科

非洲蝼蛄 Gryllotalpa africana

东方蝼蛄 G.orientalis

华北蝼蛄 G.unispina

7.同翅目

(14)蝉科

黑蚱蝉 Cryptotym panaatr ata

黄蚱蝉 C.mandarina

蚱蝉 C.pustulata

黑翅红蝉 Huechys sanguinea

褐翅红蝉 H.philaemata

短翅红蝉 H.thoracica

蟪蛄 Platypleura kaempferi

昼鸣蝉 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黑背鸣蝉 Oncotympana sp.

透翅蝉 Hyalessa ronsnana

云南黑蝉 Cicadatra shaluensis

山蝉 Cicada flammata

草蝉 Mogannia conica

(15)绵蚜科

角倍蚜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肚倍蚜 Kaburagia rhusicola

蛋肚倍蚜 K.ovatirhustcola

蛋铁倍蚜 K.ovogallis

枣铁倍蚜 K.ensigallis

蛋倍蚜 Melaphis paitan

圆角倍蚜 Nurudea sinica

倍花蚜 N.shiraii

红倍花蚜 N.rosea

红小铁枣蚜 Meitenaphis elongallis

黄毛小铁枣蚜 M.flavogallis

米倍蚜 M.microgallis

铁倍花蚜 Floraphis meitanensis

周氏倍花蚜 F.choui

(16)蚧科

白蜡虫 Ericeruspela

(17)蜡蝉科

斑衣蜡蝉 Lycorma delicatula

(18)胶蚧科

紫胶蚧 Kerria lacca

中华紫胶虫 K.chinensis

榕树紫胶虫 K.fici

云南紫胶虫 K.yunnanensis

信德紫胶虫 K.sindica

田紫胶虫 K.ruralis

尼泊尔紫胶虫 K.nepalensis

普萨紫胶虫 K.pusana

8.半翅目

(19)蝽科

九香虫 Aspongopus chinensis

小皱蝽 Cyclopelta parva

(20)黾蝽科

水黾 Rhagadotarsus kraepelini

(21)负子蝽科

桂花蝉 Lethocerus indicus

9.鞘翅目

(22)龙虱科

三星龙虱 Cybister tripunctatus

黄边大龙虱 C.japonicus

黄边厚龙虱 C.limbatus

黑绿真龙虱 C.sugillatus

黄边宽缘龙虱P latambus excoffieri

灰龙虱 Eretes sticticus

(23)埋葬甲科

黑负葬甲 Necrophorus concolor

(24)象甲科

一字竹象甲 Otidognathus davidis

大竹象甲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25)豉甲科

大豉甲 Dineutus mellyi

(26)蠹科

竹褐粉蠹 Lyctus brunneus

(27)萤科

中华黄萤 Luciola chinensis

(28)隐翅甲科

黄足蚁形隐翅虫 Paederus fuscipes

黑足蚁形隐翅虫 P.tamulus

多毛隐翅虫 P.densipennis

(29)拟步甲科

洋虫 Manianus dermestoides

黄粉虫 Tenebrio molitor

黑粉虫 T.obseurus

(30)芫菁科

中国豆芫菁 Epicauta chinensis

豆芫菁 E.gorhami

存疑豆芫菁 E.dubid

暗头豆芫菁 E.obscurocephala

大头豆芫菁 E.megalocephala

条纹豆芫菁 E.waterhousei

锯角豆芫菁 E.gorhami

短翅豆芫菁 E.aptera

圆胸地胆芫菁 Meloe corvinus

短胸短翅芫菁 M.brevicollis

土斑蝥 M.coarctatus

四点斑芫菁 Mylabris quadripunctata

眼斑芫菁 M.cichorii

苹斑芫菁 M.calida

大斑芫菁 M.phalerata

高原斑芫菁 M.przewalskyi

长角斑芫菁 M.hingstoni

拟高原斑芫菁 M.longiventris

小斑芫菁 M.splendidula

丽斑芫菁 M.speciosa

蒙古斑芫菁 M.mongolica

腋斑芫菁 M.axillaris

多毛斑芫菁 M.hirta

绿芫菁 Lytta caraganae

(31)叩头虫科

细胸叩头虫 Agriotes subvittaus

