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统医学与天然药物治疗
一、中医中药及天然植物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症,在第一篇己有总体论述,并有临床验案及动物实验,这里只就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药作补充。各药剂量仅供参考,临床应用要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状况决定,重在辨证论治,前面已作介绍。中医辨证分型有传统分型(多种)与现代各家分型,尤其“从肝论治法”及“从肾论治”,“从肝肾论治”,都值得参考。下述只介绍主要的传统分型辨治:一般分虚证;实证;虚实相兼证。
(一)虚证
1.心脾两虚型
(1)主证:头朦欲睡,睡亦不实,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再睡,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纳食不香,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3)中药治疗:归脾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8g、龙眼肉10g、炒枣仁15g、白术12g、茯神12g、远志8g、生姜10g、广木香10g、当归12g、龙齿15g、大枣8枚、炙甘草6g。
加减:不寐重者,加五味子、合欢花;血虚加熟地黄、白芍、阿胶;脘闷、纳呆、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
中成药治疗:人参归脾丸,每次1丸,日服2次。养血安神丸,每次6g,一日3次。
2.心肾不交型
(1)主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头晕耳鸣,梦遗健忘,潮热盗汗,口干。或有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肾宁心,交通心肾,补心安神。
(3)中药治疗:交泰丸合天王补心丹,生地15g、玄参15g、丹参15g、人参10g、茯苓15g、远志10g、五味子10g、橘梗10g、柏子仁10g、黄连6g、肉桂3g、莲子心6g,加服天王补心丹。
对于顽固性失眠的心肾不交型,由于病程长,耗伤阴血,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不入阴,以致持久不寐;肾水不能上承心火,则心火独亢,导致心肾不交,虚火上炎,煎熬津液成痰,痰火内扰,治以滋阴清火降痰,以交通心肾,调摄阴阳。可以加用法半夏10g、陈皮9g、夏枯草10g、白芍20g、墨旱莲15g、合欢皮15g、生牡蛎20g、夜交藤20g。对阴阳两虚所致顽固性不寐者,此时要以温补肾阳、滋养心肾之阴双顾。药用酸枣仁25g、肥知母10g、川芎9g、五味子10g、北沙参10g、巴戟天12g、肉苁蓉20g、锁阳10g。
(3)中成药治疗:交泰丸,每次3g,一日1次,睡前服。柏子养心丸,每次9g,一日3次,口服。
3.心胆气虚型
(1)主证:心悸胆怯,不易入睡,遇事善惊易恐,寐后易惊,多梦易醒。舌淡苔白,脉弦细。
(2)治疗原则:益气宁心,镇惊安神。
(3)中药治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人参15g、茯苓20g、茯神10g、远志10g、龙齿15g、石菖蒲10g、酸枣仁25g、知母10g、川芎9g。
加减: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珍珠母20g。
中成药治疗:安神定志丸,每次6g,一日2次。
(二)实证
1.肝郁气滞型
(1)主证:心烦易怒,两胁胀满,夜不能寐,头昏头痛,或头晕耳鸣,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治疗原则:舒肝解郁,镇静安神。
(3)中药治疗:柴胡舒肝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白芍15g、半夏10g、龙胆草10g、栀子9g、泽泻10g、车钱子10g、当归10g、生地黄15g、珍珠母20g、龙齿15g。
中成药治疗:逍遥丸合脑乐静;或用解郁安神丸(每次1袋,一日3次)口服。
2.肝郁化火型
(1)主证:急躁易怒,突发失眠,难入睡,胸胁胀闷,善太息,目赤口苦,溺赤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治疗原则:清肝泄热,佐以安神。
(3)中药治疗:主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2g、柴胡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当归12g、生地15g、龙齿30g、甘草6g。
中成药治疗:龙胆泻肝丸;珍珠层粉(每次2g,每日3次)。
3.胃失和降型
(1)主证:胸满脘胀,脘腹不舒,辗转反侧,夜不能眠,或大便燥结。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
(2)治疗原则:和胃降逆,调中安神
(3)中药治疗: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g、竹茹12g、制半夏10g、枳实10g、陈皮10g、茯神15g、胆星10g、远志10g、生姜10g。
加减:中焦热重者可加黄芩、连翘,便秘加大黄,苔黄腻加薏苡仁、蔻仁。
中成药治疗:香砂养胃丸。
4.痰火内扰型
(1)主证:失眠时发,噩梦纷纭,易惊易醒,脘腹痞闷,口黏痰多,食欲不振,口苦心烦。舌质红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
