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观赏昆虫
观赏昆虫作为一类重要的昆虫资源,不仅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欧洲、日本、南美洲及东南亚等国家也盛行已久。最引人注目的是绚丽多彩的各种蝴蝶。蝶类作为观赏品,全世界每年贸易额约为1亿美元,我国台湾省每年创汇近2000万美元。一只珍贵的金斑喙凤蝶可值2万美元,一只双尾褐凤蝶价值6万人民币,用数以千万计的蝴蝶翅制作的各种画面,也很昂贵。巴布亚新几内亚1983年开展养蝶业研究,建立起昆虫农场和有关的贸易机构,既鼓励扶持村民养蝶,又采取措施保护蝶类栖息环境,促使蝶类种群增加。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昆虫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昆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行为习性,构成一个纷繁复杂、形色各异的昆虫世界,或色彩鲜艳,或图案精美,或形态奇异,或鸣声动听,或好斗成性,或发光独特。很多种类的昆虫具有观赏或娱乐价值,例如各种蝴蝶、大蚕蛾、金龟子、独角仙、叩头虫、吉丁虫、萤火虫、蝈蝈、蟋蟀、蝉和蜻蜓等。通常,将这些具有观赏价值或潜在观赏价值、娱乐价值,并能美化人们生活、给人们带来乐趣、有益身心健康的昆虫统称为观赏昆虫。
一、观赏昆虫发展历史
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处处都有昆虫牵涉。据统计中国虫旁之字达300多个,以虫旁为姓者40多个,以虫为地名者30多个,昆虫诗歌2000多篇,与昆虫有关的民间节日40多个……中国昆虫文化的成就在国际上无与伦比。
最早将中国昆虫文化史料集中在一起的是唐代的欧阳询。他在641年所编纂的《艺文类聚》中收集了有关蝉、蝇、蚊、萤、叩头虫、蛾、蜂、蟋、尺蠖、蚁及蝗的诗、赋、赞等。历代诗集、书集、史集中不乏昆虫之吟,这些在邹树文1981年编著的《中国昆虫学史》中可找到。中国学者真正开始文化昆虫学研究则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集昆在1984—1988年陆续发表了虫与中国十二生肖动物中鼠、牛、虎、兔、龙的趣闻;1987年周尧发表了《昆虫与中国文化》一文;莫容和王林瑶1993年主编的《蝴蝶——识别、捕捉、欣赏及其他》一书中涉及蝶类的诗、画、工艺品及邮品;王音和周序国编著的《观赏昆虫大全》则对观赏昆虫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观赏昆虫的发展历史很长。在我国,早在唐代就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常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听鸣观斗,娱乐身心,久盛不衰。如鸣虫蝉在晋、汉代就被饲养以作娱乐用,陶谷《清异录》中记载,在唐代长安有赛蝉风俗,据蝉较鸣;再如萤火虫,宋代诗人陆游“老翁也学痴儿女,捕得流萤露沾衣”;自唐宋以来,养斗蟋蟀风行宫廷、民间,至今不绝。以虫为题,吟诗作画,佳作传世。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谢逸的“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无处寻”,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宋代的赵昌盛、清代的浑南田、翁小梅都是以画草虫驰名的画家;南宋李安忠的《晴春戏蝶图》描绘了15只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彩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外,许多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形态奇异的昆虫也为人们所喜爱,有的已成为商品,如蝴蝶贸易具有世界性,全世界年成交额可达1亿美元,纺织娘、蝈蝈等装在小竹篓中出售,现已市场化;有的还被制成各种各样的艺术精品,如蝴蝶的翅可制作蝶画等。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观赏昆虫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与观赏昆虫相关的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观赏方式
(一)标本收藏
许多珍稀形体观赏昆虫和色彩观赏类昆虫常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均可制作成标本,永久珍藏。一间昆虫博物馆,或一间昆虫标本展览馆,都会将采来的各类昆虫制作成标本,展现在人们面前,供人浏览观赏,从而增长知识,得到启迪,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物种。一个昆虫标本的观赏价值在于:采集好,标本完整无损;制作好,整姿展翅,以优美的形态展示出来;保管好,不致虫蛀或霉坏。否则,即使是珍稀昆虫也将失去应有的价值。我国约有1300种蝴蝶,其中有不少种类是我国的特有种,或世界珍稀种,如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中华虎凤蝶(Luehdor fiachinensis)、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等,而金斑喙凤蝶为国宝,国外有人愿以2万美元买一只这种稀世珍宝。我国台湾有蝴蝶王国之称,云南、海南等南方数省蝴蝶种类都超过500种。除上述特有种外,很多蝴蝶也被制成标本供观赏,如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大紫蛱蝶(Sasakia charonda)和台湾宽尾凤蝶(Agehana maraho)等。
1.丝带凤蝶
丝带凤蝶翅展为42~70mm,触角短,复眼周围有红色短毛,腹部后方有一条红线和黄白色纹。雌、雄异色,雄蝶翅的颜色黄白相间,间有黑色、红色和蓝色的条纹;雌蝶翅的颜色以黑色为主,也有黄白色、红色和蓝色的条纹分布。前翅中室分布着“W”形黄白色线纹。分为春、夏两个型,春型雌、雄蝶均略小于夏型蝶,但体色比夏型蝶略深,尾状突明显长于春型蝶。
