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针菇病害
(一)传染性病害
1.基腐病
别名根腐病、灰霉病、拟青霉病。
症状(图18):病害主要发生在菌柄基部。菌柄基部变黑腐烂,整个子实体倒伏。严重时,针状的幼菇体成丛变黑腐烂。
图18 金针菇基腐病(仿郑其春等)
1.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症状
病原(图18):基腐病的病原是一种拟青霉菌,菌落初期白色,后期粉色,产生深红色色素。分生孢子梗对称分叉,小梗瓶状。分生孢子卵形,单细胞,无色。
发病条件:病原菌广泛分布在土壤及多种有机体上,极易传到菇房。培养料较长时间积水或盖有薄膜,床面通风不良,或培养料含量过高极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子实体生长期,床面不能积水。
(2)发现病害后,立即清除病子实体,向病区喷洒65%代森锌500倍液,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2.软腐病
别名异形葡枝霉病、丛枯病。
症状(图19):最初在菌柄基部生褐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病部变软,进而腐烂,并产生一层白色絮状霉。
图19 金针菇软腐病(仿郑其春等)
1.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病原菌厚垣孢子 3.症状(菌柄基部呈深褐色水渍状斑点→变软→倒状→腐烂)
病原(图19):软腐病由异形葡枝霉侵染菌柄引起。菌丝白色、絮状。病菌分生孢子梗多层轮状分枝,小梗基部宽,向端部渐细。分生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少数单细胞,无色。厚垣孢子近圆形,成串出现,浅色或褐色。病菌也危害蘑菇。病菌生长适温为25℃左右。
发病条件:病原菌属土壤习居真菌,由空气、覆土、水滴和昆虫传播。到11月中下旬,如果气温突然回升,容易发病,并且蔓延十分迅速。
防治方法:参照蘑菇软腐病防治方法。
3.细菌性褐斑病
别名假单孢杆菌病、锈斑病、黑斑病。
症状(图20):菌盖上病斑初期为针尖状褐色或黑褐色小点,扩大后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数个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菌柄上病斑与盖上的相似。病菌只危害表皮,故不导致子实体腐烂,只是影响外观。
图20 金针菇细菌性褐斑病(仿郑其春等)
1.病原菌 2.病菇症状(褐斑)
病原(图20):金针菇褐斑病由一种假单胞杆菌引起。是一种细菌,菌体短杆状,端生1~多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乳白色。
发病条件:喷洒不干净的水把细菌带到子实体上,如果菌盖表面较长时间有水滴或湿度很大,极有利病害发生,通风不好更加剧病害发展。中温适合发病。
防治方法:
(1)管理用净水,出菇期菇房温度调到15℃以下,每次喷水后要通风换气。
(2)发病初期,去掉病菇,对病区喷有效氯为0.02%~0.03%的漂白粉液。
(二)金针菇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1)熟料瓶栽和袋栽金针菇时,培养料灭菌要彻底,接种要严格无菌操作;生料床栽时,菇房、床架、所有用具和垫、盖用的薄膜都要消毒(具体方法参照蘑菇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关部分),以免带入病原物。
(2)接种后控制好各时期的温、湿度。一般讲,金针菇的发生最适度是13℃,平时控制在10~16℃比较好;催蕾期的湿度应把握在85%左右,菇蕾生长期控制在90%左右,采收前回到80%左右。每个时期都不能让子实体表面有水滴或呈水湿状。
(3)出菇后发现病害,先清除病菇及其周围带病菌的培养料,然后用3%~5%高锰酸钾液擦洗消毒。
(4)及时采收。过熟的金针菇抗病力差,故一旦成熟就应采收。对一瓶或一袋的菇应1次摘光,不留小菇,并清除袋内的菇屑、残茬,然后结合补水适当喷石灰水,以提高培养料的酸碱度,抑制病菌生长。
(5)及时防治害虫。