棘胸叩头虫 A.sericeus

褐纹叩头虫 Melanotus caudex

宽背叩头虫 Selatosomus latus

沟叩头虫 Pleonomus canaliculatus

叩头虫 Agriotes fusicollis

(32)金龟科

神农蜣螂 Catharsius molossus

臭蜣螂 Copris ochus

大蜣螂 Scarabaeus sacer

(33)粪金龟科

粪金龟 Geotrupes stercorarius

(34)犀金龟科

双叉犀金龟 Allomyrina dichotoma

(35)鳃金龟科

东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diomphalia

华北大黑鳃金龟 H.oblita

华南大黑鳃金龟 H.sauteri

二点褐鳃金龟 Lepidiota stigma

(36)丽金龟科

铜绿丽金龟 Anomala corpulenta

(37)花金龟科

白星花金龟 Potosia brevitarsis

小青花金龟 Oxycetonia jucunda

(38)天牛科

桑天牛 Apriona germari

桔褐天牛 Nadezhdiella camtori

云斑天牛 Batocera horsfieldi

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

光肩星天牛 A.glabripennis

(39)吉丁虫科

日本松吉丁 Chalcophora japonica

10.脉翅目

(40)蚁蛉科

白云蚁蛉 Glenuroides japonicus

蚁蛉 Myrmeleon formicarius

中华东蚁蛉 Euroleon sinicus

黄足蚁蛉 Hageno myiamicans

11.毛翅目

(41)鳞石蛾科

黄褐鳞石蛾 Lepidostoma flavum

12.鳞翅目

(42)蝙蝠蛾科

虫草蝙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us

康定蝠蛾 H.kangdingensis

白马蝠蛾 H.baimaensis

玉树蝠蛾 H.yushuensis

白纹蝠蛾 H.albipictus

异翅蝠蛾 H.anomopterus

美丽蝠蛾 H.callinivalis

白带蝠蛾 H.cingulatus

德氏蝠蛾 H.davidi

东隅蝠蛾 H.dongyuensis

锈色蝠蛾 H.ferrugineus

贡嘎蝠蛾 H.gonggaensis

甲郎蝠蛾 H.jialangensis

剑川蝠蛾 H.jianchuanensis

金沙蝠蛾 H.jinshaensis

康姬蝠蛾 H.kangdingroidea

丽江蝠蛾 H.lijiangensis

理塘蝠蛾 H.litangensis

碌曲蝠蛾 H.luquensis

芒康蝠蛾 H.markamensis

梅里蝠蛾 H.meiliensis

门源蝠蛾 H.menyuanicus

暗色蝠蛾 H.nebulosus

斜脉蝠蛾 H.oblifurcus

草地蝠蛾 H.pratensis

人支蝠蛾 H.renzhiensis

四川蝠蛾 H.sichuanus

异色蝠蛾 H.varians

循化蝠蛾 H.xunhuaensis

叶日蝠蛾 H.yeriensis

玉龙蝠蛾 H.yulongensis

云龙蝠蛾 H.yunlongensis

云南蝠蛾 H.yunnanensis

樟木蝠蛾 H.zhangmoensis

(43)蚕蛾科

家蚕 Bombyx mori

(44)大蚕蛾科

蓖麻蚕 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柞蚕 Antheraea pernyi

(45)罗纹蛾科

枯球罗纹蛾 Brahmophthalma wallichii

(46)夜蛾科

化香夜蛾 Hydrillodes repugnalis

雪疽夜蛾 Nodaria niphona

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47)螟蛾科

米缟螟 Aglassa dimidiata

高粱条螟 Proceras venosatum

欧洲玉米螟 Ostrinia nubilalis

亚洲玉米螟 O.furnacalis

苍耳螟 O.orientalis

白条谷螟 Fujimacia bicoloralis

黄条谷螟 Herculia glaucinalis

茄螟 Leucinodes orbonalis

(48)灯蛾科

豹灯蛾 Arctiacaja

(49)蓑蛾科

大蓑蛾 Cryptothelea variegata

(50)尺蛾科