年发生世代与地理纬度有关,在武汉地区年发生6代。丝带凤蝶活动范围小,主要分布于生长寄主植物北马兜铃的朝阳坡。羽化盛期成虫数量多,飞行缓慢,易于捕捉。
为东亚特有种,在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苏、上海、山东、陕西、北京、黑龙江等地均有分布。
图2-48 丝带凤蝶雌(左)和雄(右)成虫
2.大紫蛱蝶
大紫蛱蝶,是蛱蝶科中体型最大的美丽蝶种之一,翅展93~120mm。雄翅基至中部紫色,有白色斑,其余为暗褐色,有黄色斑;雌虫全翅均为暗褐色,最内为白斑,雄蝶后翅臀角有2个相连的红斑。
大紫蛱蝶在日本被选为该国的国蝶。大紫蛱蝶属于鳞翅目,蛱蝶科。雄性翅面基部和中部有紫色光泽,其余部分暗褐色。它翅展80~115mm。在我国的北京、河北、陕西、东北、浙江、湖南、贵州、台湾及日本等地有分布。
图2-49 大紫蛱蝶1
图2-50 大紫蛱蝶2
3.台湾宽尾凤蝶
台湾宽尾凤蝶,翅展90~120mm,与我国大陆产的宽尾凤蝶非常接近。前翅底色黑而略带褐色,后翅在中室附近有白色大纹,在外沿则有一排红色弦月形纹,雌蝶较雄蝶略大,由于具有特别宽大的尾状突起,同时因2支翅脉贯穿其间,乃其他凤蝶所无之特征,因此举世闻名。
该种为台湾特产大型蝶类,极为稀有。成虫栖息时常平放翅膀,飞行缓慢,常作滑翔飞态,幼虫寄生于檫树。分布于台湾海拔1000~2000m的山区,喜欢在向阳的崩塌地活动,并将卵产在属于崩塌地先驱树种的檫树上。
图2-51 台湾宽尾凤蝶
(二)艺术创作与欣赏
观赏昆虫亦可为艺术创作提供极为丰富的素材,如蝴蝶以其绚丽的花纹、五彩缤纷的色彩以及其动人的舞姿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除了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以及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外,其标本还常被用来制成各种工艺品。也有的将漂亮昆虫包埋在透明的琥珀等介质中做成工艺品或者通过压膜,制成各种贺卡、头花等工艺品,使之成为许多旅游景区的特色商品。目前,流行利用蝴蝶翅的不同色斑制作中国画或西洋画,成为蝴蝶工艺品。
图2-52 凡·高油画《向日葵》能吸引蜜蜂
图2-53 中国邮票
图2-54 捷克邮票
图2-55 喷水的燕凤蝶(摄影作品)
图2-56 团体操(摄影作品)
图2-57 舞步(摄影作品)
图2-58 早餐(摄影作品)
图2-59 昆虫夜光琥珀手链(昆虫包埋在透明琥珀中的工艺品)
图2-60 钥匙链(昆虫包埋在透明琥珀中的工艺品)
图2-61 彩色蝴蝶头饰
(三)景观营造与欣赏
在大千世界里,观赏美丽的昆虫更能贴近自然,为大自然平添了美丽,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最为普遍的是建立蝴蝶园,放养、繁殖观赏昆虫以供人们游憩观赏,这也是森林旅游中值得开发的一项内容。
图2-62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南郎中村七彩园(蝴蝶园)
在广东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大东山保护站林间,每年5—9月,有大量的个体大、体翅橙黄色并有色斑的箭环蝶(Stichophthalma howqua)、双星箭环蝶(S.neumogeni),在林中翩翩飞舞,飞行缓慢,十分迷人,为该地夏秋间森林生态中的一特色,为广东其他保护区罕见的生态景观。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季节各类美丽的昆虫都会在大自然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蝴蝶类,闻名中外的云南大理蝴蝶泉、台湾美浓蝴蝶观光区、广东肇庆鼎湖山的蝶谷、海南三亚亚龙湾的蝴蝶谷。国外,希腊度假胜地罗得岛上有一著名的蝴蝶谷,每年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赏。
图2-63 箭环蝶
图2-64 双星箭环蝶
最近几年,蝴蝶放飞活动也以一种重要的形式出现在公司庆典、大型活动或是婚庆活动中。
图2-65 公司庆典放飞蝴蝶(庆典现场嘉宾放飞蝴蝶)
图2-66 情人节放飞蝴蝶
(四)宠物饲养
可供宠物饲养的昆虫主要是鸣叫类昆虫,一般具有寿命长、易于人工饲养的特点。在唐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从唐代开始,人们便将鸣虫作为宠物畜养在各种笼器中,以便随时随地能聆听这一独特的音乐。这一起始于唐代宫女的典雅爱好,很快便传入民间,甚至传到日本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三、观赏昆虫资源
根据观赏昆虫可为人们提供的观赏内容分为:鸣虫类观赏昆虫、形态类观赏昆虫、色彩类观赏昆虫及发光类观赏昆虫这四大类。
(一)鸣虫类观赏昆虫
凡具有发音器官、能发出悦耳动听鸣声的昆虫均属此类。昆虫鸣叫主要通过身体某器官的振动或器官之间的摩擦发声。膜翅目的蜂类、双翅目的蚊蝇类由于飞行时翅膀的振动而嗡嗡作响;同翅目的蝉类靠着生在腹部的鼓膜振动而发声;直翅目的鸣虫几乎全是借助器官之间的摩擦而发声;蝗虫类的鸣虫绝大多数由后腿与前翅的摩擦而发声,蟋蟀类和螽蟖类鸣虫是由前、后翅的相互摩擦发声,如蛐蛐和蝈蝈,蟋蟀类鸣虫发音齿位于右翅,刮板位于左翅;螽蟖类鸣虫发音齿位于左前翅,刮板位于右前翅。此类鸣虫尤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目前在许多城市的花鸟市场均可见到。
1.螽蟖类
(1)形态特征。螽蟖类观赏昆虫常见的有螽蟖、蝈蝈、纺织娘等。体中至大型。触角丝状,常超过体长。覆翅膜质,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略长于前翅。雄虫前翅具有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1对听器,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栖息于树上的种类常为绿色,无翅地栖种类常色暗。