(2)治疗原则: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3)方药:温胆汤加味。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10g、茯神10g、生姜9g、大枣6枚、焦槟榔10g、甘草6g。
5.心火炽盛型
(1)主证:心烦难眠,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头昏耳鸣,频发梦遗。舌质红苔干,脉细数。
(2)治法:清心泻火,引火归原。
(3)方药:导赤汤合交泰丸加味。生地20g、灯心草3g、黄连6g、肉桂2g、茯神15g、夜交藤20g、杭菊花9g、白芷10g、淮小麦25g、炒枣仁25g、甘草3g。
中成药治疗:交泰丸。
(三)虚实相兼证
阴虚火旺型
(1)主证:虚烦不眠,夜寐难安,甚或彻夜不眠,手足心热,或有盗汗,耳鸣健忘,腰酸梦遗,口干少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3)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6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2枚、白芍20g、生姜9g、大枣6枚、牡丹皮12g、地骨皮12g、黄芩10g、生地15g、天冬10g、麦冬10g、玄参18g、丹参18g、炒枣仁20g、柏子仁12g。
中成药:天王补心丹。
二、治疗失眠的中成药
辨证选择已如前述,这里选择有综合安神助眠作用的,并具有历史公认代表性的中成药介绍几种。
(1)朱砂安神丸。明·《寿世宝元》, 《中国药典》(1990年版)。药物组成: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功能与主治:清心养血、镇心安神、养阴清热。用于心火偏亢,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用法与用量:蜜丸,每丸重9g,成人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g,一日2次,口服。注意事项按照厂家说明书。因有朱砂,不宜久服。
(2)天王补心丹(丸)。元·《世医得效方》, 《中国药典》(1995年版)。药物组成:地黄、人参、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当归、茯苓、石菖蒲、远志、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朱砂、桔梗、甘草、金箔为衣。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阴亏血虚,虚烦不寐(失眠)。用法与用量:蜜丸,成人每服10g,每日2次。注意事项按照厂家说明书。因含朱砂、金箔,不宜久服。
(3)脑乐静(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卫生部药品标准》(1993)。药物组成:甘草、小麦、大枣。功能与主治: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兼补脾气。主治脏躁症及睡眠不安。尤以更年期心中烦乱、睡眠不安及失眠。用法与用量:糖浆剂,口服每次30ml,每日3次。
其他:酸枣仁汤合剂(糖浆)、安神补心丸、脑力宝、柏子养心丸(片)、国光速放枣仁安神胶囊等。还有些新中药制剂经过动物实验证实其催眠作用,正在临床验证中。
三、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失眠症,自古以来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丰富与发展,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疗效。且安全、经济、无副作用。不改变睡眠的正常模式,疗效持久,治愈后不易复发。其优势在于辨证施治,整体调理,避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及久服药物后产生的耐药性、依赖性,在提高睡眠质量的同时,其他伴随症状也得到改善。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和作用,在于能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变睡眠的目的。
1.调和阴阳
针灸治疗疾病具有协调阴阳的作用,人体在睡眠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导致失眠的因素,如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虚胆怯、胃腑不和等,均可导致阴阳失调而致失眠。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就在于根据症状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失眠的发生,发展在一些情况下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针灸可以扶正祛邪,故可收到睡眠之功。如胃腑不和、肝火上扰等症的失眠,皆因邪实而发,久则伤及正气,使失眠更加缠绵难愈。针刺补法有扶正的作用,人体正气强则邪不留。
3.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气血循环的通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和气血及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失眠的发生,与气血失和、脏腑失调有关,这些病理特征,可以反应在经络上,并可以通过针灸调节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针刺失眠患者辨证取穴尤为重要,针对其病因病机取穴治疗,才能收到病除效果。失眠与五脏关系密切,责之于心,控制于脑,其病机为五脏功能失调,致病之因不外乎因虚致病和因病致虚。治病宗旨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一)针刺
