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一、种植业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总量平衡。种植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已经连续6年增产。截至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28亿吨,比2000年增加6653万吨,增幅达14.4%;人均粮食产量为399千克,比2000年增加了9%。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为570千克,城镇及农村人均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分别为76千克和199千克。农产品总量供给相对宽裕。
2.品种结构仍待完善。我国种植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小麦、稻谷作为主粮供给非常充足。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幅较大,饲料需求迅速发展,大幅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量,玉米供给停滞不前,导致玉米供给偏紧。在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下,国产大豆产量每况愈下,国内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达70%。棉花种植面积增长缓慢,而近年来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迅速,对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棉花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糖料作物产量波动较大,近10年来食品饮料行业产能扩张迅猛,对食糖的需求越来越大,食糖供不应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稳定生产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将是种植业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农产品价格稳步提高。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并每年保持一定增长幅度,另外,我国还对大豆、玉米、油菜子等农产品实施临时收储制度,以保护农民种植收益,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运行。近年来,小麦、稻谷、玉米价格稳步上行,大豆价格受国外进口大豆价格影响波动较大,棉花、白糖价格受产量大小年影响而振荡加剧。2009年以来,受国内极端天气影响,粮食作物生产受灾比较严重,而下游需求一直延续稳定增长态势,玉米、棉花、糖料作物出现供求偏紧的态势,价格涨幅较大。
4.农业物质装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机械化程度。近10年来,我国农用机械拥有量大幅增加,2008年主要农用机械总动力为82190万千瓦,比1998年增加了82%,年度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8%,水稻种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6%、56%、17.6%。
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改革30年来,我国培育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500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了2~3次大规模更新换代,超级稻、矮秆小麦等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提高粮食单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级稻实现了亩产800千克的跨越。另外,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44%。
6.种植区域化格局已经形成。一是粮食主产区基本形成。粮食生产中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南和东南地区,北方粳稻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小麦主要集中于黄淮海的冀、鲁、豫3省和西北地区,玉米主要集中于东北和冀、鲁、豫3省。二是经济作物产区初步形成。棉花形成三大产区,即新疆棉花主产区,冀、鲁、豫棉花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棉花主产区。花生、油菜和大豆为主的三大植物油料生产带已经形成并基本稳定,冀、鲁、豫3省花生区域生产格局基本稳定,长江中下游油菜子生产稳步上升,内蒙古和东北大豆生产基本稳定。北方甜菜产区、南方甘蔗生产区、蔬菜产区基本稳定,南方产区地位提高。苹果形成西北、黄淮海鲜食与加工兼用和东北加工专用型两大苹果生产带。
二、种植业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我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成就。
1.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1亩折合667平方米,下同),2004—2006年3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千克,3年累计提高25.6千克。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4975亿千克,3年共增产668.5亿千克。到2009年实现连续6年增产,粮食产量超过5000亿千克。
2.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3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3.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3个柑橘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49%。
4.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入世以来,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蔬菜、苹果汁、橘瓣罐头、食用菌、番茄酱等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2006年园艺产品出口创汇8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倍,实现贸易顺差76.2亿美元,成为贸易顺差最大的一类农产品。
5.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通过积极推进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种植业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抗虫棉推广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70%。“双高”甘蔗、“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90%和80%。二是农业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高效施肥、高效施药和农田节水等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高效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6.4亿亩,相当于全国1/3的耕地面积。三是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不断完善例行监测、动态管理、产品认证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叶等食用园艺产品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6.种植业功能日益拓展。一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种植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种植业已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三、种植业投入产出比
从成本利润率来看,油料作物(大豆、油菜子)、苹果成本利润率最高,在50%以上。粮食作物成本利润率一般在30%左右。糖料作物中,甜菜优于甘蔗。棉花由于价格波动性较大,2008年出现种植亏损的情况。从每亩纯收益来看,种植苹果的收益最高,近2000元/亩。其次是油菜子、甜菜,在300~400元/亩之间。再其次是稻谷,近300元/亩。而大豆、玉米、小麦的收益在200元/亩左右波动。
尽管大多数农产品成本利润率在30%以上,但由于规模较小,农民总体收益较少,若以全国每户农民2亩地,作物种植季为一年两熟制,以每亩平均种植收益在300元/亩来计算,那么一年的总收益也不过1200元。这与农民外出打工收益相比实在少得可怜。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子、农药、化肥价格越来越高,进一步吞噬了农民种植收益。
四、种植行业上市公司
根据申银万国证券研究的行业分类,种植业领域共有10家上市公司,其中丰乐种业、登海种业、敦煌种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从事种子的研制及销售,*ST香梨从事果蔬生产,新农开发、新赛股份从事棉花种植及相关业务,北大荒从事粮食作物生产,*ST中农目前暂停上市且资产重组可能性较大,将其剔除。
从股本规模来看,种植业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偏小,平均股本38235万股,其中北大荒规模最大,为17.7亿股,大多数公司股本规模在2亿~3亿之间。
从偿债能力来看,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6和1.0,登海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好于行业内平均水平,产权比率行业平均为1.16,说明长期偿债能力较弱,登海种业、荃银高科、*ST香梨产权比率较低,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从公司营运能力来看,种植业上市公司资金周转能力均较差,这与种植业的生长周期有关。
从盈利能力指标来看,种植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在28.6%,净利润率在10%左右,其中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的毛利率及销售净利润均明显高于行业内其他公司,表明盈利能力较强。
从成长性指标来看,2009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率均出现大幅回升。主要原因,一是2008年基数较低,有些公司出现亏损。二是2009年农产品价格普遍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带动行业景气回升,行业内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荃银高科为2010年新上市公司,其成长性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不表明其成长性较差。
从市盈率来看,2009年年报数据中种植行业平均市盈率为93,若以TTM数据来计算,目前种植业行业市盈率为66倍,高于农、林、牧、渔行业平均值54倍和全部A股的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