(2)生物学特性。渐变态昆虫。卵多产于植物组织中,或成列产于叶边缘或茎秆上。若虫需蜕皮5~6次才能变成成虫。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多栖于草丛或灌木丛,善于跳跃。
(3)捕捉和人工饲养。野外大都在夏末秋初成熟,7、8、9三个月是捕捉的最佳季节。蝈蝈是杂食性昆虫,可喂以各种新鲜蔬菜或水果,但不宜太多,否则贪吃懒叫,较好的方法是夏季喂新鲜毛豆,每日1粒,冬季用温水将毛豆浸软或将芋头雕空,也可每天用1小段菜叶和1粒米饭喂养。其人工饲养可分为棚养和室内饲养。
(4)观赏与娱乐性。在南方,卖蝈蝈的小商贩把蝈蝈装在竹编的笼中出售,在河北保定,有专门批发蝈蝈的市场,批发后向北京、上海、包头、兰州和深圳等地兜售。夏季,将蝈蝈放于笼中,冬季可转至特制的葫芦中,精美的葫芦采用高浮雕和镂空相结合,盖子通常以玉、象牙、椰壳等精心雕刻而成。
(5)我国常见种类。
A.优雅蝈螽
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别名有蝈蝈(北方)、叫哥哥(南方)、秋蝈蝈、短翅蝈蝈。鸣声清脆,响亮,节奏较快,声如“极——极,极——极,极——极(Ji-Ji)……”,可长时间的鸣叫。其鸣声随温度在节奏上和音调上有所变化。早晚都鸣叫,以白天鸣叫为主。
雄虫体长35~38mm,前翅长14~17mm;雌虫体长35~52mm,前翅长6~8mm。体翠绿或黄褐,触角长达60mm。前胸背板宽大,似马鞍形,下缘黄色,胸部腹板各具1对锥状突起,后胸突起最大。前翅较短,仅到达腹部一半,翅端宽圆;后翅极小,呈翅芽状。足跗节4节,第1~3节有垫,后足第一跗节跗垫分为两叶。后足腿节比胫节稍长,胫节有6个端距。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图2-67 优雅蝈螽
B.纺织娘
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别名有络纬(古称)、络纱娘。纺织娘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时,先有短促的前奏曲,声如“轧织,轧织,轧织(ga zhi), ……”,可达20~25声,犹如织女在试纺车;其后才是连续“织,织,织(zhi)……”的主旋律,音高韵长,时轻时重,犹如纺车转动。
图2-68 纺织娘
体长50~70mm,绿色或褐色,形似豆荚。头小,前胸背板前窄后宽,前胸背侧片基部多为黑色。前翅发达,超过腹部末端,常有纵列黑色圆斑。雌虫产卵器弧形上弯,马刀状。
在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分布。
C.鼓翅鸣螽
鼓翅鸣螽(Uvarovites inflatus),别名有姐儿、叫姐姐(南方)、扎儿(北方)、蝈蝈。鸣声调高音响,节奏短促,声如“甲,甲,甲,甲(Jia)……”,声与声之间有明显停顿。鸣声亦随温度而有变化。
体型与前两种螽蟖接近,但明显偏小且娟秀,体长22~30mm。通体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亦与前两种螽蟖相似。前翅发达,由基部向翅端明显加宽,呈三角形,且向外膨胀,前翅覆盖整个腹部。翅薄,半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如妇人纱裙。
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山东和江苏等地有分布。
图2-69 鼓翅鸣螽
2.蟋蟀类
(1)形态特征。体长2~40mm,以黄褐色或黑褐色居多。头大,触角细长多节,常超过腹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具听器,后足发达。
(2)生物学特性。成虫在夏秋间盛发,多发生于低洼地、河边、沟边、杂草丛中,雄虫可昼夜鸣叫,我国已知蟋蟀有110种。
(3)捕捉和人工饲养。蟋蟀的产地极其广阔,在墙角边、岩石缝隙、大石板下、废墟堆里常常能捉到体大、强健的蟋蟀。立秋后,蟋蟀由若虫蜕变为成虫,这时不宜捕捉,应让其在自然环境生活一段时间,处暑前后可进入捕捉高峰。
有经验的行家可根据蟋蟀的鸣叫声判断蟋蟀品种的大小、老嫩。当辨声过后,瞄准巢穴所在范围,用网罩住洞口,再堵死其他洞口,可用挖虫、赶虫、水灌等方法捕捉。
早秋饲养,应用深色或黑色的陈年老盆,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早期以谷物为主,喂捣碎的生毛豆或熟绿豆,间或喂些水果蔬菜。中秋之后,最好是谷物与动物饲料混合喂养,晚秋力求精细和营养充足。
(4)观赏娱乐性。近年来,斗蟋活动向艺术过渡,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1990年的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上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蟋蟀格斗观摩赛。北京油葫芦、金钟儿是鸣虫爱好者的好伴侣,鸣声婉转悠远。
(5)我国常见种类。
图2-70 斗蟋蟀
A.斗蟋
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别名有迷卡斗蟋、蛐蛐(北方)、财积(上海、浙江、江苏)、促织、吟蛩。鸣声清澈嘹亮,节奏中速,声如“句,句,句,句(ju)……”。鸣声连续无间断。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鸣叫长达几十分钟,甚至100分钟以上。
雄虫体长13~16mm,雌虫体长14~16mm,体黄褐至黑褐。头顶一般黑褐,具3条黄色纵纹,两侧单眼间有一黄带。前胸背板黑褐,宽大于长。雄虫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斜长方形,内有一弯成直角的翅脉将镜分成两室。雌虫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超过腹端似尾状。
在我国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有分布。
图2-71 迷卡斗蟋
B.黄脸油葫芦
