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对失眠症的病因学研究
国内外对病因学的研究很多,各自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有的分内因、外因;有将病因和发病机制统一叙述。本文根据各家资料结合临床数十年实际观察作出归纳总结。
一、应激事件
许多调查研究与临床问诊都可发现,失眠症常始于遭遇某种突发事件之时或其后,如失恋、离婚、丧偶、亲人逝世、夫妻感情破裂、职务变动、获知身患癌症、地震或重大天灾造成重大损失;慢性心理应激有不堪重负的学习或工作压力、面临高考或晋升考试、失业或下岗、企业负债或破产等等。有研究所对门诊及住院慢性失眠患者问卷调查287例患者中,病前有社会心理应激因素136例,占47.39%,另一次调查达55.88%。
二、体质因素或心理素质
在调查和诊治失眠患者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同样一种发病因素,对有些人很容易造成失眠,并且连续失眠;对另一部分人仅引起短暂的失眠(如一两天),很快转入正常;而再有一部分人则不会引起失眠。生活中也常发现,在嘈杂的环境中,周围即使很喧闹,使人无法入睡,却有人照常呼呼大睡;一家人同样遇到丧失亲人的悲痛,却有人失眠,有人仍然正常睡眠;同一学校并同一宿舍不够安静的条件下,发生经常失眠的学生是少数,大多数正常睡眠。据调查统计证明,女性较男性失眠的发生率高出10个百分点(天津市区调查)。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一项门诊和住院慢性失眠症患者287例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11例,占38.7%;女性176例,占61.3%,说明男女失眠发生率差异显著。上述差异说明,失眠症的发生可能和体质因素有关。
性格和心理素质对失眠症的好发与否也有相当影响。如有些人特别敏感,多忧多虑,责任心特强,工作、学习过高要求自己,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性格急躁或暴躁,工作上出现小的失误或缺点,当成很大的懊恼、后悔;对与别人相处产生一点矛盾或不愉快,久久不能释怀;面对竞争,终日惴惴不安,惊恐不宁;这类性格和心理素质患失眠症的机会较多。按中医学分析属于肝阳偏亢型、肝气易郁型、肾阴偏虚心火偏旺型等性格特征。有人调查上述因素分别占77.74%、55.9%和51.7%。
三、生物钟紊乱
有些人夜以继日的工作,往往在超过午夜零点后才就寝,甚至凌晨二三点钟才睡;还有些人看电视、玩电脑、饮酒作乐、打麻将等彻夜尽兴,次日天亮才入睡,长此造成生活不规律,昼夜颠倒,人为地使生物钟周期节律紊乱,即使再转为正常入睡时间也不能眠,白天疲乏困倦,造成慢性失眠。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原因造成的失眠症日益增多。三班制工作,如不能重视在白班时充分地按时夜睡、夜班时充足的白天睡眠,会造成颠倒的时差不能及时顺应生活节奏变更而适时调整,也会导致慢性失眠症。另外,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管理生物钟核团细胞功能退化,也会引起入睡困难,加之老年人夜间皮质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水平比较高,生长激素分泌下降,使慢波睡眠减少,所以老年人失眠的发生率比较高。
四、环境因素影响
居住在城市闹市区、街道旁、火车道或公路附近,由于喧闹声、发动机声、喇叭声、汽笛声的干扰,窗外灯光过亮的刺激,天气炎热或过冷,亦或冷热不均,移居新环境,夏季蚊虫骚扰,新居室油漆异味等等环境刺激因素,还有新到高原地区,气压低而身体不适应,甚至异地迁居,都可成为失眠的始动因素和促发因素。
五、躯体慢性疾病因素