油茶尺蛾 Biston marginata

褐纹大尺蛾 B.robustum

(51)舟蛾科

苹掌舟蛾 Phalera flavescens

栎黄掌舟蛾 P.assimilis

黄斑舟蛾 P.magna

(52)天蛾科

柳天蛾 Smerinthus planus

豆天蛾 Clanis bilineata

(53)木蛾科

茶木蛾 Linoclostis gonatias

(54)刺蛾科

黄刺蛾 Cridocampa flavescens

扁刺蛾 Thosea sinensis

暗扁刺蛾 T.loesa

(55)弄蝶科

黄斑蕉弄蝶 Erionota torus

(56)粉蝶科

菜粉蝶 Pieris rapae

大菜粉蝶 P.brassicae

(57)眼蝶科

褐眼蝶 Melanitis leda

(58)凤蝶科

柑橘凤蝶 Papilio xuthus

金凤蝶 P.machaon

13.双翅目

(59)丽蝇科

大头金蝇 Chrysomyia megacephala

(60)狂蝇科

蜂蝇 Eristalis tenax

(61)虻科

双斑黄虻 Atylotus bivittateinus

村黄虻 A.rusticus

布虻Tabanusbudda

中华虻T.mandarmus

江苏虻T.kiangsuensis

雁虻T.pleskei

黄巨虻T.hrycuru

姚虻T.yao

14.膜翅目

(62)木蜂科

中华木蜂Xylocopa sinensis

黄胸木蜂X.appendiculata

竹木蜂X.nasalis

(63)蜜蜂科

东方蜜蜂Apis cerana

西方蜜蜂A.mellifera

大蜜蜂 A.dorsata

黑大蜜蜂 A.laboriosa

小蜜蜂 A.florea

黑小蜜蜂 A.andreniformis

高加索蜂 A.melliferacau casica

喀尼阿兰蜂 A.mellifera carnica

(64)瘿蜂科

没食子瘿蜂 Biorhiza pallida

(65)胡蜂科

黑尾胡蜂 Vespa ducalis

金环胡蜂 V.mandarinia

黄边胡蜂 V.crabro

墨胸胡蜂 V.velutina

黄腰胡蜂 V.affinis

赤翅胡蜂 V.simillima

(66)马蜂科

柑马蜂 Polistes mandarinus

果马蜂 P.olivaceus

中华马蜂 P.chinensis

日本马蜂 P.japonicus

约马蜂 P.jakohamae

角马蜂 P.antennalis

(67)蜾蠃科

陆蜾蠃EumenesEumenesmediterraneus mediterraneus

点蜾蠃E.(Eumenespomiformis pomiformis

(68)土蜂科

姬黄带土蜂Campsomeris annulata

(69)异腹胡蜂科

变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 avaria varia

(70)蚁科

黄掠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鼎突多刺蚁Polyhachis vicina

双齿多刺蚁P.dives

赤胸多刺蚁P.lamellidens

红褐林蚁Formicarufa

类干红蚁F.approximans

丝光褐蚁F.fusca

赤林蚁F.sanguinea

红蚂蚁 Tetramoriumsp.

双隆骨铺道蚁 T.bicarinatum

横纹齿猛蚁 Odontoponera transversa

红足穴猛蚁 Pachycondyla rufipes

巨头切叶蚁 Phidologiton affinis

红尾猛蚁 Bothroponcra rufipes

日本弓背蚁 Camponotus japonicas

二、几种药用昆虫

目前真正加以利用的昆虫只有40多种,主要有斑蝥、地鳖虫、冬虫夏草、蚕、蜜蜂、白蚁、蚂蚁、九香虫和蜣螂等。本文仅介绍斑蝥和地鳖虫的相关研究。

(一)芫菁

芫菁科昆虫因体内含有斑蝥素(cantharidin)而成为重要的药用昆虫。1810年法国药物学家Robiquet从西班牙绿芫菁(Lytta vesicatoria)中首次提取出斑蝥素粗提物,1887年Piceard确定了斑蝥素的分子式,1914年Gadamer等证实了斑蝥素的分子结构。芫菁科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已知有119属2500多种,我国已知15属130多种。因为芫菁幼虫主要以蝗虫卵为食,且它们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目前仍不能规模化养殖。下面以大斑芫菁为例简要介绍。