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别名有油葫芦、北京油葫芦、天津黑虫、麦田褐蟋蟀。鸣声委婉动听,带颤音,声如“唧吕吕吕(ji-lü-)……唧吕吕吕……”,连续不停顿,夜间和清晨鸣叫更欢。可能其鸣声像油从葫芦内倾注而出所发的声音,故得油葫芦这一称号。
体长18~25mm,通体褐色或黑褐色,油光锃亮。头顶褐色有光泽,其余黄色。前胸背板盘区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斑纹,前足胫节内侧有一小圆形听器,外侧有一大的卵形听器。雄虫前翅褐色有光泽,斜脉4条,发音镜近似长方形,内有一曲脉分镜为两部分,端区发达。雌虫前翅具规则斜纵脉,由横脉隔成规则网状。两尾须长,超过后足股节,色较体色浅。
在我国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
图2-72 黄脸油葫芦
C.多伊棺头蟋
多伊棺头蟋(Loxoblemmus doentzi),别名有棺材头、斧头恭。鸣声清澈响亮,声如“噘噘噘,噘噘噘噘(jüe)……”,3、4声或5、6声一组,为夏秋的夜色平添了几分野趣。
体长16~21mm,通体黑褐色。头大,头顶向前呈半圆形突出,复眼下方两侧向外延伸,呈三角形突起,颜面扁平,向唇基部斜倾;中单眼明显,围以黄色圆斑,整个头部形似棺材的前部。是我国常见棺头蟋中相貌较奇特的一种。
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有分布。
图2-73 多伊棺头蟋
(二)形态观赏类昆虫
这类昆虫常具有奇特、怪异或优美的体型,如身体修长、两眼炯炯有神的螳螂;形态奇特、体形巨大的巨歪拟叩甲、巨叉锹甲等珍稀种类。它们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力量,展示了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观赏时耐人寻味、寓教于乐。
1.蜻蜓
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很受人尊重。
一般体中到大型,小型的较少。色彩丰富,有红、黄、蓝、绿、灰和金属光泽。蜻蜓视觉敏锐,复眼极其发达,占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野接近360°。据统计,一只复眼由10000~28000个小眼组成,前胸小,中后胸愈合,足细弱,两对膜质的翅狭而长,坚韧而轻便。幼虫为稚虫,称为水虿,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蜻蜓点水的现象就是雌虫在产卵。水虿褐色或暗褐,口器十分特殊,经过12~15次蜕皮后,经1~2年才变为蜻蜓。
蜻蜓目全世界均有分布,热带地区种类较多,约5000余种,我国记载有300多种,分属束翅亚目、差翅亚目和间翅亚目。我国常见种类有:
A.闪蓝丽大蜻
闪蓝丽大蜻(Epophthalmia elegans),体大型,雄虫腹长53mm,后翅47mm。面部具黑色短毛,下唇中叶黄色,上唇黑色,基部有一宽的横带;额黑色,中央有一纵凹陷,具金属光泽。前胸黑色,具绿色闪光和白色毛,和胸侧面、前、后翅具一宽的黄色环带,翅脉和翅痣黑色。雌虫与雄虫相似。
图2-74 闪蓝丽大蜻
在我国广东、湖南、江苏、四川、北京等地有分布。
B.红蜓
红蜓(Crocothemis servilia),又名猩红蜻蜓、红蜻蜓、赤衣。
体红色,雄虫腹长30mm,后翅35mm,雌虫腹长29mm,后翅36mm,雌虫腹长29mm,后翅36mm。雄虫下唇褐色,上唇红色;头顶具1个突起,后头褐色,前胸褐色;合胸背前方红色,翅基部红褐色,翅痣黄色。雌虫上、下唇黄色;额黄褐色。前胸褐色;合胸背前方褐色,侧面黄褐色,翅黄色,腹部黄色。
在我国北京、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和云南等地有分布。
图2-75 红蜓
C.长腹箭蜓
长腹箭蜓(Gastrogomphus abdominalis),雄虫腹长51mm,后翅39mm,雌虫腹长47mm,后翅42mm。前胸黄色,仅背板前缘中央黑色,两侧各具一黑斑。合胸背前方黑色,具黄色条纹。合胸脊背面黄色;背条纹宽。合胸侧方黄色,具黑色条纹。
在我国河北、北京、江苏、浙江等地有分布。
图2-76 长腹箭蜓(雄)
2.螳螂
螳螂,亦称刀螂。体中至大型,细长或略成圆筒形,也有成扁叶形。头三角形或近五角形,转动灵活,前胸极长,略扁平,前足发达,腿节和胫节下方具刺,前翅革质,后翅扇状,不时折叠于前翅之下。螳螂的体色可随季节变化,有利于在自然界中伪装和捕食。
图2-77 中华绿螳螂
螳螂在夏末秋初交配,雌螳螂在与雄螳螂交尾后,将雄螳螂吃掉。原因是雌虫在繁殖季节需要大量的蛋白质,靠捕捉一些小昆虫远远不能满足它的需要,因此需要吃掉雄螳螂来补充营养。约在10月底,雌螳螂将卵产于树枝或粗的草茎上,于翌年五六月孵化,整个发育过程经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成虫捕食蜂、蝶、蛾、蝉等昆虫。
全世界记载有400多属2200余种,我国记载有47属112种(亚种),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 aratenodera sinensis)、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
图2-78 斑小螳螂
3.竹节虫
竹节虫因身体修长而得名,也称“干柴棒”。
体大型,体长3~30cm,腹部延长呈圆筒形、杆状、棒状等,或体扁平呈阔林状,酷似竹节、树枝或树叶。头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较短;复眼小,大多数种类无单眼,中、后胸长,后胸与腹部第一节常愈合。
渐变态昆虫,卵生,卵壳坚硬,极似植物种子,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竹节虫生长发育缓慢,完成1个世代需要1~15年。均为植食性,一个显著特征是典型的拟态和保护色,极似树木的细枝,很难分辨,算得上是伪装大师。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全世界已知2500多种,中国近百种,生活在生境复杂的高山密林中。
图2-79 竹节虫
4.甲虫类
(1)天牛。是人们熟知的一类昆虫。体长5~60mm,体长形略扁,少数宽短或细瘦,体色多样。复眼肾形;触角11节,一般很长,后披,着生额瘤上,柄节粗大,有的极短,仅达翅基;跗节隐5节;腹部可见腹板5~6节。