这是指因患各种系统慢性疾病造成躯体不适或痛苦,以及对疾病的心理负担造成睡眠困难和睡眠质量下降。但不含因神经系统疾病或脑外伤造成与睡眠有关的脑中枢结构损伤成病变而产生的器质性失眠。例如胃肠疾病常可于睡眠时因胃胀胃痛、腹胀肠鸣影响入眠;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每于夜间咳嗽、喀痰、哮喘发作或气短、胸闷影响睡眠周期,久之引发每天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或供血不足,常有心悸、胸闷、胸痛引发失眠或担心发作而失眠;糖尿病或前列腺病人夜间尿频,多次惊醒排尿激发失眠;更年期妇女每于夜间阵发全身发热、出汗、烦躁而失眠;周围神经疾病或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常发夜间肢体疼痛或麻木,颈、腰酸痛,整夜辗转变换体位而失眠;不宁腿常于夜间发生下肢抖动;慢性鼻炎、咽炎、鼻咽炎每于卧睡时发生鼻塞、咽部多痰,影响呼吸,都可造成难入睡或多次醒转。以上列举各系统慢性病在病变未显著好转,症状不消退的状况下,长期刺激,干扰睡眠中枢,使睡眠周期节律紊乱,形成失眠症。某些精神与神经心理疾病也常以失眠为主症或前驱症出现,如精神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多见以失眠为主诉并伴有其他相关症状;而精神分裂可能以失眠为早期症状。这些只能以相关疾病诊治,不单独治疗失眠。
六、药物因素
某些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对睡眠中枢结构的干扰,亦可导致失眠,如β-受体阻滞药、支气管扩张药、麻黄碱或假麻黄碱、氨茶碱、皮质激素等均可兴奋中枢;5-HT再摄取抑制药、苯妥英钠、利他林、苯丙胺、利尿药、甲状腺激素、咖啡因、左旋多巴、安非他酮等都可干扰睡眠中枢造成失眠。而β-受体阻滞药还可导致噩梦、增加醒觉次数和觉醒时间,心得安、心得睡、美多心安既影响睡眠质量,白天又产生嗜睡,α-受体激动药,如可乐定可使睡眠浅表并增加觉醒次数,抑制REM睡眠。某些抗抑郁药如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都对睡眠中枢结构有干扰或引起兴奋。以上药物如果长期服用,都可造成长期失眠。可惜的是服用以上药物的病人和某些开药的医生,常常没有意识到是药物作用或副作用引起的,但又必须有赖医生的发觉和指导。安定类药有诱导睡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但另一方面却对睡眠的质量和睡眠结构有一定不利影响。某些抗抑郁药长期应用后,停药时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失眠反应。
七、心理生理性因素
我们经常遇见有一部分病人,过于担心失眠而引发失眠。这种人每到晚间入卧时,全神贯注于能否入睡,反而造成中枢兴奋不能入睡,可越是不能入睡就越担心、越紧张,翻来覆去,结果越焦急就越兴奋、越清醒,形成担心→焦急→兴奋→不能入睡→更担心→更焦急→更兴奋→更不能入睡→……恶性循环,而致整夜失眠。以后每到晚上睡觉时间重复这种担心,重复演绎失眠。这种心理生理性失眠各医生分别称之为学得性失眠、条件性失眠、功能性自主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唤醒、慢性躯体性紧张和无心身疾病的内源性唤醒等。概略地说,就是由于心理上过于对睡眠的担忧,不自觉形成自我紧张,信息不断上传至脑中枢引起自我唤醒。据有关睡眠中心统计,这种情况占失眠就诊人数的15%。
八、长时间精神压力过大和思虑过度等社会因素
门诊经常遇到有些被失眠困扰的病人,发病原因是工作繁重,精神压力过大,多发于行政负责人、企业领导、业务技术骨干、公安侦查干警等。他们长期处于思虑过多,用脑过度状态,每天很想得到良好充足的睡眠以休养疲劳的大脑,可总是事与愿违,每天仍难以入睡,或多梦纷纭,以致感到白天头昏脑涨,心情烦躁,自觉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但仍需处理许多复杂疑难问题或面对难以应付的社会复杂关系,以致压力越来越重,失眠也越发持续,使脑细胞得不到休息和调整,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这种因素造成的失眠人群愈来愈多,有人统计30~40岁年龄段的中年人,发病高于其他年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