1.形态特征

大斑芫菁的生活史经历复变态过程。成虫鞘翅上具有橙色斑纹,雌虫的平均体长和头宽分别为(32.75 ± 0.34)mm和(4.32 ± 0.17)mm,雄虫的平均体长和头宽分别为(25.86±0.29)mm和(4.32±0.14)mm。卵,块产,粒长约(2.4±0.06)mm,近似香蕉型。1龄幼虫,三爪蚴,具有发达的胸足,体长约(2.6±0.08)mm。2~4龄幼虫,蛴螬型,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2龄幼虫体长约(5.1±0.11)mm,3龄幼虫体长约(13.7±0.11)mm,4龄幼虫体长约(22.4±0.14)mm。5龄幼虫胸足更加退化,体壁坚硬,体长约(29.2 ±0.27)mm。蛹长约(30.1±0.35)mm(如图2-1)。

图2-1 大斑芫菁的各发育阶段

A:卵;B:L1; C:L2; D:L3; E:L4; F:L5; G:蛹;H:成虫

表2-1 大斑芫菁的年生活史

注:上,示上旬;中,示中旬;下,示下旬

2.生物学特性

成虫于6—7月羽化,产卵始于8月,卵约40天后开始孵化。幼虫捕食蝗卵,经历了5个龄期,第1龄幼虫为三爪蚴,出现在9月中旬,2~4龄为蛴螬型,不活跃,越冬的5龄幼虫要在土壤中度过近6个月时间,直到5月才开始化蛹。

图2-2 斑蝥活体取毒器

1.玻璃缸;2.立体沙笼;3.电网;4.支柱;5.开关;6.电源;7.上盖

饲养时野外采集成虫于室内纱网内(100cm× 100cm× 300cm高)饲养,置于(25 ± 1)℃,70%±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网底放置一个装含水量为10%(W:W)细沙的塑料盒,以供产卵和湿度来源。成虫以豇豆花、嫩豆荚及丝瓜花饲养。每天检查并收集新产的卵。孵化的幼虫须单头饲养,以防相互残杀,每头幼虫提供一块蝗卵。

张含藻等(1997)研究表明大斑芫菁交配的最适温度为22~28℃,湿度为60%~90%,而随着气温上升,相对湿度下降,交配活动逐渐减弱,产卵最适温湿度为26~28℃及60%~68%,最适孵化的温湿度为26~28℃及70%~75%。周游和雷朝亮(2002)研究了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对大斑芫菁生长发育及其卵的孵化率的联合作用。结果发现大斑芫菁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同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不同。卵、L1、L2、L3和L4分别为7.5℃、6.3℃、7.7℃、7.1℃和5.3℃。卵、幼虫L1~L4和蛹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57.5℃·d,325.2℃·d和416.7℃·d。

3.取毒方法

采用斑蝥活体取毒器进行(图2-2),将成虫置于电网上后打开电源(3V),2秒后关闭电源,收集玻璃缸中的毒素即可。每天活体提取1次比较适宜。周游等(2003)发现不同饲养密度下大斑芫菁排毒量无明显差异;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大斑芫菁雄虫排毒量0.7656mg/头略高于雌虫的0.7381mg/头。

4.利用

我国是最早认识芫菁药用价值的国家,已有2000年历史。韩世美(2001)介绍林斑蝥外贴治疗慢性鼻炎62例。因目前人们还难以人工合成斑蝥素,所以大多采用其衍生物。如唐俐和段积华(1999)用甲基斑蝥胺诱导HepG_2细胞凋亡。魏素菊等(2005)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另外还有针对肝炎、肝癌等的研究。黄东涛(1995)列举了去甲基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41例。杨敏一等(1990)介绍了去甲基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45例在1年后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汤之明等研究了斑蝥浸出液发泡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斑蝥素对肿瘤细胞有较好亲和力,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通过抑制癌细胞蛋白质,影响癌细胞的核酸代谢,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临床报道斑蝥素已用于治疗肝癌、食道癌、胃癌等20余种癌症均获良好的疗效。斑蝥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易吸收的特点,在胃肠道和肝胆中均有较高含量,在肿瘤组织中含量更高,维持时间更长,表明该毒素对肿瘤有一定的亲和力。