成虫多白天活动,在树缝和植物组织内产卵,取食植物柔嫩部分,少数在取食过程中传播病毒病害。幼虫是重要的蛀干害虫,危害果树、林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全世界已知30000种,我国有3000多种。主要观赏种类有大山锯天牛Callipogon relictus,分布于我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大薄翅天牛(Megopis sinica),分布于我国、南美;木棉天牛(Diastocera wallichi),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广东)、越南、缅甸、印度等地。
图2-80 大薄翅天牛
(2)虎甲。成虫体细长,长10~20mm;足长,眼突出,因而视觉敏锐。体色一般较鲜艳,常具金属光泽,鞘翅常具金色或黄色的条纹,斑点十分美丽。颜色多变化是由外骨骼释放的色素形成的,而难以控制的颜色是由外骨骼的表皮特征形成的。上颚十分发达,如同一对大钳子,是捕捉其他小虫的得力武器。幼虫形状奇特,腹部背面突起似驼峰,上面生有一对倒逆钩。
虎甲为肉食性昆虫,白天活动,不仅有变幻莫测的金属光泽,而且能消灭许多害虫,赢得不少人的喜爱。经常在路上觅食小虫,当人接近时,常向前作短距离飞翔,故有俗名拦路虎、引路虫之称。常见的种类有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esis)、多型虎甲红翅亚种(Cicindela hybrida nitida)等。
图2-81 中华虎甲
(3)锹甲。锹甲是鞘翅目锹甲科约900种甲虫的统称。
体型一般较大,体黑、黄褐色或具黑、黄色斑纹,有光泽。头前口式,雄虫有极为发达的上颚,形似牡鹿的角,前足胫节粗壮有力,跗节5节,第5跗节最大。幼虫肥大,蛴螬型,气门弯曲呈肾形。
该类昆虫体形奇特,在繁殖期雄虫有争斗习性,虫源来自林间,幼虫在朽木、腐殖质中生活,人工饲养不难,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由于其体大、形状奇特而为大众喜爱和收藏,并作为宠物饲养。近年来,日本每年从东南亚、美洲、中国台湾等地进口大量锹甲,东京等大城市有众多出售锹甲的宠物商店,他们把这种宠物称为“黑钻石”。
A.库光胫锹甲
库光胫锹甲(Odontolabis cuvera),幼虫生活在腐殖质土中。齿型大致分为3种:长齿、中齿和原齿型,成虫在6—8月末出现,白天出现在会流树液的壳斗科植物或柑橘树上,成虫会啃咬树皮使其流出汁液,夜间有趋光性,可以在山区的白色光源下看到,成虫身上有股独特的气味。
图2-82 库光胫锹甲
外形:雄虫34~79mm,雌虫34~48mm。体型宽,鞘翅外侧具有土黄色或紫红色带状斑。雄体较长大;雌体较短宽,近椭圆形。
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为我国珍稀种类。
B.幸运锹甲
幸运锹甲(Lucanus fortunei),鞘翅目锹甲科节肢动物,已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幸运锹甲有点类似“台湾深山锹形虫”的种内差异。与Lucanus szetschuanicus比起来背部比较没光泽而背上的细微毛也很好区别,体长最大不会超过60mm,平常看见的在50mm左右,分布在中国,比Lucanus szetschuanicus分布还广;广东、四川、江西、浙江都有记录。
图2-83 幸运锹甲
C.褐黄前锹甲
褐黄前锹甲(Prosopocoilus astacoides),体黄褐色至褐红色,头、前胸背板、小盾片和鞘翅边缘多为黑色或暗褐色;上颚端部、前胸背板中央色泽深,在前胸背板两侧近后角处有一灰黑色圆斑。虫体大小:体长20~43mm(不含上颚),宽3~16mm。
分布:河南、河北、湖北、浙江、贵州、广西、台湾、北京等地。
图2-84 褐黄前锹甲
(4)瓢虫。体长0.8~15mm,半圆形或长卵形,体色多变。有红、黄、橙、白、黑等色,具金属光泽,常有明显斑纹,头小,部分嵌入前胸;触角11节,棒状,捕食性的上颚基部有106齿,端部叉状,植食性的上颚基部无齿,以真菌为食的,上颚末端分裂成5~8个小齿,跗节隐4节,腹部可见腹板5~6节。
瓢虫的种类非常繁多,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花园里发现不同种类的瓢虫。可从其颜色上加以区别,有些是黄色,有些是橘色或红色;也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型来区别,有些体型瘦小,有些则较为粗壮;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A.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除了冬季外,户外蚜虫堆间均有机会找到前来觅食的成虫。本种分布非常普遍,但是较少成群群聚。另外,人们还把它们称为花大姐。
体长6.5~7.5mm。翅鞘橙红色,左右各有3枚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1枚更大的黑点。
图2-85 七星瓢虫
B.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称得上是一种“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木虱、蛾类的卵及小幼虫等,此外它还能捕食其他瓢虫。异色瓢虫移动性强,可在很大范围内搜寻寄主,迅速控制蚜虫等小个体害虫的种群数量。
图2-86 异色瓢虫
雌虫体长5.40~8mm;宽3.80~5.20mm。体卵圆形,突肩形拱起,但外缘向外平展的部分较窄。体色和斑纹变异很大。头部橙黄色、橙红色或黑色。前胸背板浅色,有1个“M”形黑斑,向浅色型变异时该斑缩小,仅留下4或2个黑点;向深色型变异时该斑扩展相连以至前胸背板中部全为黑色,仅两侧浅色。小盾片橙黄色或黑色。鞘翅上各有9个黑斑,向浅色型变异的个体鞘翅上的黑斑部分消失或全消失,以致鞘翅全部为橙黄色;向深色型变异时,斑点相互连成网形斑,或鞘翅基色黑而有1、2、4、6个浅色斑纹甚至全黑色。腹面色泽亦有变异,浅色型的中部黑色,外绿黄色;深色型的中部黑色,其余部分棕黄色。鞘翅末端7/8处有1个明显的横脊痕是该种的重要特征。第5腹板外突;第6腹板后缘弧形突出。雄虫第5腹板后缘弧形内凹;第6腹板后缘半圆形内凹。