1.心脾两虚证
症候: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面色少华,易出汗、腹胀、便秘、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取手少阴、足少阴经穴和背俞穴。
取穴:脾俞、心俞、膈俞、神门、三阴交、百会、内关。
手法:以补法为主。
方解:心俞、脾俞、膈俞补益心脾,膈俞为血会以养血,三阴交、内关为健脾补血之要穴,两穴合用可条理心气,从而达到镇心安神,神门、百会是诸阳之会,为安神之要穴。
2.阴虚火旺证
症候: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后易醒,手足心热,出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健忘、腰肢酸软、舌质红、脉细弱。
治法:滋阴降火,取手足少阴,厥阴经穴。
取穴:大陵、太溪、神门、太冲。
手法:平补平泻。
方解:大陵、神门分别是心包经和心经的原穴,二者合用通调二经经气,清心火、安心神,太溪为肾之原穴,以滋肾水,四穴合用,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神态安宁。
3.胃腑不和证
症候: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舌苔黄腻、脉滑或弦。
治法:化痰和胃,取任脉、足阳明、太阴经穴。
取穴:中脘、足三里、丰隆、厉兑、隐白、内关。
手法:泻法。
方解:中脘、天枢分别为胃和大肠经的募穴,募为脏腑经气汇聚之处,两穴合用可行气化滞,通调胃肠经气,主要用于止痛和胃;丰隆、足三里均为足阳明之穴,泻之有通便泻垫作用,以助胃和夜安之效,阳明根于厉兑,太阴根于隐白,二穴同用,主治多梦失眠。
4.肝火上扰证
症候: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目赤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
治法:平肝降火,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
取穴:行间、足窍阴、风池、肝俞、胆俞、太冲、期门。
手法:平补平泻
方解:肝俞、太冲疏通解郁,期门为肝之募穴,有泻肝火之效;风池、胆俞合用泻肝,胆上亢之火,达到安神之目的。
5.心胆气虚
症候:虚烦不寐、触事易惊、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取手厥阴、任督和背俞穴。
取穴:百会、内关、照海、关元、心俞、胆俞。
手法:以补法为主。
方解:百会、关元补益阳气;心俞、胆俞调心胆之气以安神定志;照海为阴跷之脉主痦寐;内关以补阴安阳。
(二)耳压穴位治疗
中医学认为,耳不单纯是一个孤立的听觉器官,耳与五脏、经络均有生理上的联系。耳穴是脏腑组织在耳部的对应点,刺激耳穴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脏腑功能的作用。
贴压物可用王不留行子、绿豆等,可取心、脾、肾、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应用时将王不留行子或绿豆贴在小块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每穴按压1min,使耳郭充血发热。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睡前须按压1次,隔日换贴1次,左右两侧耳穴交替应用,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
使用时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耳郭皮肤有炎性病变、冻疮等不宜采用。
(三)电针疗法
现代研究证明,与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主要包括额叶底部、视交叉上部、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上行网状系统等。调节睡眠的可能是脑干中的5-羟色胺递质与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
失眠的基本病理是由于大脑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引起的。电针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整作用,脉冲电流通过安眠1,安眠2等穴传入脊髓后角。通过网状脊髓束上行而达到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当脉冲电流停止刺激后,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减弱而上行抑制系统增强,从而治疗失眠。
以养心神,调整阴阳为治则。
取穴:双安眠1、安眠2、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进针后有酸胀感后,选G6805电针仪,选取疏密波,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日1次,每次30min,7~10d为1疗程,间歇3~5d,进行下一疗程。
(四)耳针疗法
治疗失眠可用耳针进行耳穴针刺,刺后可以医用胶布粘贴埋针8~12h,于睡前取下。耳穴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心脾两虚加心、脾;阴虚火旺加肾、肝;胃气不和加胃;肝郁火旺加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