(二)中华真地鳖

中华真地鳖(E.sinensis)隶属于蜚蠊目、地鳖科,俗称土鳖虫、地乌龟、土退、土王八等,中药名“土元”。

1.形态特征

马仁华和曾秀仁(2003)对雌雄若虫的形态进行了以下区别:①胸部背面第2、3节组成弧角的大小,雌虫70°左右(即月牙形),雄虫仅40°左右。②腹部腹面横线。雌虫为4条横线,雄虫则有6条。③腹部末端尾须处的横纹。有横纹连的是雄虫,横纹离尾须距离远的为雌虫。④爬行时雌虫六足伏地,雄虫六足竖起。雌雄成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雌虫无翅,一般发育正常的雌成虫体长2~3cm,宽1.5~2.0cm。形如龟鳖,黑色而具光泽,腹部和足呈棕色。发育正常的雄成虫体长2cm,宽约1.2cm。前胸前缘呈波状,具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呈淡灰色,并有较深的灰斑,雄成虫借助后翅作短途飞行,平时折叠如扇,藏于前翅下,善走能飞,但不常用翅。腹部灰白色。头上生有两根比雌成虫长约1倍的触角,外形似蟑螂,但个体较小,体色也不同。

2.生物学特性

郭武备(2000)曾报道,地鳖虫6—10月为交尾盛期,产卵从4月下旬至11月下旬,其中7—10月是盛产期。1只雄虫可与6~7只雌虫交配。雌虫交配后7天左右开始产卵,1次交配可终身产卵。1只健壮的产卵雌成虫,一生可产卵鞘70~100个,第2年产卵鞘最多,第3年逐渐减少。温度保持在25℃时,卵期约60天;温度保持在30~35℃时,卵期则缩短为45天左右。30~35℃是卵鞘孵化的最适温度。李长福等(2003)报道卵鞘的孵化高峰期约在卵鞘产下后的40天左右。即将要孵化出地鳖虫若虫的卵鞘有自产热现象,可通过降温或增加翻卵次数以避免死胎和先天性“蜂虫”的出现。从若虫到成虫,雌虫蜕皮9~11次,共10~12龄;雄虫蜕皮7~9次,共8~10龄。每增加1龄,虫体比原来增加0.5~0.9倍。从若虫到成虫的体色变化是:白色——米黄色——棕黑色——深褐色——黑褐色(雌成虫)——淡灰色(雄成虫)。雄虫的若虫期需经270~320天才羽化为成虫,雌虫的若虫期则长达450~500天。若虫期的长短与温度、饲养土湿度及喂食有密切的关系。若虫期长短还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地鳖虫瘦弱或发生病害,若虫期则会延长。地鳖虫若虫蜕皮时段主要集中在24∶00~6∶00(次日),12∶00~24∶00仅有零星个体蜕皮。雌成虫寿命2~3年,雄成虫寿命较短,经过第1次交配后,1个月左右死亡(大概2个月的寿命)。

地鳖虫每年10月下旬陆续入蛰,停止活动,翌年4月中旬,气温回升,陆续出土活动。1.5~2年完成一个完整世代。喜生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稍偏碱性的松土中。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潮湿的松土中,到黄昏时才出来活动、觅食、交配。畏光,怕声,嗅觉与听觉极灵,若遇响动或光亮即向暗处躲藏,来不及时,则不动装死,其性情温和天敌甚多。

表2-2 中华真地鳖雌虫各龄期若虫及成虫腹宽、体长及体重值

表2-3 中华真地鳖雄虫各龄期若虫及成虫腹宽、体长及体重值

刘静(2004)对中华真地鳖若虫分龄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蜕皮次数判断,地鳖虫雌虫若虫有9~11龄,同一龄期地鳖虫雌虫的腹宽、体长及体重都存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地鳖虫雄虫若虫只有7~9龄,各龄期对应的腹宽、体长及体重值也有一定的区间范围。

3.饲料

地鳖虫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但不同饲料的组合和搭配,对地鳖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影响很大,归纳起来,可将其分为六类。