异色瓢虫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瓢虫之一,我国除广东南部、香港没有分布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国外的自然分布为日本、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越南,并引入到法国、希腊等欧洲国家和美国,最近还在南美的巴西有记录。
(5)独角仙。成虫中至大型,不含觭角体长40~62mm,平滑而有光泽,体色红褐色至深黑褐;上颚呈叶片状弯曲,雄虫头部有一分叉的长角状突起,前胸腹板一叉状小突;前足基节横行,后足胫节2端距。幼虫肥大,蛴螬型,气门弯曲,肛门裂“Y”形。
成虫通常在每年6—8月出现,多为夜出昼伏,有一定趋光性。成虫通常以树木伤口处的汁液、熟透的水果为食;幼虫以朽木、腐烂的植物为食,栖息于树木的朽心、锯末堆、草房的屋顶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常见种类有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细角疣犀金龟(Eupatorus gracilicornis)等。
图2-87 双叉犀金龟
图2-88 细角尤犀金龟
(6)金龟甲。金龟甲又叫金龟子,土名夜模虫,很多种类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中华弧丽金龟等。
A.中华弧丽金龟
中华弧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别名:四纹丽金龟,四斑丽金龟。是一种重要地下害虫。成虫食性极杂,可取食19科30种以上的植物。幼虫严重危害花生、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贵州;朝鲜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图2-89 中华弧丽金龟
(7)甲虫的捕捉和人工饲养。根据各类甲虫的生物学特性,在取食寄主、活动场所处采用以下方法捕获。
人工捕捉:利用部分甲虫补充营养习性,在其补充营养的寄主上捕获,也可在与昆虫取食等有一定关系的活动场所捕捉,对于一些有假死性的成虫,可在寄主树下铺设塑料薄膜,用突然振动的方法使其假死坠落,可采集到大量成虫。
灯光诱集:大多数观赏甲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集成虫。
食物诱集:对一些喜食甜味瓜果的昆虫,可设置瓜果诱捕。
饲养方式:观赏昆虫的生活周期较长,饲养技术复杂,除独角仙类外其他昆虫的人工饲养研究甚少。
(三)色彩类观赏昆虫
主要是指大型鳞翅目昆虫,以凤蝶科和蛱蝶科昆虫为主。其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翅上的色彩和斑纹变化。被人们誉为大自然的“舞姬”、会飞的“花朵”。其中的一些种类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如荧光翼凤蝶、金帝喙凤蝶、中华虎凤蝶等等,又如软尾亚凤蝶,由于两性翅色差异明显,雄蝶素雅,雌蝶浓艳华丽,它们常形影不离,故被人们比作反抗封建婚姻“生前不能成婚配,死后化蝶比翼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全世界蝴蝶贸易年成交额高达10亿美元。蝶类收藏家常常为获得一只珍贵标本而不惜重金收买,一只珍稀金斑喙凤蝶曾被港商出价2万美元。因此,对待珍奇稀有濒危种类,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令予以保护。
1.蝶类
全世界已知蝴蝶总数190000多种,在热带雨林的地方特别丰富,世界蝴蝶种类及密度首推新热带区,其次为东洋区(北起中国长江)与澳洲区交界处,第三为南亚地区。最美丽、最具观赏的蝴蝶也多产于南美的巴西、秘鲁等国。
(1)珍稀蝴蝶种类。我国已知的蝴蝶计11个科1300多种,还有很多种类有待人们去发现。在《中国观赏蝴蝶》中记录了我国重要的观赏蝴蝶277种。在众多的观赏蝴蝶中,列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蝴蝶共5种,分别是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Ⅰ级、双尾褐凤蝶(Bhutanitis mansfieldi)Ⅱ级、三尾褐凤蝶东川亚种(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Ⅱ级、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Ⅱ级和中华虎凤蝶华山亚种(Luehdoufia chinensis huashanensis)Ⅱ级。
A.中华虎凤蝶
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雄蝶体长15~17mm,平均16.2 mm,翅展58~64mm,平均60.8 mm;雌蝶体长17~20mm,平均18.6 mm,翅展59~65mm,平均62.2 mm。翅黄色,有黑色横条纹,酷似虎斑。体黑色,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鳞毛。在各腹节的后缘侧面,有一道细长的白色纹。前翅外缘呈曲线状,有1列外缘黄色斑,近翅尖的第1个黄色斑与后方7个斑排列整齐,无错位。后斑外缘呈波浪状,黑色,中间有4个小的青蓝色斑点,具金属光泽,在臀角处也有1个同样颜色的臀眼斑。在青蓝色斑外侧还有4个黄色半月斑,臀角有一缺刻。雌雄纹斑相同,唯雌蝶的黄色常略深。
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干或树皮上、枯枝落叶下及石块缝隙中越冬,成虫在3—4月出现,成虫期10天。幼虫喜欢较为通风透光、光照比较强、湿度不太高的环境,如林缘地带。
在我国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有分布。
图2-90 中华虎凤蝶
B.金斑喙凤蝶
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翅展100~120mm,前翅基部和外部深褐色,布满金绿色微粒,中部浅褐色,基部外线为1条弧形黄带,中室端脉浅褐色,后翅外缘波纹状,有5个齿状突。中部有1个大的金黄色斑。翅基黑色、内缘有黄绿色鳞片和毛。
1年发生1代,越冬代成虫多在3月底4月间活动,少数可延续到8月。
在自然界中极其稀少,为我国特有类,仅分布于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少数地区。现保存标本数量极少。
图2-91 金斑喙凤蝶
C.双尾褐凤蝶
双尾褐凤蝶(Bhutanitis mansfieldi),翅展65~77mm,翅黑褐色。前翅上半部7条黄白色横带,从基部数第1、2条直到后缘,第3、4、5条在翅中汇合成1条到后缘,第6条达翅中部,第7条在亚外缘区直达后缘。后缘黄色斑纹散乱,外缘钝齿状,尾突2个,长尾突末端膨大;臀角1个拇指状突起。
1年发生1代。分布于我国的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属于珍稀蝴蝶之一,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这种凤蝶自20世纪30年代在云南西部发现后,直到1981年1月日本北海道登山队员才在中国贡嘎山再次发现,是世界珍奇蝶种中最珍奇的蝴蝶之一。
图2-92 二尾褐凤蝶
D.三尾褐凤蝶东川亚种
三尾褐凤蝶东川亚种(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翅展86~92mm,翅黑色。前翅8条黄白色横带,从基部数第1、2条直达后缘,第3、4、5条及第6、7条在中部合并后至后缘,第8条向后角弯曲至后缘。后翅上半部3~4条斜横带,外缘斑4~5个,尾突3个。
年发生1代,成虫5月在树梢出现,雌蝶产卵于马兜铃叶背,卵粒排列整齐。
本种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类昆虫之一,仅分布于我国云南东川。
图2-93 三尾褐凤蝶东川亚种
(2)蝴蝶人工养殖技术。
人工引种:蝴蝶种源可用采集到的稀有优质蝴蝶成虫、幼虫、卵和蛹。
制作蝶笼:用木块做一长2m、宽1.15m、高1.18m的木架,架上用铜纱、尼龙纱布覆盖,以防蝴蝶外逃。
卵期管理:将成虫、幼虫、卵或蛹放入笼中。野外交配后的雌蝶,喜欢在叶面、果面、粗糙的缝隙等处产卵。人工养殖时要根据各种蝴蝶的不同习性准备适宜的产卵场,如笼内放些谷草、树枝等供其产卵。卵期要注意保湿,每天往笼内喷洒些水。过于干燥会降低孵化率。
幼虫养育:为确保幼虫的正常发育,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0~20只为宜,某些互相残杀的虫种应减少密度或单独饲养。幼虫发育到5~6龄老熟后即化蛹。大多数幼虫均以植物叶片、茎秆、花果为食,采集新鲜的便可直接饲喂。为保持叶片的新鲜度,可将茎部插入盛水的容器中。此外,还可以配制适合的人工饲料来饲养。
成虫饲养:成长中的蝴蝶需要供给水、蜜汁、糖浆、奶粉液等食料。可直接把液体食料放入碟或培养皿等容器中,也可用脱脂棉、纱布等浸入供食液体后再放入容器中。
(3)蝴蝶工艺饰品。
蝴蝶标本:蝴蝶标本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珍稀程度、体形大小、形状以及相关的传说、文化内涵。标本要求完整无缺,翅面色泽纯正,无脏物、霉点。
有机玻璃封埋制品:在透明容器,如有机玻璃盘中放入整体的蝴蝶标本,整理成各种生态状,再配以花草树叶,封好后成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也可将蝴蝶包埋在透明的琥珀等介质中制成工艺品或是通过压膜制成各种贺年卡、头花、耳坠等工艺品。
贴翅画:利用蝴蝶的翅膀拼贴成各种艺术风格的画面,如中国画、西洋画、复制名画或大型壁画,使大量破碎的蝶翅变成高雅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蝴蝶贴翅画起源与20世纪初的南美等地,20世纪60—70年代在台湾形成气候,大体上有两个流派,一种是较少剪动蝶翅,利用翅形巧夺天工地贴出各种图案画面,很有中国画的韵味;另一种则是把蝶翅剪动得较多,做出的画面很有西洋油画的风格。
2.蛾类
全世界已知约153000种,其中许多是农、林业的害虫,也有许多有益于人类如家蚕、化香夜蛾等,在众多的蛾中也不乏色彩斑斓的观赏蛾类,可以与蝴蝶相媲美。
(1)种类。
A.绿尾大蚕蛾
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成虫体长30~45mm,翅展59~122mm,体白色或略淡黄色,头灰褐色,触角土黄色,基部被白茸毛。前翅前缘暗紫色,外缘黄褐色,中室端一眼斑,斑中一透明横带,带外侧黄褐,内侧依次为橙黄、黑色,并杂有红色月牙纹。后翅M3脉向后延伸成40mm的尾带,末端卷折,中室端眼斑略小,足浅绿色,披长毛;雌虫色浅,尾带较短。
图2-94 绿尾大蚕蛾
年发生2~4代,成虫多在中午或傍晚羽化,黄昏后活动,羽化后交尾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叶、茎或杂草等处,幼虫取食叶片,吐丝结茧。寄生于柳、枫杨、栗、苹果等树上。
在我国吉林、辽宁、江苏、福建、云南等地,及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均有分布。
B.长尾大蚕蛾
长尾大蚕蛾(Actias dubernardi),翅展90~110mm。体白色,触角黄褐色,前胸前缘紫红色,肩板后缘淡黄色;前翅粉绿色,外缘黄色;中室有1个眼纹,中央粉红色,内侧有较宽的波形黑纹,间杂有白色鳞毛,外侧黄色。长尾大蚕蛾有黄褐色轮廓;外线黄褐不明显。后翅后角的尾突延长成飘带状,长达85mm;尾突橙红色,近端部黄绿色,外缘黄色,中室眼纹粉红色,不甚明显,外线不显著。一年发生两代,成虫4月及7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枝条上的茧中过冬。
在我国贵州、福建以及西南地区有分布。
图2-95 长尾大蚕蛾
C.杨枯叶蛾
杨枯叶蛾(Gastropacha populifolia),为中型蛾类。雄虫翅展40~60mm;雌虫翅展57~77mm;体翅黄褐色,前翅顶角特长,外缘呈弧形波状纹,后缘极短,从翅基出发有5条黑色断续的波状纹,中室呈黑褐色斑纹;后翅有3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前缘橙黄色,后缘浅黄色。前翅散布有少数黑色鳞毛。以上基色和斑纹常有变化,或明显或模糊状,静止时从侧面看形似枯叶,故名为枯叶蛾。