(1)精饲料。主要是粮食、油料加工后副产品和下脚料,如高粱、玉米、麦麸、米糠等。一般均可生喂,炒得半熟略带香味,更适口,但不能炒焦。

(2)青绿饲料。包括多种蔬菜、鲜嫩野草、牧草、树叶、农作物的茎叶。如各种青菜、莴苣叶、白菜、南瓜叶、甘薯叶、豆叶,各种阔叶青草,桑叶、榆叶、紫穗槐叶等。

(3)多汁饲料。主要指各种瓜类,含水分较多,宜在夏季高温季节投喂。如南瓜、西瓜皮、菜瓜、甘薯等,以及这些瓜的花瓣,桃、李、梨等水果皮。

(4)粗饲料。指经发酵腐熟、晒干、捣碎筛过的牛粪、猪粪、鸡粪等畜禽粪便。

(5)蛋白质饲料。包括植物蛋白饲料,如棉子、菜子饼(加热消毒)、各种豆饼、豆腐渣(晒干);动物蛋白饲料如鱼粉、蚕蛹粉、蛆粉等。

(6)矿物质饲料。如骨粉、贝壳粉、石粉等。

刘静(2004)报道如果考虑体重和腹宽的增加,温度(33±0.5)℃、含水量25%、菜园土/锯木屑=6∶1(W/W)是最优养殖地鳖虫卵鞘、6龄若虫及雄成虫的条件,表明选择饲料时,要进行适当的配合,既要考虑到成本低廉、饲料易得,又要注意营养问题。其配置的人工饲料如表2-4。

表2-4 人工配方饲料的成分及用量

利用上述人工饲料饲喂9龄地鳖虫雌若虫既降低了饲料消耗量,节省了饲养成本,且能满足地鳖虫生长发育所需蛋白及营养元素的需要。

4.利用

地鳖虫总生物碱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土鳖虫的活血化淤功效,似与该作用有关。黄金保等(1994)发现地鳖虫抗心肌缺氧与减弱心肌收缩性,减少心肌耗氧有关。地鳖虫的上述作用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杨耀芳等(2003)的研究表明地鳖虫对心、脑缺氧有保护作用,亦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地鳖虫抗兔心脑缺氧实验研究发现地鳖虫水提液可使兔耐缺氧功能明显增强,使心脏在严重缺氧环境下较长时间里仍保持正常功能。地鳖虫对心率无明显影响。

地鳖虫水提液对改善和增强体内重要器官、组织及全身的血液供应起到一定的作用。地鳖虫水提液既能抑制外源性ADP(二磷酸腺苷)的诱集作用,也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功能,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地鳖虫可促进血管形成,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地鳖虫水浸膏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贺卫和等(200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土鳖虫提取液具46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可能是对凝血酶发挥的直接作用。地鳖虫提取液在家兔体内、外均能使血浆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延长,其作用随土鳖虫提取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抗凝活性不依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地鳖虫体内存在能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的蛋白质成分,在体外纯化系统中,是通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血纤维蛋白溶酶系统使血纤维蛋白降解,在无血纤维蛋白存在的条件下,该成分亦能有效地激活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KM值为0.625μmol/L。于燕等(2003)报道,地鳖虫水提液能保护血管内皮,减少内皮素(ET)的合成与释放。

王巍等(1991)给60例冠心病血瘀症患者服用水蛭土元粉1.0g/次,一日3次,连服4周,服药后患者血中过氧化脂质(LPO)明显下降,还原型谷胱甘肽(GX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明显上升,与服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地鳖虫水提液有调整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维持氧化亚氮/内皮素(NO/ET)的平衡、保护内皮细胞作用,可能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益。郭庆明等(2000)研究地鳖虫粉对大鼠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膜成分影响结果表明,地鳖虫可降低高脂大鼠红细胞压积,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并降低红细胞膜MDA(过氧化物丙二醛)、胆固醇含量和膜胆固醇/磷脂比值。这可能是地鳖虫改善红细胞变形性的物质基础,也可能是其临床上活血化淤作用的机制之一。

地鳖虫能明显抑制经或未经EGF刺激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提示地鳖虫可能具有延缓多囊肾病发生与发展的治疗作用。地鳖虫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地鳖虫正己烷及四氯化碳萃取物对D-半乳糖胺肝障碍发生有抑制作用,其正己烷和正丁醇萃取物还显示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地鳖虫水浸膏对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增多有抑制作用,体外对人肝癌、胃癌细胞等亦有抑制作用,适用于胃癌、鼻咽癌、舌癌、骨肿瘤、白血病、肝癌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