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欧洲。
图2-96 杨枯叶蛾
(2)蛾类的饲养。
室内饲养:从林间采集茧蛹于室内保温保湿培养,待其羽化出成虫。
野外饲养:规划一定面积的林地作为野外区,较强寄主植物的栽培管理,预防天敌对饲养种的侵害。
网室饲养:用大型尼龙纱或铁纱网罩住一定数量的寄主植物,在网内人工放养蛾类的卵和幼虫,待结茧化蛹,羽化后获得成虫。
(四)发光类观赏昆虫
这类昆虫主要是发光萤类,统称萤火虫,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类昆虫。每当夏天,特别是雨过天晴的夜晚,人们便很容易在草丛中发现闪闪的荧光,与夜空中的星光呼应,构成一幅优美恬静的田园画卷。我国古代就有“荧光捕鱼”的文字记载,1700年前的“车胤聚萤夜读”更是脍炙人口。
1.形态特征
成虫小到中型,体细长而扁平,鞘翅较软;前胸背板较平阔,常盖及头部;触角11节,丝状、锯齿状等;足细长,跗节5节;雄虫常具鞘翅,雌虫往往缺前、后翅。有的类群有群居性。
2.发光机制
雌虫腹部末端三节为发光器,从外表上可看到一层乳白色的荧光色素,同时还含有催化酶,雄虫只有腹部末节可以发光,呈两个点状光。在呼吸作用下,荧光素在酶的作用下,与三磷腺苷(高能化合物)反应,使其发光。卵、幼虫、蛹都可发光,但卵刚产下时不发光,蛹在泥沙形成的茧室里也看不到发光。
3.生活习性
萤火虫多在潮湿、多水、杂草丛生的地方生活,特别是溪水、河流两岸,可分为陆生、水生和半水生三类。成虫一般产卵于靠近水面的、太阳晒不到的灌丛枝条、杂草或岩石上,300~400粒为一块。卵在3周后孵化,幼虫出壳后,白天在水底的石下或泥沙中,晚间觅食,主要取食软体动物(如蜗牛)。幼虫一般6~7龄,幼虫期较长,一般1年左右,有的甚至超过2年。成虫不取食物,只补充水分,喜欢在晴朗、无风、高温的夏夜活动,雌虫比雄虫晚1周羽化,通过闪光交流,寻找配偶。
4.荧光应用和观赏价值
萤火虫发出的是一种冷光,不放出太多的热量,也不产生磁场,这些显著的特点决定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是最早对荧光应用的国家,在古代就有“荧光捕鱼”的文字记载。现今,人们利用荧光检查食物中细菌的含量,在含有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的照明灯、弹药库的指示灯、水下作业的发光灯无不用荧光。此外,还可作为消防人员用的“夜光照明导向绳”。用冷光物质绘成卧室的图案,可改善睡眠。此外,还可用人体冷光来诊断疾病和审查罪犯。
萤火虫的观赏价值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早在隋炀帝时就有“征得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近年来,日本一些宾馆或舞厅,在娱乐高潮释放萤火虫,荧光闪闪,溢彩纷呈。有的咖啡厅在瓷瓶中放入水及萤火虫幼虫,忽明忽暗,高雅浪漫。在墨西哥,青年妇女将萤火虫放入小丝袋,系在身上,成为绝妙的天然饰物,还有的国家把萤火虫聚集的地方辟为旅游区,如萤火虫洞、萤火虫河,夜晚景色令人陶醉不已。目前,国内已开始萤火虫的人工饲养,并尝试市场开发。
四、观赏昆虫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我国的昆虫资源丰富多彩,开发潜力巨大。然而,我国的观赏昆虫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是集中于蝶类,蝴蝶产业已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但总体上是刚刚起步,存在滥捕现象,恶性利用、破坏蝶类资源,使我国特产种类资源存在枯竭危险。因此,当前应贯彻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原理、方法和经验,研究观赏昆虫资源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采用合理的方式和速度加以科学利用,使观赏昆虫资源既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又能合理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
划定自然保护区,禁止对生境破坏和影响的所有活动,栽种花草、树木,在网室或户外饲养、展览观赏昆虫,既保护了珍稀或濒危的昆虫种类,又能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自1974年,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开辟了多处“蝴蝶牧场”,使濒临绝种的鸟翼蝶数量增多,农民的年均收入自50美元增至1200美元。现在,不少国家都建立了许多蝴蝶馆、特色各异的蝴蝶生态园等,对蝶类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濒危种类的保护
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对本国的昆虫种类,尤其富有观赏价值的濒危昆虫等专门立法保护。我国国务院1988年12月公布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中,昆虫有15种,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二级保护的12种。2002年8月,我国又发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包括110种昆虫。
表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昆虫纲
(三)适度开发和利用
如今,对观赏昆虫的开发利用应尽可能与对资源破坏相对少的旅游业结合,昆虫的采集加工力求精致、减少浪费;虫源艺术品如叩头甲、瓢虫、天牛等饰物要多样化,注重自然与艺术美感融为一体。同时在开发利用中,要保护野生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